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体系实证分析

2022-04-12

晋图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能图书馆空间

李 媛

(河北工业大学 图书馆,天津 300401)

0 引言

2009年,国际图联召开议题为“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和“图书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更新”的卫星会议[1]。伴随这两个主题的提出,国际图书馆界刮起“第三空间”旋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创新发展,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因循守旧、严肃刻板、坐等客来等弊端日益凸显,竞争力愈发薄弱,存在性遭受质疑。随着第三空间理论的提出与不断深化研究,处在重要转型期的高校图书馆需要将第三空间理论引入到自身建设中来,实现自身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希望高校图书馆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更加开放多元的服务职能创新工作方式来帮助在校读者实现知识获取、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等目标,升华现代新型高校图书馆的存在意义。

1 基础理论

1.1 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理论是由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1989年出版的《绝好的地方》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即:第一空间是居住空间,第二空间是工作空间,第三空间是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公共空间(如酒吧、公园、咖啡厅、图书馆、美术馆等)[2]。自由、平等、随性、舒适、共享、活力是第三空间的主要特点,第三空间是人类可以休憩、放松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场所。

根据雷·奥登伯格的描述,第三空间有8个特点。“第一个为“中性立场”:第三空间与经济、政治、法律条件无关,来去随意。第二个为“平等”:第三空间对于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无影响,同时,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并不决定他在第三空间中的地位,进入第三空间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第三个为“谈话是主要活动”:富有趣味性和乐趣十足的交谈是第三空间的主要活动,但并非是唯一的活动,即且交谈的语调都是轻松、幽默的。第四个为“可接触性和可容纳性”:对附近居民完全开放,且具备较高的容纳度,居民的需求都能在此得到满足。第五个为“常客”:第三空间必须拥有一批常客,这批常客促进形成这个空间的氛围,老顾客也会为第三空间带来新鲜的血液。第六个为“低姿态”:第三空间有益健康,杜绝浪费,且有家的感觉,并欢迎社会各阶层的人。第七个为“气氛愉快”:第三空间永远不会充满紧张和不友善的气氛,相反,风趣幽默的对话总会受到好评。第八个为“像家一样”:成员们在第三空间会感到温暖,如同在家一样,在此他们会获得精神的重生。”[3]

1.2 第三空间与图书馆

自第三空间理论被提出以来,图书馆逐渐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典型的第三空间。因此,已有很多以第三空间理论为框架的图书馆方面的研究。

学者奥登森·拉格纳(Audunson Ragnar)认为,由于避免了政治的影响,图书馆成为读者心中低紧张感的会面场所[4]。美国公共图书馆几乎是集文化、教育、娱乐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机构[5]。国外图书馆对读者而言不仅是学习场所,同时也可以是首选休闲场所、文化场所和社交场所。而历来重视教育的中国,则早有将图书馆视为社会大学堂的传统。蔡元培指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6]。图书馆以其开放、自由、多元、交流的特质与独特的文化空间,包容怀有各类求知欲望的用户,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与技术、环境与设备,为用户的学习搭建好良好的平台[7]。部分基层图书馆除了每年在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期间开展大量的读者活动外,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主题展览、送书上门、阅读比赛等成为了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8]。杭州图书馆不仅吸纳乞丐进馆阅读,而且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读者需求潮流,从单一图书借阅服务向多元化文化服务转变,服务功能日益宽广和精深[9]。

2 高校图书馆向第三空间转型的必要性

相较于第三空间倡导高校图书馆营造开放、自由、多元、交流等氛围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等理念而言,我们认为传统高校图书馆是具备以下形态的图书馆:传统高校图书馆是职能较为单一的图书馆(见图1),以信息查询和纸本借阅为主,文化建设职能、教学科研辅助职能和休闲交流职能发挥不足,自身形象定位较为严肃刻板。

相较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的相应功能变得更加优化了。第一,传统图书馆已有的服务职能在第三空间视域下将变得更加开放、共享和平等,比如馆藏图书资源和馆舍空间资源的使用上更加开放共享。第二,传统高校图书馆重视不够的如文化建设职能、教学科研辅助职能和休闲职能等服务职能在第三空间视域下则是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在原有雏形服务基础上拓展优化。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将继续体现在服务内容的优化和服务领域的扩展等趋势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才能突出其核心服务,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高校图书馆需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用消费体验的思维来经营,通过“场所”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形成更便利、全面、关联的需求模式。

Fig.1 Service function diagram of traditional university library图1 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示意图

