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立场下统编版小古文教学的应然之态

2022-04-09卢艳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言文

卢艳涛

作为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统编版教材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上作出了有效的努力,入选统编版教材的古典诗文,包括文言文占据了较重的比例。教师要充分把握统编版教材中小古文编选的价值,在洞察其文体特点的基础上,既要注重学生对小古文大意的理解,同时更要关注小古文所承载的文学以及文化层面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朝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境迈进,从而实现小古文教学的言意兼得。

一、设置趣味游戏,因“言”爱“文”

卢梭曾经说过,生命个体具有鲜明的游戏本质,儿童总是借助游戏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以小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来看,他们对于当下的语言习惯和语法规范尚不能完全掌握,在初读小古文时,学生总有抵抗排斥的心理,从而形成了畏难情绪,甚至逆反状态。为了缓和学生这种内在心理和认知障碍,教师就需要依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匹配而对应的游戏形式,创设丰富而可感的游戏情境,为学生阅读理解小古文设置支架,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对小古文学习的内在兴趣。

统编版教材的第一篇小古文是《司马光》,简洁的文字中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轨迹。比如“群儿戏于庭”轻巧地点出了故事发展的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将情节提升到紧张危急的氛围之中;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则使得情节急转直下,形成了戏剧化的效果;最终“水迸,儿得活”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很明显,作者推动故事情节,主要依靠人物的动作。因此,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以角色表演的方式,紧扣小古文当中几个重要的动词,展现文本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将语言文字内化到自身的内在意识之中,更好地实现对小古文的内在解读。

由于有了游戏的介入,学生不仅身体动了起来,思维也跟着动了起来。他们将积极活跃的思维介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从而真正理解了小古文的内容,更品味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二、落实触类旁通,依“言”释“文”

教学某一篇具体的小古文,其目的并不是简单地理解这篇小古文,而是要借助于小古文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的理念,把握所教学小古文的载体效能,引导学生在理解个别词语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从而积淀相应的方法,内化相应的阅读经验,真正形成能力。

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对于“尝”这个字的理解,学生利用注释很快就知道意思是“曾经”,但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而要指导学生说说“尝”这个字在现代的意思。当学生敏锐地认识到虽然是相同的汉字,但在意思上却有较大的差异时,教师则相机告知学生这个字是古今异义字,并要求同学在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再找一找哪些字也是古今异义字。很多学生就发现“竞走”的“走”字,是“快速奔跑”的意思,与现代文当中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典型的古今异义。教师还可以拓展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以进一步夯实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最终告知学生:古今异义是理解小古文意思的一大难点,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与当下的语言习惯进行对比,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推动学生内在认知素养的发展。

三、更新认知图式,以“言”纳“文”

小古文中所蕴藏的独特丰富的文化,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自于对文言形式的图示感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之所以形成阅读的障碍,主要就在于内在意识中所积累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无法与文本形成有效联系。因此,小古文的教学就需要充分借助文本文言形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多维诵读、积累悦纳的过程中,构建全新的语言图式,从而借助小古文的载体,积累文言之言。

以统编版教材中《司马光》这篇小古文为例。开篇“群儿戏于庭”,其中“戏于庭”三个字在文言形式中,就是典型的状语后置。虽然在文言形式中较为常见,但对于当下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十分陌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致理解这句话意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材中提供的插图效能,组织学生在观察之后思考:教材中这幅插图里主要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从而进一步强化理解“戏于庭”,就是很多小孩子在庭院中嬉戏,这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庭戏”。随后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实际生活中所常常遇到的场景,比如在树林里嬉戏,在田野中嬉戏,在小河边嬉戏……组织学生运用状语后置的句式进行语言的迁移训练,比如戏于林、戏于野、戏于河边等。

在这样的迁移运用中,学生不仅有效地内化了来自教材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同时也在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语言形式的自我构建,推动了语言图式的内在发展,积极推动了对典型形式的有效内化。

四、强化统整对比,借“言”察“文”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和发扬,不仅仅在于将故事信息和情节传递给下一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内在心理和具体语境的传递。因此,统编版教学只有认识到小古文所承载的这一价值,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依托文言文这一载体,领悟语言的内涵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内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不会将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蕴和盘托出,而是追求含蓄、注重形象、重在领悟,这也恰恰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小古文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上,更需要适时地拓展相应的资料,引领学生在类比和对照的思维基础上,感知文言之言所蕴含的独特文化。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中编选了著名的知音故事《伯牙鼓琴》。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将思维的关注力聚焦在伯牙之前“鼓琴”和之后“绝弦”的行为上。在这样的过程中,相机拓展俞伯牙与钟子期从相识到交谈,再到相约,最后到相守的整个故事,以具体的人物言行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知音文化的内在魅力,然后再拓展其他古典诗文对两人知音故事的评价,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高山流水所代表的人物志向以及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在统整对比之中,梳理出传统知音文化的内在命脉,深入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小古文当成是普通文本,也没有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交往当成是普通故事,而是巧妙地融入了文学和文化的特质,在原本故事中开掘出丰富的内涵。这正是小古文所赋予的独特教学价值,也应该成为小古文教学所秉持的方向。

总而言之,文言文中以“言”所形成的“文”,从来都不是割裂的。文言之“言”,所传递的信息承载的内涵恰恰是“文”存在的最大价值。教师不能人为地将“文”与“言”割裂开来,展开所谓的机械教学,而应该在整合融通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思维浸润在文本的语境之中,在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文言文中走上一个来回,实现言语兼得,最终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滨江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言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