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评估NSCLC患者靶向治疗临床效果的可行性研究*

2022-03-30余莹莹甘晓晶许晓燕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pH值肿块靶向

余莹莹 甘晓晶 许晓燕 周 诚 周 永 文 智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CT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根据组织学分型,将肺癌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S)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1-2]。NSCLS占肺癌的比例较高,为80%左右,NSCLS发病年龄较轻,男女在发病率上并无明显差异[3-4]。目前治疗手段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但化疗对于耐受性较差者效果不理想,因此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能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5]。因此,本文使用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对NSCLC患者靶向治疗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旨在探讨其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2例NSCL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进行靶向治疗。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49例,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3.33±10.85)岁。其中腺癌78例,大细胞肺癌4例,靶向治疗所使用药物分别为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给药治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以及治疗后2个月复查,在治疗期间一共进行82次CT扫描。

纳入标准:经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分别证实为NSCLC患者;无其他严重疾病;无碘试剂过敏史。排除标准:资料不完整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中途退出、未完成相关检查者。

1.2 方法 CT检查:检查仪器为GE Discovery CT750 HD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扫描层厚为及间距均为4mm。扫描部位:胸廓入口到膈平面。首先进行平扫,完成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后,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利用CT后处理工作站,对患者轴位扫描图像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图像重建。将图像数据传到ADW4.6系统,对增强前后病灶不同时期的CT值进行测量并进行TDC的绘制,对强化特点进行分析,由两名职业医师进行肿瘤强化程度最高位置的测量,取平均值。计算灌注值(单位体积肿块组织血流)、强化峰值(PH)、肿块于主动脉强化峰值比(M/A)、肿块强化到达峰值时间(Tp)。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根据RECIST实体瘤疗效果判断标准[6]对82例患者近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分别为48例、34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增强扫描参数的变化。效果判定标准:(1)完全缓解:目标病灶全部消失;(2)部分缓解:基线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3)稳定:基线病灶长径缩小或增加的范围不超过部分缓解或进展程度;(4)疾病进展:基线病灶长径总和出现增加>20%。其中(1)、(2)为缓解;(3)、(4)为未缓解。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增强扫描参数变化比较 缓解组治疗后灌注值和PH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未缓解组治疗后灌注值和PH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后M/A、Tp(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增强扫描参数变化比较

2.2 CT增强扫描灌注值、PH值与靶向治疗效果相关性 治疗后灌注值、PH值降低组缓解有效率高于升高组(χ2分别为6.697、3.9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CT增强扫描灌注值升高与降低组的缓解率比较

表3 CT增强扫描PH值升高与降低组的缓解率比较

2.3 图像分析 CT检查可见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可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以及周围结构“集中”征;患者管腔狭窄、管壁出现不规则增厚现象,严重者可见其支气管闭塞,伴有出现阻塞性气肿以及阻塞性肺炎。肿瘤形成较大肺门肿块时,大多数患者会合并肺不张,肿块于不张肺相连,出现“S”状或反“S”状边缘。增强扫描可见患者病灶完全强化。

2.4 典型病例分析 CT显示:右肺门软组织肿块影,较大断面约为5.3cm×3.9cm,边界模糊,密度欠均匀(图1~图3),增强后中度强化。平扫CT值约为40HU,增强后第一期CT值约为54HU,第二期CT值约为75H(图4~图6)。病变包绕右肺上叶及中间段支气管,右肺上叶支气管远端截断,右肺上叶呈斑片状致密影,中间段支气管管腔变窄,病变包绕右肺动脉,致右肺动脉狭窄。纵隔、肺门可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较大者约为3.0cm×2.9cm,位于上腔静脉后方,增强后不均匀性强化。

图1 ~6 患者77岁,男,因胸闷、气短1月余入院。

3 讨 论

NSCLS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可分为非鳞状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非鳞状细胞癌包括腺癌、大细胞癌以及其它细胞类型,且肺癌只有不到20%的5年存活率[7-8]。由于其早期症状具有隐匿性,被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晚期治疗手术机会已经丧失,而传统的化疗敏感性差,对于耐受性差的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所以目前临床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S主要治疗手段,但靶向治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9-10]。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在临床常用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来进行靶向治疗效果判定,是以对患者病灶最大直径改变情况来判定,但肿瘤具有后滞性,在治疗数周甚至数月后肿瘤体积才会出现缩小,对于早期的治疗效果判定存在着一定局限性[11-12]。研究认为,肿瘤生物化学变化是导致肿瘤形态学改变的原因,提示肿瘤形态学改变晚于生物化学变化,肿瘤营养补充依赖于血管,血管变化也影响着病灶的转移和发展[13]。而目前肿瘤靶向治疗主要是对肿瘤血管生成、供血造成影响,因此血管变化也要早于肿瘤大小变化。使用影像学方法对患者肿瘤诶血管生成进行观察,可有效了解患者肿瘤内部血管供血情况,以及监控血管变化[14]。而使用CT动态增强扫描,可对患者肺部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有重大的参考意义,其定量参数指标可随着治疗进程出现改变[15]。在本研究中,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灌注值、M/A值、Tp值、PH值、最大直径进行对比,发现缓解组治疗后灌注值和PH值明显降低,未缓解组明显升高(P<0.05),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灌注值、PH值的差异,将其分为治疗后降低组和升高组。治疗后灌注值、PH值降低组缓解有效率高于升高组,提示在治疗后肿瘤内血管出现变化,供血被影响,引起了灌注值和PH值的改变。而两组M/A、Tp(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患者循环状况、对比剂浓度、流速以及患者心率的影响有关,虽然可对对比剂因素进行控制,但是患者身体因素无法控制。但本文灌注值取肿瘤TDC的最大斜率比主动脉强化峰值的比值,可较好地校正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使结果有较好的可比性。

综上所述,使用CT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评估NSCLC患者靶向治疗临床效果可行性高,可对早期治疗效果进行判断。

猜你喜欢

pH值肿块靶向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国家生物靶向诊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研究腹部超声在临床诊断盆腔肿块中的价值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粉末树脂过滤器优化案例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水的酸碱性与健康无关
乳腺肿块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与病理学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