2.1 资源的开放共享解决资源存储与流通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是一个图书馆存在的根基,是其积极发挥各项职能、开展各类服务的前提和源头。资源存储与流通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服务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占据核心位置,并且是高校图书馆工作顺利、有成效开展的重要环节。这是令高校图书馆人欣慰的,但也担忧的地方。对于广大师生而言,除了提供自习场所之外,高校图书馆就是用来借书、还书和查资料的地方,这种固步自封的状态将会在时代发展浪潮中,越来越经不起冲击和考验,读者对图书馆的存在从忽视变成质疑。倘若高校图书馆不能及时更新和拓展新的服务职能,其将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洪流中逐渐失去话语权。

重视馆内资源的开放共享是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的首要建设任务。然而,高校图书馆由于服务群体的特殊性,诸多资源长期处于对外封闭的状态,高校图书馆的开放性似乎成了难以逾越的瓶颈。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媒介服务的普及和高校图书馆的区域联合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共享性方面有了质的飞跃,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设到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越来越多用户能够便捷、高效地享有校园优质教育资源与知识服务。

2.2 提供多元服务以解决教学科研辅助职能和文化建设职能存在的问题

科研辅助服务职能不仅是资料的堆砌,更是学术信息需求的精准定位、快速获取和及时的成果转化。然而从实践角度看,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辅助服务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表现为只是简单地向用户提供查阅资料和流通书籍的服务。显然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辅助功能基本被储存和流通功能所取代,缺少有质量的内涵发展。

以往的高校图书馆缺少与本校学科的有效联系和对教学内容的靶向定位,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教育资源更加快捷方便且内容丰富,图书馆似乎就只是自习室的代名词了。此外,部分高校下设的各学院拥有自己的资料室,反而使得图书馆教育科研辅助服务职能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高校图书馆应反映校园文化的包容性,为实现用户平等获取信息创造条件。图书馆不仅要将资源收藏呈现给用户,还要为用户提供素养服务(如健康素养、信息素养等)来提升用户的学习能力和培养用户的学习技巧。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精准地拓展图书馆的功能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开设提高用户信息素养的大讲坛,开展信息检索培训班,组织阅读分享读书会等多种途径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如新西兰林肯大学图书馆以满足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等用户群体的信息空间需求为目标,进一步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功能创新[10]。

2.3 着力营造文化生态空间以解决读者学习空间设置存在的问题

传统图书馆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书架陈列与桌椅摆放,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空间陈设也是以单调严肃、整齐划一的古板风格为主。读者进馆后搜索信息资源的便捷性、学习环境和图书馆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温馨舒适性等问题都没有被考虑进去。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图书馆需要在用户在馆体验、空间使用方式与模式、用户需求与改进策略等方面做出改进[11]。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仍然是以阅览空间为主体,缺乏像参考咨询、写作中心、生涯辅导、技术支持等服务功能。没有将图书馆作为学习研讨的场所,成为读者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的场所等。

现代高校图书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理念,重视人的多元化需求,强调开放、平等、共享,强调创新与交流以及资源与环境的融合。因此,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要将先进的生态环境建设理念融入到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设计与功能中,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低碳、生态、绿色的空间,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走进高校图书馆,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享受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3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体系探析步骤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为研究基点,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如今数字知识资源的发展促使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12],图书馆由书的空间逐步转变为人的空间,服务也由传统的图书借还转变为读者的个性化、专业性推送服务[13]。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14],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其基本特征,也是其价值所在[15]。要将上述理论转变为实践,就需要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建立创新服务体系。本研究认为要实现传统高校图书馆向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的转型需要经历如图2所示的几个阶段:首先提出问题,其次分两个阶段从理论制度层面和实践服务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建设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的目标。

Fig.2 Study design图2 研究设计

4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体系探索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分析、推断和总结出作为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具备何种形态的服务内容体系。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将所有的有关材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所研究的材料进行定量的分析。在进行内容分析时,研究者必须排除个人主观色彩,从现存的材料出发,追求全体内容分析调查员的共同价值观;必须将所有的有关材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所研究的材料进行量的分析,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内容分析法一般要经过选择、分类、统计等三个阶段。具体如图3中的几个步骤所示:确定研究目标建立、选取研究对象、编制编码表、内容编码、统计分析和结论总结。

Fig.3 Research methods图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国内图书馆学界关于“第三空间图书馆”研究相关的论文成果,抽样方式是多阶段抽样法。第一步,于2019年4月10日将主观抽样法用于载体抽样。选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九版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核心期刊19种。第二步,利用混合抽样法进行时间抽样。纵向选取1990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这一时间段,横向选取这19种核心期刊的每一期。第三步,利用文献检索法进行内容抽样。选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在所选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19种核心期刊中,从主题、关键词、摘要以及篇名等四个维度下搜索同时具有“第三空间”和“图书馆”两个词汇的28篇论文。

