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菠萝与艺术

2022-04-05青丝

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艺术史菠萝艺术节

青丝

每年这时候,城市的立交桥下,街巷阡陌,就会多出一群卖菠萝的小贩。表皮疙疙瘩瘩的菠萝,在小贩灵巧的手上三旋两旋,就成了一坨带有漂亮刀花的黄色果肉。虽然看起来极为普通,不值一提,但生活中,也正是这样一件件细小琐碎而又多彩丰富,同时又难以言喻的日常体验,柔化了生活的坚硬属性,让人生更显光彩。

菠萝在众多水果当中,有着独一份的艺术趣味。除了“朋克风”的造型和酸甜的味道,菠萝也时常参与到生活艺术当中。一些风雅有情趣的人,会买几个皮色尚青、还未完全熟透的菠萝放在室内,利用清芬宜人的果香净化空气。其意趣,就如同《红楼梦》里探春的闺房,在盘子里摆了佛手作为清供。有些买了新房的人,装修完毕,也会在室内放几个菠萝,留置数周吸附甲醛,到迁入新居时再丢掉。

除了享乐艺术,菠萝与视觉艺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5世纪荷蘭画家博斯的作品《人间乐园》,是艺术史上的不朽丰碑。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也没有留下相关的文字资料,这幅画的创作年代,画家出生于何时,有过怎样的教育背景,是接受何人的资助创作了这幅画,长久以来都是不解之谜。

最后破解谜团的关键,是画作里的菠萝——这种水果来自南美的亚马逊流域,能出现在欧洲画家的作品中,肯定是在哥伦布从南美把菠萝带回欧洲大陆之后。艺术史学者就是据此判断,《人间乐园》创作于1490年到1510年之间。这段趣史,也令画作里的菠萝平添了一份游戏的色彩。画家仿佛是有意与观众开了一个玩笑,把时间密码隐藏在菠萝表皮上一个个凸起的毛刺中,让后世之人用漫长的时光去寻找谜面谜底,体会美的复杂性。

美国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以擅长写南方生活风味的短篇小说著称,她23岁时曾前往纽约,写信向《纽约客》求职。这个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小城姑娘,担心别人误会自己很古板老土,思想不够时尚,在信里特别强调说:“我近日在玛丽·哈里曼画廊看了马蒂斯的新作品后,创造了一个词来概括他的画:情妇与菠萝。”

她把“野兽派”画家马蒂斯超越常规的绘画技法,夸张的物体形态,刻意强化的色彩,讽为布满毛刺的菠萝,对其艺术审美提出了严重挑战。可惜她制造话题的能力无人赏识。事隔多年以后,《纽约客》著名编辑威廉·马克斯韦尔从仓库里找到这封信,不禁叹息自己进《纽约客》太晚,也令1930年代的美国,错过了一场有可能由“菠萝”引发的精彩文字战争。

最有趣的是苏格兰阿伯丁前些年举办了一个艺术节,有观众拿了一只菠萝前去参观,到了展馆不知如何处置,看到展台正好有一个空位,便恶作剧把菠萝放到展台里展示,想要看多久才会被人发现,把菠萝拿出来。没想到,这只菠萝竟然真被人当成了艺术品,并被移送到带有玻璃的展柜里展出。直到六天之后,这只菠萝才和其他展品一道撤下来。

这一无心插柳的行为艺术,乍一看就像现实主义讽刺画,既精彩又出人意料。可是话说回来,既然艺术是一种能够各自成体系的宏观概念,菠萝也就有着可供人审视的美。曾在《巴黎圣母院》里塑造了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维克多·雨果,就为审美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美只是最单一视角下的一种形式,丑则是整个全局里的一个细节,它避开我们,却与万物和谐相处。

于是也不难理解,阿伯丁艺术节的策展人明知道观众把菠萝放到展台上是一个恶作剧,但为了体现艺术节的幽默精神,仍决定把菠萝留在那里展览。毕竟相比实验艺术先锋马塞尔·杜尚用一只小便瓷盆作为展品,都能成为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菠萝不论造型还是艺术张力,都让人容易接纳多了。

猜你喜欢

艺术史菠萝艺术节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
菠萝探长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菠萝
吃菠萝为什么要用盐水泡
镣铐下的舞蹈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