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

2022-04-13余盛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案例法治

余盛良

摘 要:“双减”背景下,很多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越来越明确,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时候,不仅要讲解教材上的主要内容,还要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真正将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思考转变教学方法的基本策略,本文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探究,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双减”背景 初中道德与法治 实效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30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说理性比较强烈的学科,“双减”背景下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采用更具趣味性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而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总结教学经验,吸取其他教师教学结论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探究出了部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下文中将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建轻松学习氛围

教学本身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知识的传输过程,也是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就是这一过程的桥梁,学习气氛是知识传输与接受的有效保障。无论是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还是学生积极主动和教师互动,这一基础都是建立在和谐师生关系之间,让学生愿意跟随教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应当明确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义。如果学生喜欢一名道德与法制教师,自然非常愿意在他的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认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相反学生不喜欢一名教师,自然也会发自内心的抵触,这个教师的课堂不愿意学习,他讲的这门科目更不要提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全面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当进一步把握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最好是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创造轻松学习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

例如,平时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会提前几分钟到达班级,这个时候,班里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聊天,教师可以走过去加入他们,围绕着某个话题进行探讨。比如学生在聊网络上的八卦新闻,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们正在聊什么,并且谈一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学生感兴趣的新闻往往是娱乐化的新闻,有些内容和明星有关,笔者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虽然不提倡学生追星,但是鉴于学生群体对这些话题感兴趣。教师也不应该排斥和学生交流这些话题,应当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向追星,让偶像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更加良性的指引。在很多初中生看来,很多教师似乎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不会和他们交流这种娱乐性的话题,而道德与法治教师愿意和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谈,并且和他们一起分享自己的看法,这就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一点冲击。有助于改变学生心目中教师威严的形象,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另外,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时候,教师也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不断地产生化学反应的。不管是课前的随意沟通,还是课堂上的提问过程,教师最好不要太在意个人的教师尊严,而是要将自己摆在一个引导者的高度,和学生像朋友一样探讨道德与法治的相关问题。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起来谈一谈自己对“人民当家作主”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些学生只能够将教材上的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一遍,很难融入个性化的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且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重新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交流过程会一点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形象就会越来越优质。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当他们喜欢上一个教师的时候,学习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课堂上,学生会拿出更加认真的态度。积极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下课以后也会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从而提升日常教学的整体实效性。另外,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与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溝通时,也可以将话题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对课内知识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不仅将教师看作学习的引导者,更会将教师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师生关系将会变得更加紧密。

二、建立媒体化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教学工作已经从黑板粉笔时代上升到了多媒体时代,每一个班级都配备了信息化的多媒体设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复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当关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很多知识点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案例做支撑,很多初中生是难以理解该学科中的重点内容的,为了减轻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着多媒体引入趣味化的内容。

例如,教学《生命可以永恒吗》时,这一课的内容对于六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的。有些学生在看书的时候,有过类似的思考,但是从来没有系统性地回答过这个问题,“生命的永恒性”和哲学有一定的关系,按照六年级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恐怕很难以更加科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当积极引入多媒体设备,用更加有趣的手段引导学生快速吸收本节课的重点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生命并不是永恒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有在人生短暂的时间里活出自己的价值,才算是没有辜负人生。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教师专门给他们播放了《人间世》这部纪录片中的某些片段,这部纪录片中,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刻画了一个个生命的离去和诞生,观看这些纪录片的时候,学生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上帝的视角去看待纪录片中人们的生离死别。看完纪录片以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谈一谈在刚刚的观看过程中,自己对哪个人物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这部纪录片中的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了解到这种现实情况以后,学生的人生观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搭建起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他们一边分享自己的想法,一边完成“三观”的初步建构。

