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教改研究

2022-04-07李宇萱

电大理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融合

李宇萱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产教融合背景下一次新的探索。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且随着机械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高要求,应对教改策略深入研究。

1 高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紧紧地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1.2 动态调整性原则

高职院校要以社会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对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职业岗位需同步发展,呈现动态的特征。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服务于机械工业和制造产业,应该根据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根据产业与技术升级的实际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机械制造类行业发展速度较快,技术更新速度迅猛,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3 系统性原则

在一些高职院校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各学科存在相互独立的问题,且各要素之间的衔接性较差,制约了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有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中的课程系统性不强,直接导致课程重复开设或割裂开设的现象,使整体教学质量与理想中的存在巨大偏差。为了改变上述现象,高职院校要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学体系之间的衔接,形成统一的系统[1]。

1.4 渐进性原则

根据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遵循渐进性原则,课程难度应该呈递增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再投身于实践学习中,逐步强化其专业学科素养。

1.5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改革在授课内容上也要做好调整。这一原则强调,在考虑机械制造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状态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机械制造产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以及产业发展前景等相关因素,以此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培养体系逐渐发展成熟。

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的课程不合理,学生实训经验不足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知识占了大部分课堂授课时间,学生实训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的定位极为重要,会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重视不足,在课程设置上内容与时间等维度均不科学,学生在进入到企业后岗位匹配性较差,职业技能不足以支撑其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

2.2 院校自身条件相对较弱,且缺乏促进产教融合的自主性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工科专业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作业才能使人才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有些院校自身条件相对较弱,没有对应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材料,导致专业技能培养水平相对落后。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促进产教融合的自主性,没有与当地相关企业形成良好的对接[2]。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培训,在去企业培训的时候,企业多以开会的形式通过PPT讲解无法做到实践操作。

2.3 专业技术及项目合作相对粗放,协同育人整体效果不佳

当前有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专业技术及项目合作方式相对粗放,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但是总体上效果偏差,形式化现象严重。企业能够通过学校获得一定的科研力量,但是二者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够,专业技术和理论的融合效果较差,基于以上原因,导致协同育人的整体效果不佳。另外,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发展方向本就不一致,在产业对接的过程中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融合,一方面限制了学校科研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专业效能落实。

2.4 校企双方接洽方式不良,尚未形成互惠共赢的体制机制

结合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校企双方的接洽方式不良,尚未形成互惠互利的体制机制。企业虽然为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岗位实践的机会,但是没有指派对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趋于形式化的校企合作不仅没有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也没有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价值。

2.5 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不强,整体授课水平有待提升

从本质上讲,职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与专家作为支撑,需要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使教师同时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与企业岗位工作经验。但是就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而言,部分教师均是从高校毕业之后即参与教育教学。这类教师不仅不具备企业实际生产制造的经验,也难以全面理解岗位所要求的技术和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存在逻辑讲述不清等情况。重形式、重理论,忽视实践教学是限制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设路径分析

3.1 完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目标体系,夯实基础性知识

高职院校机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机械原理、机械测量、机械制图等,为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使教育的方向与产教融合的目标相符,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目标体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能够接受知识的能力,适时适度地将机械生产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到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趣味性。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机械生产企业的业务流程,高职院校要积极联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通常是最后学年的下半学期开展此项教学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专业技能,夯实基础性知识,首先,安排的实习岗位要定期进行调整,需校方与企业做好沟通协商;其次,实习企业的生产流程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应尽量提高其参与实际工作的频率。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联合企业搭建产教融合教学平台,实现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院校要在其中上传优秀机械制造设计与自动化学习素材以及优秀赛事案例,教学平台具有较高扩充性与开放性,便于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3.2 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认清实践教学的本质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专业、教学、实训等多个因素组成的系统框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政府、院校、教师以及学生多方共同努力。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提高对专业实践教学的认知水平,认清实践教学的本质[3]。

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划分教学内容层级的关系,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知识技能以及职业素质为目标,结合专业教学实际,注重开展实践教学,以企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为中心,优化设计教学情境,关联理论与实践教学,保证教学内容连贯性与应用性[4]。同时,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全面了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行业的发展情况,提高课程教学与行业实际的契合度,使教学内容与一线岗位紧密贴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可组织教师到建立合作关系的多个企业开展学习,并邀请机械工程师进行教学指导,深化教师对专业理论地理解并加强实践教学水平。

3.3 构建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教师教学内涵

为确保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关键在于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打造一支“双师型”队伍,基于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机械领域的专家来校指导,并为其准备对应的工作室,吸引其到校进行科研开发,还可对课程结构、日常教学、技术标准等进行针对性指导。鼓励教师到企业学习,参与机械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进而提升其自身教学水平,在丰富自身实践经验的同时还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实践教学之中[5]。

提升教师队伍教学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制度。高职院校需要注重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合理制定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制度,调动教师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积极性,如机械工程师证、车工资格证等,以此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通过考取职业证书,教师可以更好地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大有助益。第二,为教师提供多种培训渠道,鼓励教师亲赴企业参与机械制造及其研发,进一步夯实教师的职业基础,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通过在企业中的锻炼,了解实践教学中的重点,可以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实践案例,普及新设备、新工艺、新技能以及产业发展的动态和方向等,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第三,建立可持续的教师工作站。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对外合作关系是多元的,教师工作站的设立是机械制造企业对与高校合作认可的一种形式,也是提升教师实践综合能力的载体。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能够了解到各种新兴工艺,同时将本专业学科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还可为企业新技术研发提供一定思路,有利于进一步拉近校企双方关系。

3.4 完善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多元主体深度合作的意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制造领域已经进入到4.0阶段,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不仅高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导向做好教学设计,企业在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背景下,也要积极地转型升级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必须将技术合作制度细化,以全面发挥院校和企业双主体优势,在契合双方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双方科研技术创新能力。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是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强化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企业的利益诉求是通过合作,提升自身的行政效能和经济效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推进多元主体深度合作,政府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要协调好双方或多方主体间的利益关系。

在完善的保障机制下,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课程,可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实施定制化教学模式。依据专业特点,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互动关系。在课程设计中,高职院校可邀请行业与企业专家进行指导,采用直播互动、录播授课以及开展主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岗位从业人员必备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知识,了解岗位具体职业能力要求。

3.5 加强政府引导,健全多元主体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

健全多元主体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双元制”职业教育育人体系是德国提出的,制度表明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主导者,行业协会也参与在其中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我国在完善合作体系架构的过程中需借鉴双轨制并结合产教融合的现实状况进行一定调整。

高职院校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扶,增加机械制造专业实践教学的资金支持。作为一门典型的工科专业,专业实训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而校园主体作为非营利机构很难承担教学资源的全部投入,而且除了基础的实践设备之外还包括实训耗材也是一笔高额的支出。政府不仅要提供财政上的支持,还要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好地促进校企双方合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的模式虽然在逐渐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对学校而言,为夯实教师素养提供新的机遇,同时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对企业而言,与职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够进一步将专业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促使企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不断加深,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有效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