本研究编码表如表1所示,共有3个变量:变量1为“研究对象”,变量2为“传统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变量3为“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表1 第三空间图书馆核心期刊文章的编码表Table 1 Coding table of articles in core journals of the third space library

变量1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他馆3个维度,其依据如为:首先,本课题后续研究需要重点了解高校图书馆的第三空间服务体系,所以将高校图书馆单独列为一类;其次,根据前期文献整理发现,公共图书馆是第三空间理论研究数量最多的对象,所以也单独列出一项;最后,其它所有类型的图书馆无论从样本量还是代表性上都不足以单独成类,所以将除了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之外其它类型图书馆归为一类。

变量2和变量3分为7个维度。这7个维度是在对19种核心期刊的每一篇涉及第三空间文章的阅读整理后,首先通过阅读文献形成文献综述和初步的内容框架,然后以初步的内容框架为提纲,进一步提炼出相应维度并反复修改,最后形成编码表。编码者可根据样本文章的实际情况,根据编码说明表(表2)进行编码。

表2 第三空间图书馆核心期刊文章的编码表说明表Table 2 Description of coding table of articles in core journals of the third space library

在进行正式的内容编码之前,先进行试验性的编码,从样本中随机抽取了10篇文章进行预编码后,采用霍提斯公式测试编码员间的信度。公式为“编码员间信度=2m/(N1+N2)”。本研究中共两位编码员,其中,“2表示”两位编码员。N1和N2表示每个编码员分别同时做了N1和N2个单位的编码,其中m个编码一致。具体取值为:N1=340、N2=340、m=328,编码员间的信度≈0.965,证明本编码表的信度较好。

5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应有项目分析

5.1 样本总体情况

从表3统计结果可以看出(N是通过内容分析得出的总维度量,n是分维度量),过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第三空间图书馆服务改进意见与建议(53.13%)。少部分论文研究成果是既指出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第三空间图书馆服务改进意见与建议(16.07%)。这一数据情况说明,大部分研究者发现了传统图书馆的弊端,但是研究重点是提出创新策略,对于传统弊端的深入探讨相对较少。可能因为传统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相对类似,问题存在普遍性,且可分情况具体探讨、深入挖掘的情况不多。而关于第三空间图书馆创新服务建设,既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具体研究,又可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探讨建设策略,可深入挖掘的内容较多。因此对于“创新服务”策略研究内容较大幅度多于“问题分析”。

表3 研究内容分析比例表Table 3 Proportion of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转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结合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构建出符合第三空间理论模式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体系,力求让高校图书馆不仅能更好地履行教学辅助职能,还能在高校改革的大趋势下,实现自身的职能转型,找到更精准的时代定位,成为适应现代化高校发展要求的新型图书馆。

5.2 馆类型的差异性比较

通过SPSS26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论文成果中以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占到82.14%,以高校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的占到了17.86%。因此我们以研究对象为类别项目(公共馆和高校馆),对所有的分项维度做了U检验,以此推断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是否在第三空间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所有项目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无论是“传统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还是“第三空间图书馆的创新服务”都既适用于公共图书馆也适用于高校图书馆,不会因为馆类型不同而存在不适用的问题。

表4 u检验*Table 4 u inspection*

本研究的对象是高校图书馆,而现有论文成果以公共图书馆为对象居多,舍弃公共图书馆样本,只研究高校图书馆样本,会因为研究样本量过低影响结果的信效度,另外也没有研究证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第三空间建设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近十年所有研究第三空间图书馆的论文成果,不分馆类型,一来有足够多的样本量可以保证研究的信效度;二来正好验证馆类型在第三空间建设方面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文化服务能力薄弱”“管理理念和制度模式创新”两项的p值虽很接近临界点,但是仍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只能说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第三空间建设中,文化服务方面差异较大,管理理念和制度模式创新方面需要注意更加适应各种馆的类型。但是仍然不能判定二者隶属于不同的样本总体,不能判定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关于馆类型之间的差异,基于目前的样本量暂时得出以上结论。以后伴随着相关的研究增多,样本量进一步的扩大,还可以对以上结论进行进一步深入后续研究验证。

