APP下载

基于受众意识的外宣编辑素养及策略探析

2022-04-14巩欣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差异素养策略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强对外宣传报道越来越重要。做好对外宣传报道,要求外宣编辑有针对性、准确、艺术地传播我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成就、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内涵等。本文通过分析内外宣受众意识的差异性,总结出外宣编辑在对外宣传报道中,不仅要对受众的文化背景熟稔于心,而且要高度重视受众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用语习惯及接受程度等。基于此,文章进一步探讨新时期外宣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并就如何做好对外宣传报道提供几条思路,以助力外宣编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关键词:外宣;编辑;受众意识;差异;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046-03

一、引言

要想在国际话语权中赢得主动,就要将真实的中国故事、真正的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向世界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对外宣传承担着这一重要的职责使命。

对外宣传即外宣,是指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或其他宣传手段,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目标出发,客观、真实地向远距离的或来华的外国人和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介绍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式,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1]。

外宣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先导与桥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服务经济、促进开放、宣传中国、树立形象[2]。外宣编辑作为传播者之一,要想达到最佳外宣效果,必须明确受众群体、受众需求以及如何满足受众需求[3]。这对外宣编辑受众意识的培育、职业素养的提升等提出了新要求。

二、内外宣受众意识的差异性

外宣是一种国际传播活动,受众、目的、任务与内宣截然不同。20世纪70年代,英中了解协会主席费里·格林就曾提出,“从事国际传播的每一个记者、翻译、编辑,都应在他的写字台上放一个标牌,上面写着‘外国人不是中国人”[4]。黄友义在总结自己多年从事外宣工作的经验时强调,外宣工作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5]。

要想让外宣产品满足受众的高质量体验需求,外宣编辑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外宣受众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内宣受众的不同,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文化差异[6],并基于此在内容选材、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

(一)文化背景差异

文化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同时又与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国属于大陆海岸型半封闭式地理环境,从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耕社会发展而来。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逐渐形成了安分守己、求稳好静、相对内向的性格。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大河地带,农业文明塑造了东方人以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天下大同为主流的思想性格和处世原则。反观西方大多数国家,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海洋文明由此诞生。处于这种环境的国家,其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进而造就了人们相对外向的性格。并且,欧洲的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国家较早进入工业时代,浓厚的工业文明促使他们形成以海外探险、寻求自由、对外扩张为发展目标的意识和个性。

(二)思维方式差异

生活在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维方式必然不同。中国文化是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思维模式是宏观的,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力求更好地把握全局。通过对人与人之间、人与世间万物关系的深刻思考,加上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加以识别、理解和整体判断,可以说更偏向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西方人则侧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善于微观思考、归纳推理,更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三)价值取向差异

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向来遵循道法自然、中庸之道,追求社会和谐,崇尚谦虚礼让,不过分显露自我,主张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提倡爱国主义、团结合作、奉献精神。而西方人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他们更重视个体利益,崇尚自由、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

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反映在社会行为和家庭关系上,体现为中国人重情、重义、重人伦,与西方人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中国人行言立事,总要权衡左右,保持和平共处,西方人竭力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确保个人的独立地位与自由权利;中国社会注重家庭概念,西方社会家庭观念比较淡漠。此外,诸如中国人好客的饭桌礼仪以及对颜色的喜恶倾向等表现,也与西方人大相径庭。

(四)语言风格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造就迥异的语言风格。在措辞用语上,与中国人讲究“风、雅、颂”“信、达、雅”不同,西方人偏向简洁、明确、朴实的语言。中国人常用虚词、浓缩语、抽象语描述新闻事件,这与西方人重写实、重逻辑,喜欢通俗易懂、客观可信的新闻素材的特点相悖。而且,中国人表达时比较隐晦含蓄,常用一些讲求韵律或渲染气氛的修饰类词语,西方人却很直白,喜欢直来直去。尤其是在强调斗志、弘扬精神时,中国媒体的宣传喜欢借用“战斗”之类的词汇,这让喜欢客观叙事的西方人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

三、外宣编辑的基本素养

在外宣出版物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外宣编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出版物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编辑的看法和主张[7]。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外宣编辑,就要用世界眼光和全局观念来看待外宣工作,深入探索外宣工作的特點和规律,积极创新外宣理念和话语体系,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及方式方法,在强化“大宣传”“一盘棋”意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化、精准化水平,从而努力增强外宣工作的传播力。

(一)政治素养

编辑工作关系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外宣编辑更甚。作为一支具有导向性的外宣力量,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外宣编辑必须始终以“外交无小事”的理念警醒自己,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极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刻把握、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外交政策,在各种国际思潮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铭记外宣报道应以保证国家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尤其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团结的问题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永远以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为宗旨,努力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还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受众国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坚持善邻友好原则,维护和深化与受众国的友好交流关系。

