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龙吟》声情考论

2022-04-13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龙吟水龙吟词调

吴 琼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水龙吟》原名《鼓笛慢》,首见于欧阳修词,后见于苏轼词,更名《水龙吟》,遂成为此调常名。苏轼创作6首《水龙吟》,推动了该调的流行。两宋时期,《水龙吟》作品313首,在宋代所有词调里位列第16名,在长调里位列第7名[1],可见其流行程度。词调声情研究是词学的重要命题,关于《水龙吟》的声韵及声情特征,尚无专文讨论。本文以《全宋词》中的《水龙吟》为基础,通过分析“龙吟”的声调特色以及《水龙吟》的句法、声韵、主题情感等特征,总结其声情特点。

一、“龙吟”的声调特色:高亢而悲怆

《水龙吟》初名《鼓笛慢》,当起源于教坊乐《鼓笛曲》。宋初,《鼓笛曲》以笛为主要乐器,其声清越动人,又极富变化,因此具备了填词成调的可能性(1)关于《水龙吟》词调的溯源,可参见郭鹏飞《〈水龙吟〉词调考原》,载《学术研究》2016年第1期,第171-175页。。《鼓笛慢》由此而来。后苏轼写咏笛词,即选用此调,“或嫌其原名不雅”,或“为了使内容、调名、声情更和谐统一”[2],改名《水龙吟》。“龙吟”之声有何特点,为何与笛曲相关?这个问题的答案概与苏轼改名有关。这里,笔者尝试先从调名本身入手,考察“龙吟”的声调特色,以及其与《水龙吟》词调声情的关系。

“龙吟”,本指龙的鸣吟声,后多用来形容笛声,《文选》卷一八马融《长笛赋》引庶士丘仲辞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3]又有刘孝先《咏竹诗》云:“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4]2066周弘让《赋得长笛吐清气诗》谓:“商声传后出,龙吟郁前吐。”[4]2465李白有诗“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5],杜甫亦有诗云“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6]。可见,“龙吟”已成为人们形容笛声或某种乐声的专用术语。

那么,“龙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唐皎然有一首《戛铜碗为龙吟歌》,对“龙吟”之声有详细的描述。

序:唐故太尉房公琯,早岁尝隐终南山峻壁之下,往往闻龙吟,声清而静,涤人邪想。时有好事僧潜戛之,以三金写之,唯铜声酷似。他日房公偶至山寺,闻林岭间有此声,乃曰:“龙吟复迁于兹矣。”僧因出其器以告,公命戛之,惊曰:“真龙吟也。”大历十三祀,秦僧传至桐江,予使童儿戛金仿之,亦不减秦声也。缁人或有讥者,曰:“此达僧之事,可以嬉娱,尔曹无以琐行自拘。”因赋龙吟歌以见其意。

逸僧戛碗为龙吟,世上未曾闻此音。一从太尉房公赏,遂使秦人传至今。初戛徐徐声渐显,乐音不管何人辨。似出龙泉万丈底,乍怪声来近而远。未必全由戛者功,真生虚无非碗中。寥亮掩清笛,萦回凌细风。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乍向天台宿华顶,秋宵一吟更清迥。能令听者易常性,忧人忘忧躁人静。今日铿锽江上闻,蛟螭奔飞如得群。声过阴岭恐成雨,响驻晴天将起云。坐来吟尽空江碧,却寻向者听无迹。人生万事将此同,暮贱朝荣动还寂。[7]

据此诗描述,龙吟之声“清而静”“寥亮”“清迥”,能使听者易常性,忧人忘忧,躁人平静。“在烟杪”“响驻晴天”等,说明其声之高远响亮。又,宋卫宗武《过安吉县梅溪二首》(其二)有云:“随风数声笛,清绝似龙吟。”[8]39462范纯仁《和王微之赴韩持国燕集》亦谓:“翩翩舞态学惊鸿,嘹喨龙吟出横竹。”[8]7407这都说明了龙吟之声的特点:清澈嘹亮。

