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备考中考生情境意识的缺失及备考策略

2022-04-08黄圆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1期
关键词:缺失策略

黄圆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对核心素养的重视及高考试题命制的研究,情境及情境意识是教学、备考中绕不过去的主题,高考作文备考应如何有效审题,完成情境任务,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呢?以“情境”为立足点,从试题命制、语文教学、考生个人、备考过程等方面,贯通“教—备—考”一条线,找出备考中学生的问题并探寻解决之道。

【关键词】作文备考;情境意识;缺失;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考命题应“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在高考评价体系、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中,高考备考中的考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搬运工,而是一个情境的主动参与者与建构者。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对作文材料解读过程中,考生的情境意识往往是缺失的。

笔者曾就2020年高考Ⅰ卷的作文找过一篇类似文,让学生来写作。

西晋末年的名臣顾荣,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時人大多称赞顾荣具有仁爱之心,称其为“洛阳三俊”之一,却很少有人看到仆人的美德。

班级计划举行美德分享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顾荣和仆人,你对哪个感触更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与全国高考Ⅰ卷作文相比,这两篇作文有四个相似点:第一,来源于历史故事;第二,要进行人物比较(你对哪个感触更深);第三,结合感受和思考来写;第四,文体接近(演讲稿、发言稿)。

笔者在批阅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顾荣子“仁爱之心”的内涵理解不精准。他们普遍认为,顾荣子的“仁爱之心”是指善良、尊重、理解、有同情心、同理心,等等。这固然没错,但在结合现实事例来作论证时,大多只是完成了事例的罗列,比如,做志愿者、捐款、让座、帮助有困难的人、抗疫救护队等,并没有揭示出此材料中“仁爱之心”的本质特点。

那么,材料中“仁爱之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如果不去思考材料中事件的背景、人物的地位、双方的关系,不去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事件)中,与当下意义(班级美德分享会)的勾连就失去了附着点,写作就会偏离题意,论证就会流于浅表。这种“忽略”并非偶然,而是在备考作文中考生情境意识的惯性缺失。

在这则材料中,顾荣子确实具有仁爱之心(材料也明确提出“时人大多称赞顾荣具有仁爱之心”),但放在具体的这个历史情境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住“仁爱之心”的内涵,完成写作任务呢?

我们不妨对历史(材料)情境有个全局观:1.顾荣子是有身份的主人;2.仆人面露想吃肉的神情;3.同座人讥笑;4.顾荣子认为仆人天天端肉理应尝肉。所以,顾荣子的“仁爱之心”具有以下特征:1.平等身份,理解他人合理需求,以己之力来助人;2.不计回报的、无条件的“给”。

这样对“仁爱之心”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是考生在审题中应具备情境意识的刻意练习,也是写作有高度与深度的保证。让未经严格审题训练的学生去写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如果他们不能在限定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会不会把材料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仅解读成友谊、成人之美呢?我们在备考中,都把审题能力摆在首位,在“无情境不命题”的高考命题背景下,教师如何敏锐捕捉考生情境意识的缺失,以及如何有意训练、有效训练,成为笔者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一、试题命制的情境应适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要求考生以“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演讲。这样的情境现场与考生的实际生活确实有点遥远,考生很难调动自己的个体认知情境,在实际写作中难免写得生硬与做作,自然不利于学生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某地作文题,写“中国印记”,就身份情境的选择有嘉宾致辞、学生演讲和学者写信。再以2021年广州市一测题为例,广播稿、演讲稿、慰问信,在任选任务的背后,实际上是给了考生更多的写作选择。这种试题命制的情境更具“调动”与“唤醒”功能,更能适切学生的实际生活,让高中生有话可写,让他们能组织整合相应的情境知识,包括学科的、个人的、社会的情境认知来综合解决问题,圆满完成写作任务。

二、语文教学的情境应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情境,现在成为语文学习与备考的载体、观念、范畴、概念和策略。作为一线教师要看重“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备考的效率。

笔者曾选用一道“实业家张謇兴校”和“蔡元培办学”为比较的作文题给学生来写,学生对材料中张骞、蔡元培所处的时代背景知识一无所知,张冠李戴。广州市一测的作文题,情境任务选项中有一项是让考生以当时中学生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广播稿。在标杆作文中第2号文,考生交待了“‘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时代背景,准确还原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加上有时代感的语言、铿锵的语调,充分体现了考生扎实的学科素养。八省市适应性测试卷中有关抗美援朝的历史,学生耳熟能详,但如果考生的知识积淀足够深厚,学科素养优秀,能“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那么一定能写出高水准的文章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学科素养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培养形成,既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那么,我们在备考作文过程中,在进行分项训练和分点训练时,通过设置真实、典型的情境,在“素材积累”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写作的能力。

