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型护岸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2022-04-11陈亭

大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态型护岸护坡

陈亭

(甘肃鑫洋水电工程建筑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以往水利工程开展过程中,其主要构成目的是结构安全性以及耐久性,选择的材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施工。混凝土耐久性较好,但其最显著的缺点是并未意识到人工修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重视河岸的生态特性,河岸同样具备生态系统,这一过程中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联系通过人工修建的建筑物被分裂开来,破坏河流的生态平衡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降低河流自我净化能力以及自我恢复能力,基于此,需深入化认识河流作为生物生存空间同时,为人们提供十分珍贵的水资源,依据生态学理论,水利工程建设需遵循生态平衡原则,确保现代化水利工程的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利用效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1 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分析

水利工程建筑是将水利专业以及建筑专业融合到一起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水利工程师完成设计工作,确保建筑质量以及使用功能,避免过程中出现负面问题。但由于工程师建筑学知识较为匮乏,并且缺乏专业性训练,通常会更加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忽略其中的艺术性以及视觉美观性,导致水利建筑过于单调,不具备艺术性,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并不好。建筑艺术设计工作隶属于建筑学科中,而建筑设计人员不具备水利专业知识,水利工程环境掌握效果较差,也难以有效开展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工作[1]。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背景,物质文明实现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同样需要提升层次,水利建筑也需要在考虑实效性以及安全性的基础上注重视觉效果,融合艺术元素。多数水利建筑需要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将其作为旅游景观中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部分水利工程缺乏资源有效配置,生态环境因素也并未纳入其中,造成发展中的矛盾层出不穷。基于此,需致力于战略改善,在宏观角度上进行规划,确保布局合理性,遵循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综合治理工作,促使生态环境与工程建设发展协调性。

2 生态型护岸价值分析

2.1 保护作用分析

河岸建设可为水禽以及鱼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分散牵引的渠道,河岸带凸显生态连续性,确保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其提供更好的缓冲条件。在河水遭遇洪水或者是污染的情况下,浅滩湿地部分可以为沉水植物以及浅水性水生动物提供更好的寄存场所[2]。污水以及污染出现后,此种生物可逐渐退回到原有分配范围中,逐渐恢复以往良性生态。河岸会产生以下廊道作用:①优化生物多样性;②实现相邻区域的物质以及能量交换过程;③区域物种安全可具备更好的空间,提供物种生长提供需要资源;④河岸带属于生物分散以及迁移的重要路径。

2.2 岸坡稳定作用分析

河岸植物根系在逐渐深入到土层后,可有效强化河岸表层部分的抗腐蚀能力,以此提升河岸本身稳定性。与此同时,芦苇等相应水生植物可有效缓解浪基带。对浪基的能量进行有效减缓。

2.3 净化水质作用分析

生态护岸可构成河流以及陆地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建成后可对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和其余污染物等进行有效拦截,避免其汇入到河流中,以此方式缓解河流污染问题。水生植物的存在可对农田中的氧磷等营养元素进行直接吸收,缓解污染对河流产生的影响。这一过程中,水生植物表面部分会与河流水体进行充分接触,构成生物膜,发挥生物膜部分的净化功能,过程中需要借助表面吸附以及附近为微生物作用,对转化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3]。

3 生态护坡设计工作中需遵循的原则分析

在生态水利工程开发以及建设过程中,生态护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于此,发展生态护坡需与我国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应,护坡部分需满足相应基本功能,例如防洪等,其他功能均需与防洪功能相适应。依据国内外生态护岸相应成功经验,依据各个河道的特点,生态护坡设计工作需遵循相应原则:①生态护岸建设过程中需要满足河道功能河堤稳定性要求,并且建设过程需要降低工程造价成本。②过程中需要简化刚性结构,强化护岸在视觉中的软效果,工程环境得以美化。③开展水文分析工作,水位的实际变动幅度范围进行确定,依据植物调查数据,确定区域以及部位适宜的植物。④生态护坡的建设需要满足水陆两生植物以及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环境需求;建设阶段需要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防止出现二次环境污染问题。布置过程中融合人们的亲水性要求;设计工作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了解区域自然环境,融合与自然环境比较契合的设计模式[4]。

4 生态型护岸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4.1 生态河堤应用措施

生态河堤主要是指自然界环境中形成的河堤,在经过一定人工修复工作后,确保自身河床原有功能,过程中也可兼顾渗透性功能,可有效保障河流以及河岸的水分转换调节作用,同时生态河堤的抗洪功能得到有效保证[5]。一般情况下,生态河堤可包括如下功能:①自然原型护岸,可使用植被等完成河堤保护工作,选择水杨或者是柳树等;②自然型护岸,可选择天然材料进行护底工作;③人工自然型护岸方式,此种模式主要是结合上述两种护岸模式,通过人工结合完成。

一般情况下需遵循生态型护岸原则,首先是经济性原则,也就是需要确保护岸自身功能,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其次是协调性原则,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应用频率,确保护岸具备协调性原则,并且凸显环境美化作用[6]。

4.2 自然化河流建设应用措施分析

建设自然化河流过程中,需确保河流自然风情,与此同时,需要确保自身水系功能性。自然化河流生态型护岸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发挥自然环境保护作用,并且需积极发挥防洪防涝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类对河流环境损害程度,人们可以与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处。建设自然化河流护岸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水边环境建设,建设内容也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分别为空间环境、生物环境以及水环境。

自然化河流建设中的原则是顺从自然发展作为基础,创造更加丰富的环境条件,在设计河岸线过程中,可选择不规则形状,凸显结构多样性。遵循顺应自然原则,可分区域以及分阶段对河道开展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自然动力开展治理工作[7]。构建绿色化网络,河流属于其中比较孤立的生态系统,需实现水资源的绿化和网络化,通过此种方式对生物物种进行丰富和稳定。河流景观构造的需要更加简洁,建设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自然植被石材,促使建设的河流形态更加趋近原生态。

4.3 选择针对性物种

水生物种相较于其他物种的景观观赏价值更加凸显,在抗污染当面承受能力也较高,在水质净化上也比较突出,并且此种生物在栽培以及繁殖过程优势明显,基于此,通常会选择区域具备优势的品种。选择陆生植物过程中,可选择景观观赏性较高的。植物选择过程中也需要易于繁殖,栽培以及管理过程简易性较低的是乔灌木以及草本植物[8]。草坪选择过程中,需要尽量选择年头生长较长的品种。除此之外,依据实际景观需求,确定具备季节变化以及层次变化的物种,促使构成更具生态效益的陆地生态系统。

4.4 生态空间布置措施

在水面生态布置过程中,需要依据植物实际生长的适宜水深度,依据一定次序在护岸上进行布置,促使浮生植物以及沉水植物等均可以遵循秩序进行布置。在水面生态布置过程中,从坡脚位置直至坡顶位置,均需遵循秩序,岸边设置为湿地带、暴雨过滤系统带以及草皮带。布置陆地生态结构过程中,需要依据周围景观平面,借助自然式以及混合式等措施设置生物群落,自然布设可呈现带状或者是片状,构成自然程度凸显的陆地生态系统,此种系统对人和动物均凸显较高的亲近性[9]。

5 结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河道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场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基于此,在河道整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致力于构建生态型河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更好陶冶人们的情操。构建生态型护岸过程中需落实生态理念,借助一定技术和措施完成河道生态化整治,通过此种方式疏通河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提高自然环境保护作用,可实现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由于目前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型护岸对河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生态型护岸护坡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
某变电站护坡现存缺陷原因及危害分析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生态护坡在城市道路边坡设计中的应用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