同时,龙吟之声的情调又是偏于悲怆的,如顾况《王郎中妓席五咏·笙》有云:“欲写人间离别心,须听鸣凤似龙吟。”[9]孔武仲《三峡桥》曰:“雷动正轰磕,龙吟更凄怆。”[8]10349徐瑞《送余晋仲游庐山》云:“床头赤藤杖,时作龙吟悲。”[8]44702朱熹《赵君泽携琴载酒见访分韵得琴字》亦谓:“余音殷雷动,爽籁悲龙吟。”[10]以上皆指出“龙吟”之悲。词中亦有提到“龙吟”的,如苏轼《菩萨蛮》词有云“越调变新声,龙吟徹骨清”[11]449,王安礼《万年欢》曰:“愁听龙吟凄绝,画角悲凉。”[12]264王庭圭《忆秦娥》云:“此时愁听,龙吟幽噎。”[12]817此处“龙吟”,或指笛声,或指词调《水龙吟》。但均揭示了龙吟之声“悲”的特质,说明其情调偏于悲凄。

因此,“龙吟”之声高亢而悲凄,与笛声相似,故后世多用“龙吟”指笛声。苏轼第一首《水龙吟》,题曰“赠赵晦之吹笛侍儿”,中有“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句,形容笛曲泛羽流商,高亢入云,清澈嘹亮。这正是调名、词意、声情相谐和的典型例证,也是苏轼改《鼓笛慢》为《水龙吟》的重要原因。清亮高亢之音多寓豪迈慷慨之情,“龙吟”之声的高而悲,正与《水龙吟》词调清旷、悲慨的声情特征相合。

以上,我们从“龙吟”的声调特色入手,分析《水龙吟》词调的声情特点,但未结合具体作品,无法确证其实。下文将结合《水龙吟》的句法特征、声韵特征以及主题情感,来考察其声情。

二、《水龙吟》的句法:四言为主,纡徐和婉

据田玉琪先生《北宋词谱》,《水龙吟》调有三个正体,九个又一体。三个正体分别为苏轼“楚山修竹如云”、秦观“小楼连苑横空”、蔡伸“画桥流水桃溪路”[13]721-736。此调在句法上有三个特征:四字句,对偶句,折腰句。首先是四字句较多,比如苏轼“楚山修竹如云”,其句式为“六七四四四四四四五四六/六七四四四四四四五四四”,二十二句中有十五句四字句。其“又一体”中,前两句为“四四五”句式,四字句型就更多。四字句节奏多均匀和谐,连续的四字句十分利于景物的铺排,在句式上既不急促,又有积蓄而来的力量感;情调则纡徐和婉。其次是对偶句式较多,如苏轼词“龙须半剪,凤膺微涨”“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11]298;对偶句典丽圆融,和谐流畅,加之是四字对句,就会使得句势雅丽,情调和婉。再次是此调喜用领字、折腰句法,比如秦观词“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14]42,“念”“仗”是领字,“难留恋、空惆怅”是折腰句式。领字多为去声,起到振起句势和声调的作用;此调四字句多,易产生板滞感,领字能使句势更加灵动,亦能振起平缓的调势;折腰句改变了六言惯有的“二二二”节奏,也让句式在整齐中有变化。总之,《水龙吟》调在格式上,既有连续六个四字句的整齐和婉,以及对偶句的圆融流丽,又有领字、折腰句带来的句式的跌宕起伏。这就使得该调在句式上纡徐中有灵动,和婉中有跌宕;相应地,情调也是婉丽中有峭健之姿,颇有深婉之致。

比如秦观《水龙吟》: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14]18

此词写女子相思之情,上片写女子极目所见之景,难掩其百无聊赖的孤寂之情;下片写别后情怀,突出离别之痛、相思之苦。整首词哀婉沉挚,余韵深长。再看该词句法结构,四言句有十五句,匀称而规整的四言在铺叙景物和沉淀情感方面是绝佳的,比如上下阕分别有一处连续的六个四言句,就使整首词的节奏纡徐舒缓,情调也相应的和婉低沉。此词还有三处对偶句,“对偶句音韵和谐流畅,能给人带来平和、安详的感觉,在歌唱中,既让人便于记忆,又多能带来婉丽、流畅的情感特质”[15]。此词又有折腰句“怅佳期、参差难又”,有领字句“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等,折腰句和领字句带来句法结构的跌宕不平,亦使全词的句式舒缓中颇增劲健之姿。四字句的纡徐,对偶句的婉丽,折腰句、领字句的灵动,颇能展现此词深婉含蓄的情调。

