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及其优化设计研究

2022-04-12张广平赵宁博

关键词:街巷院落风貌

张广平,赵宁博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0 引言

长春市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自1908年开始规划建设,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近代经典城市规划理论指导城市建设成果的典型体现。该街区内街景及建筑风貌特色鲜明,历史建筑丰富且呈规模集聚,充分体现了长春近代城市规划的建设水平。空间肌理明确、风貌保存完好的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对于研究东北地区近现代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 历史沿革

满铁附属地的规划是长春整体城市街区规划的肇始[1]。此次规划在布局上形成了起伏地形、强烈的空间轴线,由此形成了分散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如图1所示[2]。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原名“东广场”,是南满铁附属地较早进行建设的区域及重要节点[3],如图2所示。南广场在最初的建设阶段不仅有学校、银行、警察署等便民设施的入驻,还有商社、工厂等设施落户于此,为市民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由此确立了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在当时的金融中心的地位。

图1 长春市街图

图2 南广场历史图

2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价值

2.1 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中街巷建筑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是城市百年发展的见证者,清晰地记录着城市街区的发展变化过程。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是长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地段,其作为南满铁长春附属地的金融核心区,是长春市至今为止规划片区保留最完整、街巷肌理最清晰、历史风貌保持最好、建筑类别最多的整体区域,有着意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2.2 艺术价值

历史街区是城市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演进与更替,历史街区也呈现出不同时期鲜明的艺术价值。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留存有较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如图3所示,呈现出西方早期城市规划的痕迹,是大量满铁时期的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带有东方美学的文化遗存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文化产物,与西方城市规划相比照,形成了东北地区近现代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文化表象,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的艺术关照。

图3 街区内建筑历史及现状对比图

2.3 经济价值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更新,不仅是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措施,也是挖掘其内在经济性的必由之路。历史文化街区所存在的独特建筑、传统风貌、景观环境在当下都具有极大的改造价值,许多城市通过增设功能分区及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等附加内容重新焕发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生机,以进一步提升其经济价值。通过引入新机能、增加新的活动空间等形式,在恢复街区网络空间布局和景观的同时,使得街区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促进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空间形态现状分析

3.1 历史资源现状

经笔者调研,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内保留下来的需保护的建筑较多,需保护的建筑共计118余栋,其数量及具体分布见表1。除现存建筑外,有很多设计精美的优秀建筑已被拆毁或倒塌,共计156栋,这些需保护建筑和历史遗迹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历史建筑的拆除对于保持街区风貌特色的完整性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对于满足传统风貌建筑评定标准的建筑应在街区整治中予以恢复,以期恢复街区的历史空间格局。

表1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内需保护建筑的现状数量及具体分布表

3.2 空间格局现状

“街块的尺寸大小以及地块的划分形式直接影响城市的建筑布局形态”。[4]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南北长约1 250 m,东西最宽处约为530 m,在空间格局上可分为北、南两个片区。其中北片区街路空间格局保护较好,以传统方格路网为基础,胜利大街、南京大街等多条支路在南广场交汇,形成“圆广场”“放射状道路”的街巷格局,体现了世界近代经典城市的规划理念[5]。南片区以传统格局为主,延续长春早期不规则的划分规则,路网小且密,将街区划分出多个小型街坊。

3.3 建筑风貌现状

满铁附属地时期的南广场大多为低层建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代的进步,街区内建筑逐步出现变化。举例而言,1903年—1949年,城市街区建设在满铁附属地时期,建筑集中在北京大街两侧和南广场周边。1949年—1980年,城市加盖了大量学苏时期的住宅,使得建筑体量增大不少,但是整体高度基本协调。1980年至今,建设量逐渐增多,已落成多栋现代建筑,其建筑体量和规模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3.4 现存主要问题

据笔者调研可知,现存主要问题:其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对象遭到严重破坏。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和建筑风貌由于缺乏维修和保护遭到破坏,一些历史建筑经过多次翻修,其建筑风貌和特色都受到了巨大影响,部分新建建筑形态与街区内整体特色风貌有较大冲突,街区风貌的维护整理及修复保护非常紧迫;其二,交通动线混乱,缺少明确的人车分流。街区部分原有街道尺度较小,无法满足现有的车流流量,造成街区内道路交通堵塞,动线混乱,缺乏停车场等功能空间;其三,街区内缺乏活力,缺乏整体设计。街区环境质量较差、风格不统一、存在外观与街区风貌不协调等问题,对历史建筑立面和街区风貌的完整性破坏较大。