(二)文化素养

外宣编辑应具备基本的语言文字素养,即文字表达准确、规范、合乎逻辑。要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既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成为一名专家,还要储备专业外的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成为一名杂家;既要高瞻远瞩,通晓国家和世界形势大局,随时把握社会动态走向,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善于创新,利用融通中外的新思想、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尤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力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身为一名对外传播者,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宝库,如果缺少丰富的知识阅历,缺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则很难将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创新的思想、远大的胸怀展现给世界。

比如,涉及传统文化主题时,如何讲述“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如何解析“阳明心学”的内涵;涉及环保主题时,如何用平实的语言普及“碳中和”“碳达峰”概念;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如“老虎苍蝇一起打”“红色旅游”等时,如何通过背景知识的衬托使文章通俗易懂;涉及新兴网络语言,如“我太难了”“实力diss”等时,如何正确运用这些词语……种种问题摆在外宣编辑面前,对其语言文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兴起的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新媒体形式日渐多样化和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冗长拖沓的长文叙述已越来越不受欢迎,而图片、影像这类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方式,可凭借真实性、直观性、客观性的优势更好地辅助文字传播。

因此,身处智媒时代的外宣编辑,不仅要编辑文字内容,还要挖掘和拓展图片、影像,善于利用构图精美的图片、题材新颖的影像,或编辑有报道性、有感染力的图片故事等,真实记录令人追忆与感怀的瞬间,进而增添外宣出版物的可读性和可欣赏性,打造富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角的外宣出版物。简言之,外宣编辑不仅要讲好故事,还要让故事体现时代性、兼具规律性、富含创造性。

四、外宣编辑的传播策略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曾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五种基本要素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8]。也就是说,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编辑具有大部分主动权。要想实现外宣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外宣编辑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选题策划的跨文化策略

为尽可能规避政治、外交等敏感话题引发的不必要矛盾,外宣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可多从文化领域取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近年来,随着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尤其是“国潮”的兴起,国外受众对中国的文化、文化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外宣编辑可紧跟这一趋势,积极探寻合适的宣传基点,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介中西方共同认同的文化内容,如太极拳、茶文化、书画文化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文化主题时,要着重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尤其对于需要有较多历史背景或特定时代背景做铺垫的选题,要做好取舍。

(二)语言表达的类比性策略

随着中外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外宣中对外宣介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或旅游资源的占比日益增大。在此过程中,外宣编辑常常会掉入内宣式的窠臼,如详细列举所属省、市、县、乡、村等行政单位,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数值。事实上,过于复杂、枯燥的信息会令受众产生厌倦感、疲劳感,无法达到传播的目的。对此,建议使用类比手法,如“面积相当于伦敦市区”“纬度与纽约相近”“人口数量和首尔人口差不多”“国民收入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等表述,必要时还可借助图表等形式进行辅助说明。这样,不仅能让受众有更清晰的概念,还能拉近与受众间的距离,使外宣更接地气。

(三)外国视角的引用性策略

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还不忘“请进来”。很多外国企业、媒体、留学生等纷纷进入中国,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成为宣传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相比传统的外宣渠道,国外受众更愿意相信他们同胞眼中、镜头中的中国。因此,开展外宣工作时,可充分借力这一“送上门来的麦克风”,通过采访、引用在华外国人士的亲历故事,或组织外国媒体走进中国的美丽乡村、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车间、非遗工坊等,将他们的走访经历、见闻感受、基层体验等诉诸外宣文章,让国外受众看到更全面、更真实、更立体的中国。

(四)具体对象的针对性策略

研究表明,国外受众通常较关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以及在地理和心理上与他们接近的、新奇的事件[9]。但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国度的受众,对了解中国的需求有所不同。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亚非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较为关注中国“从哪里来”,希望在执政党建设、政治制度发展、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民生福祉等方面向中国取经;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更关心中国“到哪里去”,试图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动态中窥探中国未来的走向;以日韩为代表的邻邦,其更关注与中国的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因此外宣工作可侧重推介能够引起双方共鸣的传统文化或中国的文化输出、经贸合作政策等。

总之,面对不同受眾,外宣编辑在取材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

五、结语

在世界格局深刻变革、区域经济不断重构、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当下,世界各国都期待加强对中国的了解,这无疑对外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身为一名外宣编辑,要清晰地认识内外宣受众的差异,强化受众意识;要具备一名外宣编辑应有的基本素养,即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外宣工作中时刻警醒“以我为主”的原则;要具备较高的专业造诣,以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求;要掌握灵活的外宣技巧,不断探索创新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田丽.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战略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2] 李崇月,张健.试谈“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77-80.

[3] 郭天一.读者意识刍议[J].军事记者,2005(3):28-29.

[4] 汪仁霖.谈谈对外新闻写作[C]//刘洪潮.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

[5] 朱义华.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6] 黄友义.把好编辑和翻译两道关 不断提高外宣品的质量(一)[J].对外大传播,2000(1):12-14.

[7] 董甜甜.互联网时代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8]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9]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作者简介 巩欣帅,本科,编辑,研究方向:对外宣传。

猜你喜欢

差异素养策略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