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研究

2022-04-06陈逸明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要症状腧穴姜片

傅 晴,潘 蓉,陈逸明★

(1. 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重庆 402760 ;2. 重庆市璧山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2760)

胃痛也叫胃脘痛,为中医病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西医认为,胃痛多由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所致,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当、感染幽门螺杆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免疫因素及遗传因素等。目前,西医对胃痛患者多进行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对症治疗[1]。中医认为,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引起。隔姜灸和穴位贴敷均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本文主要是探讨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至2019 年11 月重庆市璧山区中医院收治的80 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中医内科学》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诊断标准;存在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白、脉虚弱或迟缓等表现[2];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患有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病程超过1 个月[3];年龄为18 ~60 岁;来自门诊或住院部;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过敏体质或对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存在禁忌证,或对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过敏;皮肤破溃不宜贴敷药贴;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或恶性肿瘤;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无法对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出确切评价;存在皮肤感觉障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7 例,女23 例;其年龄为18 ~60 岁,平均年龄为(40.17±22.36)岁;其病程为7 个月~3 年,平均病程为(1.63±0.58)年。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21 例;其年龄为19 ~59 岁,平均年龄为(40.72±22.50)岁;其病程为6 个月~3 年,平均病程为(1.57±0.53)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生产厂家: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506 ;规格:20 mg/ 粒)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口服,1 粒/ 次,1 次/d,于每日晨起服用,连续用药30 d。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疗法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如下:1)穴位贴敷。采用本院的经验方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取熟附片10 g、白胡椒10 g、高良姜10 g、丁香10 g、肉桂10 g、草豆蔻10 g、延胡索10 g、小茴香10 g。将上述中药饮片粉碎后过50 目筛,混匀后密封储存备用。临用时取药粉6 g,用新鲜生姜汁调和成稠泥糊状,均匀涂抹于空白穴位贴上。将药贴贴敷在患者的中脘穴、内关穴、公孙穴、足三里穴(双侧),天枢穴(双侧)、脾腧穴(双侧)、胃腧穴(双侧)、肾腧穴(双侧)上。每次贴敷2 ~6 h,隔天贴敷1 次,共治疗30 d。2)隔姜灸。将姜切成厚约5 mm、直径约3 cm 的姜片,在姜片上用针刺出数个小孔,并将准备好的艾柱置于姜片的中心。指导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仰卧位和俯卧位),先灸腹部穴位再灸背部穴位,最后灸手足穴位。将姜片置于中脘穴、天枢穴(双侧)、胃腧穴(双侧)、脾腧穴(双侧)、肾腧穴(双侧)、关元穴、足三里穴(双侧)等穴位上,点燃艾柱。每个穴位灸3 ~5 壮。当患者的皮肤出现明显的热痛感时,在原有姜片的底部添加新姜片,以其皮肤潮红及出现温热感为宜,防止烫伤皮肤。隔天艾灸1 次,共治疗30 d[3]。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积分。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胃痛、胃胀、胃部喜暖喜按、大便溏薄、乏力5 项,各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 分、2 分、4 分、6 分,患者的积分越高表示其病情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临床治愈、有效、无效评估其疗效。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其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 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其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95%。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其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4]。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36 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 的评分。SF-36 的分值为0 ~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痛积分、胃胀积分、胃部喜暖喜按积分、大便溏薄积分、乏力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痛积分、胃胀积分、胃部喜暖喜按积分、大便溏薄积分、乏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痛积分、胃胀积分、胃部喜暖喜按积分、大便溏薄积分、乏力积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分,±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b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时间胃痛积分胃胀积分胃部喜暖喜按积分 大便溏薄积分乏力积分观察组(n=40)治疗前4.05±1.653.59±2.233.92±1.712.85±1.983.61±1.84治疗后0.86±1.43ab1.31±1.54ab1.13±1.31ab0.81±1.20ab1.16±1.12ab对照组(n=40)治疗前4.07±1.783.63±2.313.89±1.702.86±1.953.60±1.89治疗后2.12±1.51a2.42±1.58a2.51±1.62a1.54±1.82a2.35±1.53a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2.5%(29/4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36 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F-36 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F-36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36 评分的比较(分,± 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F-36 评分的比较(分,± s)

注:a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b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0.05。

组别SF-36 评分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0)55.32±8.7273.21±9.56ab对照组(n=40)53.68±7.5265.25±9.67a

3 讨论

胃痛为中医病名,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出现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认为胃痛多由慢性胃炎、胃溃疡所致,进行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其病因。慢性胃炎、胃溃疡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习惯或生活习惯不良,或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胃黏膜受损[5]。西医对胃痛患者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治疗。中医学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中医证型有脾胃虚寒型、寒邪客胃型、饮食伤胃型、肝气犯胃型、湿热中阻型、瘀血停胃型、胃阴亏耗型等。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病因主要是长期贪凉喜冷饮,或素体脾胃虚弱,导致阳气受损,中焦虚寒。中医主张以温中健脾、散寒、和胃止痛为主要原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6]。《黄帝内经》中说:“寒则热之,虚则补之”。 隔姜灸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是指以中医脏腑和经络理论为指导,选择特定的穴位,利用艾绒和姜片熏烤穴位,通过温热效应和生姜的散寒作用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7]。艾叶性温,可温通经络、散寒回阳。艾叶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可穿透表皮和结缔组织,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得以恢复[6]。生姜性温,味辛,可散寒解表、温中降逆。将艾灸与生姜合用,可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穴位贴敷是指以中医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将中药贴敷于穴位上,对穴位和经络进行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无创疗法[8-9]。与传统的中药内服法相比,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时患者不需要口服药物,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且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治疗所用的中药有熟附片、白胡椒、高良姜、丁香、肉桂、草豆蔻、延胡索、小茴香。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温中健脾、散寒止痛之功。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和隔姜灸治疗时选取的穴位有天枢穴、脾腧穴、胃腧穴、肾腧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其中中脘穴为主穴,其他穴位为辅穴。脾腧穴和胃腧穴是脾经、胃经的背腧穴,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将腧穴、募穴相配进行治疗,可调理脏腑疾病。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天枢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对上述诸穴进行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可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10]。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主要症状腧穴姜片
我家秘方
我家秘方
旅途止泻按脾腧
走进“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糟三样
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浅谈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红姜片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