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着身边的事情谈一谈,自己从小到大有没有经历过和生离死别相关的事情?有些学生可能不愿意回答这种问题,教师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案例,比如笔者在课堂上就给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外公去世的故事,看多媒体视频和听身边人的故事还是有一点区别的。身边人的故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冲击,在教师分享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们对“生命不能永恒”这个结论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让学生从哲学故事以及人生实际等多个角度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重点内容产生了解,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够全方位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主动的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三、建立游戏化的课堂,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开始一直到初中结束,其实学生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青春期成长过程。刚刚进入初中的时候,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可能比较浓烈,而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向后延伸,一部分学生开始对课堂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这种说理性比较强的课堂上,面对着教师的道德教化,很多学生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再加上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比较强调记忆的一门学科,很多知识点只有背诵下来,才能够在考试的时候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如果背诵的压力过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建立游戏化的课堂,一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例如,教学《理解权利义务》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公民的基本义务等相关问题,听教师讲解的时候,由于教师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学生可能还对这部分知识比较了解,不会产生特别明显的混淆。但是单元复习或者学生自己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将权利与义务弄混,做题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丢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成绩,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在复习课上积极组织课堂小游戏。比如教师提前借助着多媒体准备很多案例,让学生自主思考每个案例是属于公民的权利范畴,还是属于公民的义务范畴。比如教师先在课堂上随机抽点一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课件上播放出一个具体的生活化情景,学生需要结合课件快速判断,比如课件上呈现的文字是“买烤地瓜的时候要排队”,学生要快速读完题干,然后判断这是公民的权利还是义务。如果判断正确,学生就可以自主抽点下一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来,就需要将自己抽到的这个题干在黑板上默写一遍,并且重新判断它的所属范畴。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之中,学生并不会感觉自己是在参与课堂上的道德与法制学习,而是会认为自己真正在参与课堂小游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会一遍遍地回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太多时间自主背诵,但是学生为了在游戏的过程中取得胜利,强迫自己加强背诵,这也是隐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强迫性地布置任务,并不会在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常规的教学也不提倡给学生造成太过繁重的压力,相对来说,游戏化的教学更加鲜活,有利于拉近学生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距离感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四、联系实际生活案例,提高教学整体效果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比较有难度的部分知识就是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让他们理解道德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简单,但是法治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还具有抽象性。个别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每一段知识之间的关联,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有必要联系生活实际案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我国国家机构》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等相关知识,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机关分别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就已经耗费了很大一部分课堂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辨析各个机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就更加困难,所以笔者采用的策略是讲故事法,直接将这些机关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结合起来,一点点地引导学生理解。先从生活中的小事讲起。比如,司法机关主要是指人民法院这样的机关单位,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打官司这种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以更加简便的方式进行理解。紧接着,教师可以再让学生了解行政机关的相关职责,行政机关的权限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可以用符号指代法进行理解。比如有些学生直接将行政机关等同于政府,虽然这样的划分并不是特别严谨,但是用于应付平时的考题是比较合适的。上级所属行政机关有权追究下级行政机关或者所属部门的行政责任,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个个的司法审查案例,让学生们慢慢理解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全责存在哪些差别。当然,教学其他机关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运用类似的手段,将生活中学生能够理解的案例和这些国家机构紧密结合起来,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入案例的时候,应当注意,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存在时事政治的相关题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站位,应当在日常引入生活化案例的过程中,结合实事政治的案例进行综合教学。比如《新闻联播》中的一些内容,就特别适合引入到课堂上,作为时事政治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中的讲解方式,比较官方,可能在初中生看来,这些知识是比较晦涩的,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结合着很多案例,综合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中所讲的政治知识,长期坚持学生会理解更多的时事政治。随着新中考的到来,时事政治在中考中的占分比也越来越多,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进一步顺应新中考的改革趋势,满足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地迫切。把初中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之材,促进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另外,使用趣味化教学手段,联系实际生活案例等方法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吴清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48期。

[2] 卢晓华《新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法研究》,《智力》2021年第25期。

[3] 吴天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三步骤》,《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年第2期。

[4] 魏小东《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年第11期。

[5] 方静《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0年第90期。

猜你喜欢

双减案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