5.3 传统图书馆服务问题

如表5所示(N是文章总数,n是各个维度分布的文章数量),“传统图书馆服务职能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形象职能定位偏差”(46.43%)、“空间环境设计欠合理”(21.43%)、“核心职能竞争力差”和“智能化程度较低”(14.29%,并列第三)。由于题目是多选题,所以有可能出现总和大于100%的情况。传统图书馆只能满足读者借阅的需求,其空间设计理念以“书本位”为核心,大量空间主要由书架和纸质文献资源占据。在传统图书馆中,读者可以自由使用的交流和进行创作的空间很少。

表5 传统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项目表Table 5 List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library services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图书馆文化、教育、休闲功能的缺失问题在调查结果中占比较少,是因为大多数上述问题研究者将其囊括在形象职能定位偏差中。具体地说,研究成果对于传统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剖析以宏观视角为主,主要问题侧重于从定位、理念等整体服务职能缺失方面提出。但是基于第三空间理念进行图书馆服务改进建议则微观细化了很多,主要是以提出具体的创新改进措施为主。

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研究者提出图书馆作为非功利性的社会机构,具有自由、平等的特点和积聚资源、提供服务的功能,是“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图书馆从业者开始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价值进行思考。在高校图书馆方面,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14]充分反映了目前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其中很多规章制度理念与第三空间理论不谋而合。可见开启高校图书馆向第三空间转型之路乃是大势所趋。

5.4 第三空间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

如表6所示(N是文章总数,n是各个维度分布的文章数量),第三空间图书馆创新服务职能排在前三位的是“空间资源再造”(78.57%)、“增强文化建设服务”(75%)和“拓展休闲社交服务”(75%)。由于题目是多选题,所以有可能出现总和大于100%的情况。

表6 第三空间图书馆服务内容体系比例排序表Table 6 Ranking of service content system of the third space library

从这一数据可以反映出,大部分学者认为要改进第三空间图书馆服务,首先要从馆舍的“硬服务”做起,其次是馆员的“人文服务”建设,最后引入技术层面的“智慧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另外,从数据库搜索到的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出公共图书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所以“增强文化建设服务”和“拓展休闲社交服务”两项的排名较高。

5.4.1 加大各类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基于表6“资源开放共享”维度数据可以看出,新型高校图书馆把第三空间自由、平等、随性、舒适、共享、活力等特点融入建设工作中,基于资源整合实现知识共享与用户交流,让更多的师生、科研人员等用户群体走进图书馆。创新服务职能具体包括资源开放共享、精准教辅和学术服务、校园文化品牌建立与传承、促进社交共享和激发社群活力、搭建智慧服务平台。资源是一个图书馆存在的核心和服务的源头,在转型期更要重视馆藏资源的进一步开发。通过激活馆藏资源、分配好人力资源、布局好空间资源、协调和融合多渠道多类型的资源,实现高校图书馆从以收藏阅览等为主要功能的时代转变为以学习、共享和交流为主的新功能时代。

纸质资源流通一直是图书馆的传统核心业务,但是随着网络数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借阅量呈滑坡式下降。基于第三空间理论转型的图书馆,应重视数字化存储的研究数据建设,通过更加多元化的载体形态实现知识流通,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作为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要为读者创建一个开放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阅读新的信息,认识新的人,产生新的想法[16]。

5.4.2 空间再造和空间资源服务是实现转型的基础

从表6的“空间再造”维度数据可以看出,第三空间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空间资源再造”高居第一。要想实现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精髓,完善图书馆信息存储与流通、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一系列服务职能,空间再造就是第一步,是实现一切基础服务和创新服务的基础。而第三空间理论的引入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加科学、有效地完成空间再造。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指的是以阅览为主体转向以学习和交流为主体,将图书馆打造成学习、研讨的场所,成为读者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的场所[17]。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具有多元复合结构、多样扩展功能与移动智能方式特征[18]。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包括物理空间再造,还包括虚拟空间再造,是多元化的、复合型的空间改造。空间再造的实现需要通过图书馆学、建设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融合来步骤化的、系统性的、科学化的稳扎稳打的完成,切忌投入大量资金的形式化的改造。图书馆空间再造需要遵循文化传承、激励学研、读者环境需求3个原则[19]。2018年12月5日正式开馆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就在空间资源建设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迪[20]。新一代图书馆应该具备的功能,即作为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和知识中心,服务城市创新,提升城市品格,助力人的全面发展。

5.4.3 文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的重点

从表6的“增强文化建设服务”无抵押可以得知,文化服务建设是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1]。不仅是公共图书馆,其实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科研成果转化、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共享等。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建立自身文化品牌和建设自己的社团组织,并且举办持续性、多元化的活动来继承和弘扬校园文化。