4 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

4.1 复原街巷肌理

对于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街巷肌理层面的保护更新,应采取由内而外的方式逐步地有机复原。首先,对城市层面以及街区层面的肌理演变进行推理总结,并划分出保留完善区及严重破坏区两个区域,分区域针对性地提出复原策略。其中,针对保留完善区可将内部地块的肌理复制延申,在尊重原有街巷空间体系的基础上,以完善区带动周边一定辐射范围的区域进行有机的衔接,与其串联融合。针对严重破坏区应依据已有的一手资料,恢复其原有街巷体系及空间面貌,重塑其街巷格局及街坊尺度。通过分区分策的形式进行街巷肌理复原,进而将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此打造历史与现代融合共生的城市空间体系。

4.2 整合院落空间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以放射性道路直接切割方格路网的形式围合出一个个较小地块的街巷肌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院落空间,这些院落空间还可同时承担公共空间的重要功能,可将多个街巷串联。因此,保护这种独特的院落空间格局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至关重要。

对于院落空间的整合可分为保留区及新建区,其中保留区应依据传统街区的院落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把控,尽可能地将历史建筑复原,从建筑外观、建筑高度等方面还原原有的院落肌理。对存在毁坏或缺失院落肌理的空间,可依据历史肌理进行围合补建。而针对新建区,可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原有院落风貌进行穿插新建,在将历史风貌区与现代城市空间衔接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公共功能,形成全新的邻里交往及社区服务的公共空间,以打造具备秩序性、丰富性的公共空间体系。

4.3 完善交通流线

街区内应加强路边停车管理,严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占用人行道。街区内部应尽可能地用地下空间建设满足停车需求,解决胜利大街、南京大街、珠江路等两侧道路的临时停车问题,合理设置车行道、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围绕南广场、北京大街东西地块合理设置步行观道,将人流从街道外侧引入街区内部和院落空间,形成系统的步行空间。

参照区域内的实际交通需求,合理地布置城市公交线路及车站,具体的规划线路走向及车站位置应与公共交通管理、营运部门协调后设立,换乘站应同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相协调。公共交通站点的选址应靠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街巷的主要出入口,以方便当地居民与旅客的交通出行。应保障胜利公园街站同街区的慢行联系,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对街区的覆盖。

4.4 营建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在城市广场的分工中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小尺度的碎片化空间通过聚合、分散、重构等形式以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小型广场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广场中,通过建筑与街道的过渡与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休憩的场域,从而增加街区的空间活力,使空间形态更富于节奏与韵律。这种小型的开放空间可在北京大街东西地块中都对公众开放,营造出一个完整的步行交通路网,使城市景观活动节点更具有设计感和使用价值,步行路网体系的构建能够进一步增强街区的流动性,也使诸如广场、建筑、街区等空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街区场域。

4.5 重塑环境要素

历史环境要素能够切实还原街区某一时期的历史信息,环境要素的保护与更新更是街区整体历史风貌还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环境要素的重塑,应做到各类环境设施相互协调统一,在充分研究与提炼历史元素和符号,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街区历史氛围。街区内广告指示牌等不应大面积覆盖建筑表面,材质宜选与街区环境相互协调的材料。城市雕塑可根据历史街区内各个区域历史功能、历史风貌特色的不同有所区分,如南广场周边区域应体现金融文化,北京大街东西地块应体现商业、民居文化等。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街道家具在设计过程中可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提炼原有历史符号,展现街区风貌特色。同时,根据街区各地段的重要程度与人群活动的繁密程度,在地块内部设置小型院落围合绿化,以保证其能够与街区历史风貌相协调,从而提升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环境风貌。

5 结语

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现长春市文化发展的窗口,是具有特殊历史资源与背景的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城市地域性、历史性的典型范式。基于对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沿革、现状空间形态的研究,对其重生街巷肌理,整合院落空间,重塑环境要素,以期达到对历史街区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初步优化,在满足现代化城市新的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去营造更加开放的街区空间,但在建立多样性街区时也要注重保留及恢复必要的历史环境要素和激发城市人文内蕴及活力的同时,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和保护城市的地域文化属性。

猜你喜欢

街巷院落风貌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院落(外二首)
包裹的一切
边走边唱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雨中的街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院落里的黄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