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镣铐下的舞蹈

2016-08-15谢珊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镣铐宋代艺术史

谢珊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慢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国艺术史也就应运而生。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期,本文从历史背景因素、文化背景因素、个人情怀因素这三个方面来论证宋代是怎样为艺术戴上了镣铐,艺术又是怎样舞蹈的。

【关键词】宋代;艺术史;镣铐;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26-02

在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的盛唐之后,人们一直认为宋代的光辉似乎要暗淡许多。然而,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纵观历史,影响宋代艺术史的主要因素有:历史背景因素、文化背景因素、个人情怀因素。本文便从这三个方面论述宋代如何在“镣铐下舞蹈”。

纵观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艺术史的发展受到当时很多因素制约,抑或说当时的特殊条件造就了当时的艺术形式形态,因而形成了形式各异的中国艺术史。

那么一个朝代的艺术会受到那些方面的因素影响呢?首先来说,我们经常会提及到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朝代的艺术形态都会与这个朝代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动荡、是繁华、是开放、是封闭……),我们可以称这个因素为历史背景因素;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有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种不同的文化氛围,也使得不同朝代的艺术表现有所不同,我们称此因素为文化背景因素。有了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我们便可以把目光投注到个人上面。每个朝代的艺术都少不了那个朝代的杰出人才的奉献,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李清照的凄婉在属于他们的时代散发出无限的光辉,他们的作品既深受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又有着极强的个性展露,在众多的作品中熠熠生辉,我们称这一因素为个人情怀。

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个人情怀这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成就了五彩斑斓的中国艺术史。我们很想抛开历史和文化的束缚去追求个人的极致,但抛开了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个人又怎会有当时的心境去创作呢?同样,没有了个人情怀的展露,又怎么产生悠远的文化背景来让历史熠熠生辉?因此,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史,就是镣铐下的舞蹈。

下面,笔者以宋朝为例,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这三个因素是怎样的为艺术戴上了镣铐,艺术又是怎样舞蹈的。

一、历史背景因素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期,经历了唐朝的繁盛之后,宋朝进入了一个过渡期。宋朝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作为主流经济形态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以中唐两税法为标志,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占有方式由以前的靠官僚等级世袭占有变为以买卖方式来占有,宋代完成了这个结构的转变。北宋每年铸钱300多万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南宋时商业更发达。

(二)市民文化的兴起。中唐以来,在政治军事型城市中,商业因素开始大量增加,到宋代,发生了质的变化。宋代都城改变了唐代的坊(居民所居之处)与市(商品交易之处)的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也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规定,晚间有夜市开放。

(三)士人的特殊地位。在宋代,士人阶层作为社会整合力量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达到了极致。赵宋政权一开始就宣布:“与士大夫治天下。”兴建了大量的画院、书院、文房、瓦子勾栏。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政权后,大力压制武将,鼓励文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业发达,市民活动兴盛,文芳书院、瓦子勾栏为文人提供了娱乐休闲的场所,总体来说比较舒适,因此宋代的艺术形式,多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个人情怀为主,归于平淡。

二、文化背景因素

纵观宋朝的文化背景,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一)宋朝之前的唐朝,诗文的艺术形式发挥到了极致。宋诗也抒宋人之情,言宋人之志,表现宋人的心态,但诗作为艺术门类,已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诗的各种境界都被开拓、描绘、完善了。在诗已经走下坡路的必然趋势下,诗的创作是很艰难的事。

(二)与宋诗的历史境遇大为不同的是,宋文面对的唐文,还是一个有待开拓、完善、深入的领域。诗到宋,已进入历史的下坡阶段;文到宋,却正值历史的上坡阶段。欧阳修的成功,立刻带来了大家佚出的局面。欧阳修加上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再加上韩、柳,构成了古文领域的唐宋八大家,这也意味着古文的经典范式经宋代六大家而得以完成。