高校图书馆要肩负起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的使命,又要努力践行高校教育支持地方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宣传与弘扬。图书馆不再是绝对安静的看书场所,休闲社交服务职能的建设主要是可以带动图书馆的硬件改造和管理转变。高校图书馆需要发挥自身信息资源库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势,通过与地方政府、教育文化机构的合作来发挥自身信息优势,将科研能力转化为助力经济发展效能的不竭动力。

5.4.4 拓展休闲服务职能以打造典型校园第三空间

从表6的“拓展休闲社交服务”的维度可知,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是促进用户社交和交流共享的场所。在图书馆提供的轻松、惬意且自由的环境中,借助图书馆为用户打造的系列讲座、展览、研讨、书评等活动平台实现人际交流,创造与共享知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就利用人人网平台构建了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以社交网络新模式开展主动服务[22]。

5.4.5 智慧建设实现多元服务

从表6的“智慧服务系统”维度可以得知,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元、网点布局合理以及文献通借通还的全媒介一体化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多媒体传播渠道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开拓服务内容和提供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重技术环境,第三空间图书馆重人文环境,将第三空间理论引入智慧图书馆建设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应用实践而言都是非常合适的。将智慧服务平台体系融入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提升空间效能和读者的到馆体验。

5.4.6 促进教学科研辅助职能的发展

从表6的“加强教育科研辅助服务”等维度可以得知,第三空间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的灵魂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平等、自由、多元、开放、人性化及个性化。“天堂有门槛,图书馆这个天堂却不能有门槛,任何人都应允许进入”[23]。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群体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发现和使用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数据库资源。进一步搭建起图书馆与学院和科研部门的共享平台,以学科为主线,全面组织、整合、优化图书馆各项资源与服务,助力科研和促进成果转化,开展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波段式的教学辅助服务。

高校拥有众多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科研作用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高校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及时为这些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是确保高校各类科研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础。高校还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各层次人才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教学培养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源和精准的情报服务。此外,重点学科实验室和课题组也是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中坚组织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牵头作用,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深入服务学科实验室和课题组为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资源。

6 第三空间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体系

如图4所示,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秉承平等、自由、多元、开放、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理念,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制度模式,对空间资源进行科学再造,通过加大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利用智慧服务系统拓展文化交流、教育科研辅助、社会休闲等多元化的服务职能,最终实现传统高校图书馆向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其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体系如下。

6.1 管理理念模式

管理理念和制度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转型的精髓。作为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应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要为读者创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知识环境。

6.2 空间资源再造

空间资源再造是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创新建设的物理基础。要想实现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完善一系列服务职能,空间再造就是第一步,是实现一切基础服务和创新服务的前提。图书馆不仅是知识获取场所,更是空间资源服务场所。

6.3 资源开放共享

资源开放共享是高校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不断加大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才能让高校图书馆把自由、平等、随性、舒适、共享、活力等特点融入建设工作中。

6.4 智慧服务系统

将智慧服务系统融入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服务体系,既是当下时代发展的要求,利用多元网点布局合理以及文献通借通还的全媒介一体化服务体系,也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提升空间效能和读者的到馆体验。

6.5 增强文化交流

要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独有的文化功能。高校图书馆要在对内在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弘扬校园文化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6.6 加强教育科研职能

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辅助服务,搭建起图书馆与学院和科研部门的共享平台,全面组织、整合、优化图书馆各项资源与服务,助力科研和促进成果转化。

6.7 拓展休闲社交服务

作为典型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可将自身休闲服务职能溶于整个校园学习生活环境之中,在图书馆提供的轻松、惬意且自由的环境中,帮助读者实现人际交流,创造与共享知识。

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要实现体系设置系统化。整个图书馆注意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资源优化配置,任务统筹协调,实现结构上的有机契合、任务上的无缝衔接和信息上的路径畅通。通过智慧系统对图书馆的运作和服务进行实时监测与优化,进一步对整体服务水平进行升华与提升。

Fig.4 Innovative service cont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third space图4 第三空间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内容体系图

7 结束语

本研究对前人成果进行提炼,进一步总结出高校第三空间图书馆创新服务建设的基本方针:在变革馆员创新服务理念和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大前提下,对图书馆馆舍空间资源进行再造,进一步加大资源对读者的开放共享,利用智慧服务系统建立一站式读者自导服务模式,增强图书馆基本职能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力增强文化交流、加强教育科研辅助创新和拓展休闲社交服务。另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研究样本方面仍需要伴随着时间推移积累更多的样本,通过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精确文章的研究结果和深化完善研究结果。特别是搜集更多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高校图书馆相关文献样本,进一步对变量“馆类型”的统计学差异进行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职能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职能与功能
图书馆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