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文本特质 赋能文言教学

2022-03-29钱卫秋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文本教材

钱卫秋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收录了14篇文言文,且将文言文学习前置到中年级。这些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选文最少的有30个字,除了《少年中国说(节选)》外,最长的《两小儿辩日》也只有119个字。温儒敏先生表示,统编语文教材为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文言文,作为教材众多篇章中的特殊存在,践行核心素养,一样重任在肩。

一、聚焦关键得言处,赋能言语勃兴

理想的阅读教学常常追求“言意兼得”。“言”指外显的文章表达,“意”指内含的文章意蕴。而教学文言文时,不少教师往往直奔“意”而去,却忽略了对特有“言”的语言魅力的品味,这是极不可取的。事实上,小学阶段选编的文言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几乎每一篇都有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或词语、或句子、或篇章。在引导学生朗读、理解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这些特质,就能带领学生去感受去品味,甚至是运用内化,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言”。如《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甚聪慧”等,教师可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示意“同桌互相用这种方式称呼一下”“用文中的句式夸夸班上的同学”等。这样的模拟语境,着眼于“言”的品味,着力于“言”的内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得言”。再如《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学,关键的得言处不妨放在叠词的运用上。教师可出示文中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反复朗读体会叠词在语言表达上的特殊效果:突出泰山之高大、水流之绵延。此后,让学生听乐曲并想象:除了“高山”“流水”,伯牙的琴曲中还会流淌出哪些景色呢?在运用叠词中借助想象丰富琴声流淌出的美好画面,体会琴声的美妙。此后,以“善哉乎鼓琴!……乎若……”的句式让学生尝试填写。这样,飒飒秋风、依依杨柳、悠悠白云、幽幽花香等都会步入课堂,进入画面。

可见,聚焦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以合适的方法搭建言语感受和运用的阶梯式支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言语生命动力,丰富文本的语言内涵,凸显文本的语言价值,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勃兴与提升。

二、聚焦联想思辨处,赋能思维优化

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任何作品都不可能事无巨细,述说疏密无漏,总会或多或少给读者留下一些联想和创造的空间,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充分鉴赏并想象补充“文本空白”,可让学生在文本内涵的丰富中得到思维能力的訓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教学《书戴嵩画牛》一文,可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相勾连,可以抓住“好书画”进行补白,紧扣细节想象杜处士是怎么表现的,可以抓住“尤所爱”想象他“常以自随”是怎样的;还可以想象牧童“拊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时两者“笑”的不同特点和心情……通过想象补白,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再如罗才军老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不少学生对王戎凭什么判断“此必苦李”在理解上是不透彻的,罗才军老师立足学情,以“王戎凭什么这么说”这个问题撬动学生思维回溯,反向推理,巧妙点拨,学生“拨云见雾”,发现任何判断都是建立在仔细观察、全面考虑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层层剥笋”式的渐进指导,学生思考的精准和理解的能力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思维不知不觉得到了优化。

三、聚焦经典品味处,赋能审美体验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朵绮丽的浪花,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由于文本理解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当前文言文教学的审美追求往往成了“镜花水月”,其应有的审美功能也必然“形同虚设”。因此,想方设法地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让其承担起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显得非常重要。

文言文之美,兼具声美、辞美、韵美、情美等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采用适切的方法展示其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体验、领悟,以享受文言文学习带给自己的美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从而以文言文敲开古典文学的大门,让他们浸润在古典之花的芬芳中,这是文言文教学必须追求的一种境界。《少年中国说(节选)》就是一篇文辞优美、情感热切的古文,单纯感受其中的文辞和韵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可以把这篇课文作为文言文鉴赏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找出其中“美”的要素:首先是语句之间的连贯递进之美,从少年到中国、欧洲、地球,境界一下子通达开阔起来;其次是作者运用“赋”的手法写了大段优美的文字,这些四字短句不但铿锵顿挫,而且“ɑnɡ”韵一韵到底;各种比喻更是新颖奇特,无论是文采还是意境都棋高一着。在反复阅读中教师要领着学生在文本中来回走,慢慢赏,细细品,其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当然,鉴赏和审美目标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定,不可过高或过低。

四、聚焦题材异同处,赋能文化传承

作为母语教育的文言文课程,对形成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任重道远。王荣生教授说:“文言文教学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传承古代文化,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应首当其冲,它是培养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系统而整体,而每一单篇又独具特点和价值,有着各自的“担当”。“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作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及时发现、挖掘、聚焦文言文文本呈现出的不同特质,链接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漫漫长路上打好开篇之战。《司马光》是小学第一篇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独特和神秘,是这篇课文的重要任务之一。请看下列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把课文多读几遍,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1:字数少,特别短。

师:字少、短小,这是你的发现。浓缩就是精华,看来这样的文章就是精华。

生2:我觉得有些难懂,读完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你发现了它的难懂。编者让我们学习这类课文,是挑战,也是信任!

生3:这是“小古文”,以前学习的是“现代文”。

师:不简单!这样的文章,就是文言文,它是古代人写的,又因为它短小,我们又叫它“小古文”。

生4:有些字的右上角上有小小的数字,下面有字的解释。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有些字难理解,编者就借助注释来帮我们。你看,编者既想挑战我们,又很信任我们,还想办法帮助我们。看来,学古文肯定有意思!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发现,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其间教师巧妙点拨,把文言文“短小”变成它的独特和神秘:浓缩的是精华;并把“难读”变成是对我们的挑战、信任和助力。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把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而且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再如,《守株待兔》一文中有生字“耕”和“耒”,教学时可借助字理文化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篆书的“耕”“耒”“井“”三字,再对应耒图、井田图让学生观察比较,观察后学生则能知道,“耒”字是木柄上面有齿的农具,“井”非水井而是被划分成方块的农田等类似的答案,随后让学生模仿农人做做这个动作,学生在比较、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方正的汉字变得可亲可近,祖先的造字智慧、汉字的魅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这一刻得到浸润和滋养。

猜你喜欢

文言文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文言文阅读专练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