三、考生个人的情境应储备考试的解锁能力

学生曾问笔者:“老师,审题时老是解读不好材料,特别是历史性背景的,怎么办?”其实,学生的担心反馈了两个问题:第一,怕读不懂材料;第二,不知如何将历史和当下联系。这两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读不懂材料,历史与当下的情境连接当然会失偏;读懂了材料,调动、唤醒了各种情境意识,那么历史事件的情境与时代任务驱动情境间,充满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文章一定能出彩。纵观八省市适应性测试、广州一测、深圳一测和广州二测,都属于材料+主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均由材料、主题和情境任务三部分构成,衡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键在于导出任务的情境。新题型以“鼻祖”八省市适应性测试作文题为例, 材料一共由8句话构成,前三句展现极为困难下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第四句是三组数据,非常直观地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伟大的革命精神。第五、六句展现全民族的凝聚力,第七句高度赞美战争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整个材料使“抗美援朝”这单一历史事件具有了多方位的解读空间,(下转第29版)(上接第28版)很快能将考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空,激活他们情境意识,激发创作的欲望与灵感。所以,不怕读不懂材料,而是怕材料读不细致,读得没有方法。2021年的广州一测“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深圳一测的“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和广州二测的“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从材料来看,叙述角度多样,呈现内容丰富,并没有特别难读懂之处。

因此,学生的担心在备考早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备考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入,有意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审读材料的情境意识,学生的自信心及审题能力自然在提升。在真实的考场中,考生的个人认知、社会经验认知及学科认知等情境都成为解题的“钥匙”,对材料有正确的解锁能力,在约50分钟的写作时间内,把平时的训练完美地发挥出来。

另外,材料+主题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主题的前后两句话构成何种关系,也成为我们作文平时训练的重点。深圳一模的“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只有“品”好“孔颜”为何而乐,才能勾联当下“青年”如何“做”到幸福。那么,学生如何能做到借昔说今,触碰到情境的阐释点呢?熟知高考评分细则便知,学生作文的训练是一项分项、分点的长期、有效训练。在思维模式、结构篇章、段落升格、素材积累等方面,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具体得分点,以此强化学生对情境的关注与理解。那么,就关系型的主题上,我们应建立“依托于情境,立足现实,归于说理”的思维模式。以深圳一模为例,孔颜之乐的情境与幸福青年的情境,两种情境的结合,是不是有可挖掘之处?当代青年真能像千年前的孔颜“一箪食、一豆羹”就能满足吗?为什么不能满足?如何做到内心幸福呢?当学生将两种情境的组合启动了自己的“思考”与“追问”,那么就可以探寻情境更深层的意蕴,拓展情境更开阔的空间了。

四、备考过程的情境应建构知识能力网

从近两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看,试题的命制大部分明确提出了写作的文体要求,发言稿、演讲稿、书信、主持词等。文体的真实必然应合于真实的情境,那么在备考过程中,要建立必备知识网,要让学生熟悉并准确运用这些文体格式。除此以外,有意识地、有步骤地提升关键能力,要在内容上,学会表达真情实意,还原于真实的情境。比如,广州二测题以“拒绝俯视,共创未来”为主题,在“世界青年交流论坛”上发言,如何写出个人独特的感受、思考,不陷于喊口号、堆格言的豪言壮语中,那就与平时备考过程的情境训练关键能力有直接关系了。

1.情境意识的增强,需观察生活

高考语文在材料的选择上,多聚焦社会大的事件,考察学生关注当下时事、关心家国的敏感性与视野。那么,我们在备考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拓宽学生的个人认知、社会认知的情境边界。格局要大、视域要广,要善于观察自然万物与社会万象,特别是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体,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平时保持思考的习惯。

2.情境意識的增强,需认同角色

在具体的写作中,情境任务的完成不单是形式上的,在情感上,一定要有角色认同感。比如,以学生代表身份在电视台“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向全国中学生演讲;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特定情境,考生要有角色认同并转换,心中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世界情怀、国际意识,这样的话,写作才够大气。特别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备考中去储备相关的知识,广阅读、勤思考,借鉴、学习优秀的演讲稿,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3.情境意识的增强,需解决问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在阐释情境和“四层”“四翼”的关系中指出,情境意识就是需要考生有问题解决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结构的单一,第一段论述主题,第二段抄材料、引名言,第三段和第四段论证主题的两个方面,第五段呼吁、总结。这样写下来,就算主体段落事例丰富,旁征博引,但作为有具体情境的写作要求,应该在写作中能表示对具体问题解决的探索途径,比如,提出一些意见、主张或倡议。在平时的备考中,我们要多读优秀的时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意培养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认知情境的意识。“实际上,真实的情境是向学生暗示了情景资源和相关的问题解决情境的一种先行组织者”,这正是我们在高考情境作文备考中探索、追求的教学方向。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语文高考情境化试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04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情境化: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备考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1(4A).

[2]杜秀,陈鲁峰.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J].语文教学通讯,2021(3A).

[3]林忠港.“情境作文”重在探索可能性[J].语文学习,2020(10).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缺失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