三、《水龙吟》的声韵:音调低沉,悲哀掩抑

《水龙吟》调以上、去声韵为主,也有部分入声韵。一韵有一韵之风情韵味,从《水龙吟》词调的用韵特征中,亦可见其词的声情特点。通过统计两宋300余首《水龙吟》词(断句、缺片者不计在内),其用韵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宋代《水龙吟》韵部使用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两宋《水龙吟》用韵,主要集中在第三部、第四部、第十二部、第八部。以上韵部的情调多低抑、幽咽、沉稳、凝重。比如所用韵部最多的第三部,韵字多属于齐齿呼,齐齿呼在发音上需要收束口型,舌抵齿而发,故声调不是饱满洪亮的,而是低抑的;再如第四部语遇韵,韵字多属于合口呼和撮口呼,在发音上也需要收束口型,声调亦偏于幽咽;第十二部“有宥”韵,虽属于开口呼,但也不够响亮,情调偏于清幽。王骥德《曲律》有云“尤侯之幽”“齐微之弱”“支思之萎靡不振”[16],虽指平韵,但同部仄韵的情调也是类似的,甚至悲抑、凄婉的情调更甚。王易《词曲史》言及各韵情调时亦谓“支纸缜密,鱼语幽咽”“尤有盘旋”“质术急骤”[17]。总之,从《水龙吟》的用韵情况来看,其韵部的整体情调偏于婉约、悲凄、幽愁。宋人多喜用以上韵部填写《水龙吟》,当与该调的声情相关;或者说这种用韵特征也客观反映了《水龙吟》词调的声情是偏于婉约和幽愁的。

比如苏轼的咏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11]314

此词是和章质夫咏杨花词,咏物而不滞于物,既写杨花,又写思妇,物与人合二为一,突出表现了花的柔婉和人的幽怨。此词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情调哀婉缠绵,悲凄掩抑。朱弁《曲洧旧闻》称:“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18]沈谦《填词杂说》亦曰:“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不复赋物。”[19]同时,此词哀怨的情感也与韵字的情调有关,纸寘(置)韵情调低沉、掩抑,与此词的情感正相合。

又,此调结尾四字,大都是“一二一”节奏,格律为“仄平平仄”。“一二一”句式改变了四字句常见的“二二”节奏,使得这一个四字句化为三个单元格;首尾的两个仄声,使得声调刚健劲峭,情感上也更加沉郁。比如欧阳修词“有余香在”[20],苏轼词之“是离人泪”[11]314“作霜天晓”[11]298,李之仪词之“倩何人卸”[12]338,曹组词“向阑边醉”[12]805,张元干词“祝三千岁”[21],陆游词“怕啼莺见”[22]69“向东风满”[22]91,辛弃疾词“揾英雄泪”[23]35“把花枝问”[23]307“为先生寿”[23]148,等等。结句“一二一”节奏和健峭的声律,使得全词的调势和情感在结尾得到加强和深化,适宜情感的拗怒与喷发。比如苏轼词“是离人泪”、曹组词“向阑边醉”、辛弃疾词“揾英雄泪”,都是情感蓄积后的喷发,是全词情感的集中爆发处。《水龙吟》体式多样,结句并不都是这种格式,但大多四字结尾都用到了这种句式,当是一种定格。且这种定式的声律特征,也的确能带来较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四、《水龙吟》的主题情感:清旷而深婉

该调现存最早的是欧阳修的《鼓笛慢》,此词描摹女性情貌与缱绻柔情,属艳情词,风情旖旎缠绵,情调婉约。田玉琪《北宋词谱》称:“欧词字、句、韵及字声严谨,但题材、声情多与后人创作不合,不作正体。”[13]722后苏轼创作《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奠定了此词清旷的风格。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11]298