(三)宋代画院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花鸟画在宋朝兴起。北宋时期,一方面强调“气韵”,另一方面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作细致严谨的安排。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了“无我之境”,过渡到南宋,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

(四)随着中晚唐社会和文化的变动,最初起源于民间的词进入士人生活,但主要是诗人生活的绮艳一面,成为宴乐歌唱、红唇香袖的必要组成部分。“诗言志,词抒情”,与豪迈的诗相比,词更能够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成为了宋代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宋代的文章、绘画、词成为了主流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个人情怀因素

有了历史和文化对艺术史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忽略作者个人的“个性”对时代艺术史的影响。我们可以将个人情怀因素分为两点,士人情怀和文人情怀。

(一)士人情怀。宋代士人面临着转型期复杂的矛盾,他们的心灵流向在艺术中渐渐地浮现出来,于是有文人书画的出现。这里有他们独特的意识、情感和艺术追求。

宋初艺术,因循唐代的宫廷特色,诗文上西昆体占据要位,绘画上是黄家风格领导潮流。士人的艺术意识在宫廷之外开始抬头而逐渐漫进宫廷,在诗文上就是从柳开倡导到欧阳修完成的诗文新运动,绘画上就是徐熙画风的朝廷外生成,然后以崔白为标志转入宫廷。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宫廷之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山水画巨流。时至宋代,很多艺术门类,如赋、诗、建筑、雕塑、人物画等,都走过了高峰期,而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山水画,却是在五代和北宋才开始进入高潮。相对于具有跨阶层的广阔覆盖面的诗和带着闲情逸趣的徐熙花鸟,水墨山水画则凝结了更多的士人情趣。文人画一方面高扬了士人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突出了士人在宋代由外在转入内心的趋向和摆脱客观、唯任主观的自由追求,这其实还包含着一种受历史时代压迫的巨大矛盾。

(二)文人情怀。我们这里以词人为例,虽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宋词成为了文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宋词中又有不同之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东坡词提要》所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花间一派并行。”

苏、辛词指出了词的向上一路。所谓“以诗为词”,是想要词承担诗的功能;“以文为词”是想要词发挥文的作用。一句话,以词言志,以词说理,形成豪放一派。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又如辛弃疾的《木兰花慢》“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苏辛辈之为词之大家,不仅在于他们创立豪放一派,使词在观念和境界上与当时的最高文艺形式诗文一致,更主要的是他们本身就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如辛弃疾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的境遇是诗很难表现出来的。同时婉约派的代表如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心境,这也是词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细腻,言情。

发展士人打压武将的历史背景,开放的文化空间,加上文人内心的迷惘动荡造就了宋朝的艺术表现形式。“宋代都市的繁华,市民的兴起,显出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春意。士人对这‘春意的不解和迷惘,很像宋词主人公对美丽春天的感伤。宋代的文化转型所含的历史动向对中文化宇宙结构的无形冲击,已为宋代士人所强烈感受,然而他们对朦胧未形的大化规律一片模糊、充满迷惘,很像宋词中主人公的外望心态。”

我们从宋朝回到整个中国艺术史,大都是在独特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加上个人情怀的表达而产生的。我们或许习惯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或许习惯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马致远的词、蒲松龄的小说,但我们也须明白,造就他们的时代。时势造英雄,又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完的境界。

人是渺小的,我们只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滴,但我们又是庞大的,我们不能甘愿做那一滴,即使是一滴,我们也要帮助这洪流入海。所以,黄渤说:“时代就是时代,谁能够拗得过时代呢?”但是,还有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其实,时代如何,于我们本身的感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战乱的年代里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和平的年代里有“愿岁月静好”的期许。我们没法超越我们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可以做的只有戴着镣铐,跳一支时代的舞蹈,舞出属于我们的一个时代,舞出属于我们这一代的艺术,从而“岂无华身,亦有光国”。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谢 珊,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

猜你喜欢

镣铐宋代艺术史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墓志铭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镣铐”辩
“戴着旧镣铐怎能舞出新姿”: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