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2022-04-13陈慧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料素养语文

陈慧

摘 要:“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背景以及“双减”教学政策的成功推行,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纳入了语文教学的范畴之内。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关注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够拓展语文教材的课程资源,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认识新知、探究掌握新知的好习惯。

关键词:信息素养 获取与评价 存储与整合 使用与创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19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本文提出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指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我们试图在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及时判断何时需要利用信息,怎样去获取信息,又该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

身处武汉,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与学习模式发起了冲击。特殊时期,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宗旨,笔者所在的武汉市相关部门门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启“空中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一学期的网上教学经历,悄然改变了教师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阔了教师们的教育视野。现如今,“后疫情时代”以及“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之下,数不胜数的网络资源、海量的学习包、各类辅学APP、多学科多角度的慕课、微课等,一股脑儿涌现在学生和家长面前,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处理顺应语文学科学习目标的有效信息,为己所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设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分别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在“学段目标和内容”中也分别明确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应“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操作经验,同时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他们对周围的各种生活信息又充满着好奇,这就必然需要语文教师把握时机,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懂得“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二)学校教育理念的躬身践行

一方面,我校一直努力倡导培养全面发展、具备进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而学生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无疑也是进行终身学习的一项必备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校正积极探索创建现代智慧教育校园,通过打造数字化教育校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和创新。

(三)个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深入思考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身为教师,再博学多识,在容纳万物的互联网面前,也显得捉襟见肘。然而,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尽管我们无法将自己全部的知识倾囊相授,但可以教给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帮助他们在信息的汪洋中徜徉遨游。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能够拓宽语文教材的课程资源,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认识新知、探究掌握新知的好习惯。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教给学生获取与评价信息的有效方法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培养查阅资料能力有极强的优势,但部编版语文教材有着极大的包容性,不可一以贯之,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适“文”。

1.信息的获取

A.信息检索。除了到图书馆查阅报刊书籍,网络涵盖的信息量也格外丰富,并且更加便捷。面对高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来搜集相关信息,让书本外的信息更好地辅助孩子的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微课”“慕课”“云平台”等关键词进入了孩子们的信息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为学生做好筛选、推荐工作,为此,备课过程中了解能为学生所用的相关信息,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而言,会相对固定地向学生推荐几个学习平台:首选国家相关部门建立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其中的“单元学习导引”为孩子们的信息搜集指明了方向;公众号“i语文”则提供大量预习资源——字词过关、朗读示范、背景资料等;“吾课网”的慕课,短小精悍,也是很好的信息获取平台。

B.请教他人。这里的“他人”不单指师者或长辈,也可以是同伴。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所需信息确定请教对象,学会根据身边人的职业或特长,判断“能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在与其他人沟通交际的过程中的相关礼仪,有礼貌、有技巧地获取想要的信息。

2.信息的确定

进入高年级,笔者重点规范了课前预习环节,并逐课指导如何有效收集资料:

叙事性的文章——名人轶事,重在了解作者生平及与他的作品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预习《祖父的园子》,课前就要了解作者萧红当时的生活处境以及她极其坎坷的人生成长经历,体会她与祖父相依为命的艰苦日子里那令她铭记多年的快乐。古今中外感人肺腑的故事,自然要首先了解彼時的历史背景,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等。

说明文——重在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研究成果、风土人情等。如:五年级上册《太阳》《松鼠》,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只有一个地球》等。

名家名篇——一是对作家及作品的成就作初步了解;二是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做简单梳理。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国古典名著”节选、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鲁迅”、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外国文学名著”节选,在单元学习前,帮助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方向与范围。只有充分搜集资料,才能运用于解决学生阅读的疑难处、困惑处。

3.信息的评价

只有明确了自己搜集的信息“质量”如何,在下一次的信息获取中,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评价,既可以是教师的引导性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如果我们能具体分析每一个信息环节最好的利用程度,加深学生对信息处理过程的整体认识,学生的进步会更快。当然,学生之间交流、评价时,我们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足时间,授之以“渔”,生生之间的互动就更有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存储与整合信息的良好习惯

学生获取的原始信息往往繁杂、无序,很容易遗忘,因此“信息接收后要解释、分析,与已有信息相融合。在这个层次学习上,具有吸引力且精心组织的直面学生的教学也起到重要作用。适当的‘教’能帮助学生处理信息,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信息进行拆解、分化、重构,实现新旧对接”。