此词题曰“赠赵晦之吹笛侍儿”,对笛子材质、笛曲进行吟咏,同时表露了对友人赵晦之的敬意。全词格调清劲峭健,情感饱满爽丽。这首词的题咏内容与调名《水龙吟》十分契合,笛声嘹亮高远,此词声情激越清旷。故此词声情当是符合《水龙吟》原本声情的。后苏轼有和章质夫杨花词,情思幽怨哀婉,与此词情调迥异,详见上文举例。苏轼共有6首《水龙吟》,杨花词与“露寒烟冷蒹葭老”[11]518格调偏于婉丽,其余4首则偏于清健,哀思之中仍有潇洒之致。苏轼是北宋创作《水龙吟》词调最多且较早的词人,其词之格调、声情当与本曲声情类似。北宋时期,《水龙吟》词调并不盛行,共存词29首(未计无名氏词)。这29首词作,情感类型亦不出苏轼词的两种格调,或哀婉沉郁,或清健豪迈。比如秦观“小楼连远横空”与“乱花丛里曾携手”两调,均写相思之情,一从思妇口吻,一从征人口吻,表达相思缱绻之情,深婉悲伤,格调婉丽。又如晁端礼词“岭梅香雪飘零尽”[12]419,表达怀人相思之情,蕴藉幽愁。而黄庭坚词“早秋明月新圆”[24],是一首祝寿词,写得豪迈爽丽,颇有清健之气;吕渭老词“拍肩笑别洪崖”[12]1128,情调亦潇洒豪迈;曹组的“晓天谷雨晴时”[12]805,咏牡丹,格调富丽娴雅。因此,《水龙吟》词调在最初流行时,就有两种情调,声情并存,一是深婉蕴藉,一是清旷劲健。这与前文我们分析“龙吟”之声的情调相契合,既有清旷高远之音,又有悲伤深婉之韵。

接着分析南渡及南宋诸作,《水龙吟》的主题情感风格大体仍是依着清旷、深婉两条主线发展。就宋代《水龙吟》词调的主题而言,主要集中在祝寿颂圣(70首)、咏物(63首)、相思怀人(33首)、个人感怀(30首)、写景寄情(20首)、送别(14首)、伤春惜春(14首)、家国情怀(14首)、闲适词(12首)、宴饮游赏(7首)、寄赠词(7首)、节序词(9首)、战争词(3首)等方面。祝寿颂圣这类应制之作,大都美好欢愉、富丽祥和,声情上豪迈爽丽,比如: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23]148

水龙吟·己酉寿广西丰宪 李曾伯

几番南极星边,樽前常借南枝寿。今年好处,冰清汉节,与梅为友。老桧苍榕,婆娑环拱,影横香瘦。把草庭生意,蛮烟尽洗,都付与、风霜手。 岭首小春时候。看明宵、桂轮圆又。此人此地,此花此月,宜诗宜酒。把绣归来,调羹金鼎,西湖春后。愿玉奴、岁与素娥不老,共人长久。[12]2786

辛弃疾的这首词,上阕表达了对国事的关注,对统治者不思恢复的悲慨,下阕赞美韩元吉的才德,盼望其不忘匡复之志。该词虽为寿词却不落俗套,豪迈慷慨,寄寓个人怀抱和家国之情,声情激劲疏旷。李曾伯词则是一首相对普通的祝寿词,表达对寿星的赞美和祝福,情调富丽欢愉。其余祝寿词、颂圣词、应制词大都情调类似,豪迈爽丽、富贵祥和。

又如一些寄寓个人怀抱和家国情怀的词作,写得慷慨激烈,格调豪迈刚健,比如: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苍颜,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25]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3]35

