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检查对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及颈髓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2022-04-01崔中伟

广州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脊髓型根型椎间盘

崔中伟

新乡市中医院(新乡 453000)

颈椎病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在长期坐姿不端人群、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流行病学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工作节奏的加快,颈椎病发病率呈逐渐升高与年轻化趋势,椎间盘及颈髓病变是其多见病变部位,若治疗不及时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1]。早期诊断有助于准确判断颈椎病的病情并给予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2]。目前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其中CT检查成像速度快,分辨率较高,能清晰显示颈椎形态、骨化情况等具体特征,但仍存在一定误诊、漏诊情况[3]。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MRI)扫描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极高,可多序列、多方位成像,有助于对颈段椎间盘病变、脊髓进行全面观察,提高颈椎病检出率[4]。本研究选取我院颈椎病患者216例,旨在探讨MRI检查对椎间盘及颈髓病变的检出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颈椎病患者216例,其中男112例,女104例;年龄36~71岁,平均(54.85±7.98)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89±0.84)年;合并症:头痛42例,颈肩痛68例,眩晕24例,恶心呕吐47例,上肢麻木疼痛38例,肌肉萎缩29例;颈椎病分型:神经根型108例,脊髓型99例,椎动脉型7例,交感型2例。

1.2 选例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中相关诊断标准[5];均伴有颈背疼痛、手指发麻、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均经前屈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上肢后伸试验等确诊为颈椎病;影像学检查前未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心脑血管疾病或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性疾病;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异常;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术前长期接受镇痛、镇静药物治疗;合并恶性肿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检查前均摘除患者佩戴或衣物上的金属物品、手表、手机。(1)MRI检查:采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取仰卧位,放置头部线圈,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矢状位与T2WI横断位,设置扫描参数为T1WI:重复时间615 ms,回波时间12.9 ms,层厚3.5 mm,矩阵352×254,层间距0.4 mm,视野243×270,采集次数为2次。(2)CT检查:采用16排螺旋CT(西门子EMOTION)检查,取仰卧位,并将头部摆正,下巴部位稍低,头部先入床;扫描范围为听眉线至第7颈椎下缘;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流190 mA,管电压130 kV,扫描层厚1.5 mm,间距0.7 mm,并对骨窗、软组织窗进行观察。(3)统计颈椎病影像学征象,包括椎间孔狭窄、椎间盘钙化、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积气、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脊髓变性、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等;其中对于有脊髓受压、变性的患者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对于有神经根受压的患者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1.4 观察指标

(1)比较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检出率,包括椎间盘病变(椎间盘膨出及突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纤维环病变)、颈髓缺血性损伤、后纵韧带病变、颈椎病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颈椎曲度异常。(2)比较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影像征象的检出率。(3)比较MRI检查、CT检查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检出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检出率

MRI检查颈椎病患者椎间盘膨出及突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纤维环病变、颈髓缺血性损伤、后纵韧带病变、颈椎病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颈椎曲度异常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检出率对比 n=216,n(%)

2.2 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影像征象的检出率

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椎间盘钙化、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积气检出率低于CT检查,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脊髓变性、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检查、CT检查颈椎病影像征象的检出率对比 n=216,n(%)

2.3 MRI检查、CT检查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检出率

MRI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检出率94.44%、脊髓型颈椎病88.89%高于CT检查75.00%、2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MRI检查、CT检查神经根型、脊髓型 颈椎病的检出率对比n(%)

3 讨 论

颈椎病发病机制可能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病变、慢性劳力性损伤等多种因素相关,会引发椎间盘、椎体、周围软组织病变,降低脊椎稳定性,继而引发相关临床症状[6- 7]。若早期未进行准确诊断治疗,颈椎病会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加重,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广泛,其中CT检查能准确评估脊髓与神经根受压程度,在脊髓萎缩、脊髓受压、椎动脉受压等方面优势显著,可敏感显示椎间盘钙化、椎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积气等影像学征象,已在本研究中得到证实。同时CT用于颈椎病的检查能清晰显示椎体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骨化等,从而明确病变程度。但对于椎间盘病变、颈髓病变检出率并不高。栾慧[8]学者研究表明,MRI诊断颈椎病准确度可高达98.5%,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基于此,本研究采用MRI检查,结果显示MRI检查颈椎病患者椎间盘膨出及突出、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纤维环病变、颈髓缺血性损伤、后纵韧带病变、颈椎病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椎体后缘骨赘、小关节突增生、骨性椎管狭窄、颈椎曲度异常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分析其原因为,MRI诊断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与组织分辨率,且具有多参数、多序列成像优势,能避免椎间盘钙化、颈椎骨质增生产生伪影的干扰,清晰显示脊髓细节情况与生物学改变,对椎间盘、颈髓病变的检出率均较CT检查高[9-10]。同时,MRI诊断颈椎病能通过矢状位清晰显示颈段椎间盘,全面观察颈段椎间盘病变与脊髓,与CT检查相比,MRI在脊髓变性、软化等方面显示更加清晰,从而证实了MRI检查脊髓变性受压、黄韧带增厚、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等多种征象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MRI检查神经根型颈椎病检出率94.44%、脊髓型颈椎病88.89%高于CT检查75.00%、25.25%(P<0.05)。分析其原因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根所致,而脊髓型是由于颈椎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所致[11]。而上述研究结果中MRI检查对脊髓变性受压、神经根受压征象的检出率均较高,有助于颈椎病分型的鉴别诊断。因此,通过颈椎MRI扫描,能为临床客观评价脊椎病变、手术或保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充分依据,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检查前应注意摘除金属物品、手机等,能有效避免伪影出现及对磁场的干扰,减少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MRI检查颈椎病患者能提高椎间盘及颈髓病变的检出率,对多种颈椎病变征象显著,有助于颈椎病分型的鉴别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脊髓型根型椎间盘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CT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效果观察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急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性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半躺姿势最伤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