A.剪贴法。用一本硬面抄,写好资料分类目录,平日找到好的资料,就剪下来(或复印下来)贴在硬面抄内,编上页码,再在分类目录中记上标题。

B.摘录法。积极引导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新闻的习惯,并把其中有价值的或与语文学习有密切关系的资料摘抄在固定的“资料卡”上。还可以适当总结你收集整理的信息,写下你的感受。

C.整合法。适当指导学生对原始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初始信息的效能。加工之后的信息还要通俗易懂,使别人看了同样能明白其中的内容。目前,绘制思维导图也成为笔者所执教班级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信息整合方式。

(三)提高学生使用与创造信息的综合能力

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渗透搜集并处理信息方法的指导,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彰显个性,并在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交流互动的空间。

1.信息的使用

“敏感基于质疑,审美源于质疑。阅读教学中,鼓励儿童在感觉疑惑时查找前人的探索成果,筛选出能够为我所用的信息资料。勇于沿着萌发的思路前行,接受各种未知”。教师理应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利用现有资源,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借由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记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畅谈收获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学习中,学生分享了自己课前收集的歌颂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歌词,与课本内容相得益彰;学习《松鼠》,有孩子提及自己以前读过的《奇妙的田螺》《刺猬》,类比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追求自由的本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提及汉字的不同风韵,马上有学生分享了自己课前搜集的《仓颉造字》绘本中有关汉字的有趣故事……不少孩子也自发地挑选与课堂学习相关的课外资料作为自己“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

同时,班级内建立竞争机制,鼓励小组合作,组内传帮带,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2.信息的创造

学生大量搜集信息,合理的利用信息的实践活动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撑点。我们不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教学要求,开展课外搜集并处理信息的各种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们高年级教师通过“集体教研——班级摸索——反思更新”,设计了一项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特色作业——诗文小报,除了绘制图画,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古诗改写成白话文这两项基本要求之外,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积累相关诗篇,已陆续积累几大题材:叙事诗、边塞诗、爱国诗、写景事……同时,我们更利用班级展示栏,多次展示“诗文小报”的系列作品,全方位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不少教师也不约而同地在日常作业里开辟了“我手写我心”专栏,鼓励孩子们寻找课内外知识的交集点谈感受,或根据课文知识训练点进行练笔运用,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扩写……

再如,在六上“革命岁月”主题单元的学习中,我们非常重视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主题,鼓励孩子们适当搜集资料。时逢建党100周年,本着“厚植红色基因,感受革命精神”的宗旨,在国庆小长假里,我们鼓励孩子们——访“红色”基地、办“红色”小报、看“红色”电影(《长津湖》)、讲“红色”故事……这些举措无疑起到了信息整合的作用,“红色”班会的召开、“红色”歌曲的传唱,也让孩子们愈发主动地了解那段建党、建国的艰难历程,愈发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四)拓宽学生处理信息的深度与广度

笔者还注意到,相比之前的鄂教版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增设了“阅读链接”“资料袋”“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意在关注语文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读写结合、读练结合、延伸课外。这也进一步开阔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

以本校为例,一方面,为了最大程度发掘学生搜集资料的教育价值,我们结合校园科技节、读书节,鼓励学生办小报或专刊,与同伴互助、碰撞;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多次加工利用:一是为更多其他学科所用,达到信息整合;二是与探究性阅读、研究性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相结合,增加资源的多次加工利用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整合多次积累的材料,不断存入自己的长期记忆库中。

三、家校互助,搭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平台

诚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指导不可替代,但学生真正的实践过程更多是在课外,在业余时间。因此,家长提供的帮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在班级里健全相关机制,设立竞赛或表彰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喜于展示,将自己查阅的资料整理汇编成材料集或制作个人成长资料袋。

“后疫情时代”,我们鼓励一部分信息技术较强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以“云平台”或“云空间”的形式率先建立個人或学习小组的语文及其他学科学习“资料库”,家校携手为孩子助力。除了供自己查阅,还能与组员及班级其他同学共享,起到辐射引领的作用。

最后,相关部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通过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为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更是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插上翅膀,为其将来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何捷《何捷教师的阅读课堂实践》,海峡文艺出版社2017年。

[2] 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资料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