朱词作于金兵南下,作者初离洛阳之时,上片写江河景象,暗藏着故国难返的深沉悲怆;下片则表达了故土难复的无奈。全词以纪行为线索,从江上风光写到远行的感怀,由个人悲欢写到国家命运,痛快而沉着,足见词人悲愤之深广。辛词写登高望远之感慨,深切表达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苦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孤寂凄凉、知音难遇的苦闷。辛弃疾一腔热血、一身武艺、满腹才华却无法施展,他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和清醒者,这首词就深切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无奈、悲愤幽怨。以上两词均豪迈慷慨、悲愤沉郁,声情激越悲慨,是《水龙吟》调中的名篇,也是豪迈词风的代表作。

然,综观宋代300余首《水龙吟》,其中哀伤婉约之作,也不在少数。那些咏物词,大都借物寓怀,或清丽婉约,或哀婉深沉;又如一些相思怀人词、送别词、写景寄情之作等,也偏于深婉。上举苏轼咏杨花词,即是此例。试再举几例如下。

水龙吟·黄庆长夜泛鉴湖,
有怀归之曲,课予和之 姜夔

夜深客子移舟处,两两沙禽惊起。红衣入桨,青灯摇浪,微凉意思。把酒临风,不思归去,有如此水。况茂陵游倦,长干望久,芳心事、箫声里。 屈指归期尚未。鹊南飞、有人应喜。画阑桂子,留香小待,提携影底。我已情多,十年幽梦,略曾如此。甚谢郎、也恨飘零,解道月明千里。[26]

水龙吟 程垓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12]1992

水龙吟·落叶 王沂孙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27]

姜夔词借和友人怀归之词,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上阕从己着笔,下阕从对方入手,将一段缠绵哀婉的情思含蓄表露出来,清远空灵,幽婉忱挚。程垓词以“伤春”起兴,借惜春惜花之情表达思念故乡和自伤迟暮之感,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也暗寓了忧时伤乱的哀愁,情调幽怨凄婉,故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曰“凄婉绵丽”[28]。王沂孙词借咏落叶表达了家国情怀,风染霜林,落叶缤纷,秋日斜照,作者通过冷秋景象写出了“故国凄凉”之态,深切表现了抑郁之情和故国之思,全词情调哀怨凄婉,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以上三词声情偏于哀婉凄凉、清幽忱挚,与豪迈刚健的风格不同。

综上,《水龙吟》词调主题多样,既适宜抒发豪迈悲慨之情,也适宜抒发哀婉沉郁之情。其实这与该调的句式、声韵特征是密切联系的,田玉琪《北宋词谱》论《水龙吟》词调的格式有云:“前后段各有六个四字句紧密相连,一气贯下,它们的音乐形式也应相同。前后六个四字句各占两韵,每韵三句,在声律上寓变化于整齐,节奏鲜明,在作用上,一是各与上文的六、七字句在乐拍上形成对比,内容上也达到拓展效果,二是为下文蓄势,前段尾韵六字折腰句,给人戛然而止之感,后段尾句三句十三字,又余音绕梁。”[13]721确为知言,《水龙吟》调多四字句,故节奏纡徐和婉,又有五、六、七言及折腰句,使句式整齐中富于变化,和婉中有灵动;且该调多领字,振起声调,使声韵舒徐而有峭健之姿;又,该调用韵丰富,常用韵部之情调凄抑悲伤,使词之韵致偏于哀婉。

总的来说,《水龙吟》词调,句法规整中有变化,声韵谐婉,情调哀沉,这使得全词的调势和婉舒徐而不失劲健峭拔。谢桃坊《唐宋词谱校正》称:“此调具有悠扬流畅,不急不缓,柔婉和谐之声情。此调之作者极众,名篇亦多,适应之题材广泛,可为婉约之词,亦可为豪气词。”[29]这也与前文论及的“龙吟”之声高亢嘹亮、情调悲凄是相吻合的。故,《水龙吟》词调的声情深婉蕴藉与豪迈慷慨并存,适宜抒发丰富深广的情感。

猜你喜欢

龙吟水龙吟词调
宋自重
“龙吟套件”创作感悟
词调学研究的学术空间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短视频江湖 虎啸龙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词调异名现象与词调流行之关系
曲兴词未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时间考辨
登竹海龙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