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式教学:为古诗深度学习注入活力*

2022-03-28刘茂勇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诗境诗情杜甫

□刘茂勇

当下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侵占了学生“学”的时间,导致学生停留于“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忽视了浸润于文本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基于此,浸润式教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什么是浸润式教学?就古诗教学而言,它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意图渗透在所创设的特定教学情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古诗的诗意、诗情、诗境中,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为课堂注入活力,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下面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谈谈浸润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诗意:浸润于多样的理解之中

理解诗意是古诗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实际上是学生对古诗表层编码进行解码。理解诗意时,教师并非要教给学生一堆零散、呆板的知识,而要创设多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欲望的情境,让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一)一知半解的字猜一猜

古诗中存在一些生涩难懂的字,除了可以采用工具书解决疑问外,还可以采取猜一猜的方式来理解。虽然猜读古诗文的方法一直为学生所熟知,但目前猜读的形式还比较单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猜读一知半解的字。具体方式见表1。

表1 猜读的几种常见形式

浸润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猜得兴致勃勃,想出越来越多的猜读方法,举一反三,真正实现了学习方法的内化。学生猜读汉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传统文化进行接触的过程,必然会培养学生对文字的亲近感。

(二)百思不解的词查一查

对于百思不解的词语,猜读的方式不一定奏效。为了让深度学习能够继续向纵深处推进,借助外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查询,这些渠道包括工具书、网络等。在查询时,针对古今词义之间的差异性,还需要借助资料来进行精准的理解。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中的“衣裳、妻子、青春”等词,其古今词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靠猜读显然不能进行准确的理解。因此,学生需要借助多种渠道来“查一查”。当然,当学生查到词义后,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查询结果是否准确,还要学会与同学、老师互通信息。由个体的自查到集体的交流,当学生浸润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就能更加深刻理解这些词语的古今区别,领略到古典文化独特的魅力。

(三)晦涩难懂的诗句说一说

针对那些晦涩难懂的诗句,教师需要创设“反复说”“大胆说”的情境,让学生浸润其中。“反复说”绝非机械地重复,而是借助“元认知”,审视“说”的质量,不断提高“说”的准确性。如“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首先可以通过古今对译这一方式来说一说,学生会说:“白天唱歌一定要饮酒。”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生硬,不太符合诗人当时的语境,因此需要再思、再说。此时学生也许会发现,“纵酒”不是一般的饮酒,而是尽情地饮酒,由此得出:“白天唱歌一定要尽情饮酒”。到了这一步,诗句的表层意思基本上体现出来了,但似乎还不能完全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于是学生进一步发挥想象:“阳光明媚的春天,正好可以开怀畅饮,以歌咏志。”这样的表达,将古诗语言的凝练美、节奏美幻化成当代语言的形式美与情感美。学生浸润于“反复说”的情境之中,越说越生动,获得了愉悦的体验。在这一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对这些晦涩难懂的诗句的理解更加深入了,知识转化成了语文素养,这样的深度学习充满了活力。

二、诗情:浸润于深刻的感悟之中

从学习纵向轴上看,理解诗意属于古诗学习的起始阶段。随着古诗学习不断推进,学生逐渐进入深层理解阶段,即感悟诗情。此时,“应以精准为核心,力求把模糊不清的学习变得清晰可见”[1],找准古诗感悟的“着力点”。教师不妨创设一些“验证、追问、辩论”的探究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浸润于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深刻感悟之中。

(一)于教学重点处“验证”诗情

验证性思维是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其使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初读假设自己的观点,在精读古诗时寻找证据,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从而对古诗形成更为深刻、准确的认识。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聚焦重点,创设“验证”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观点,搜寻证据,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师不妨在学生初读古诗后,创设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凭借初步印象,假设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你怎样验证你的观点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精读古诗中进行验证,并借助图表式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从诗人所见、所闻、所思入手,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如图1)。

图1

教师通过进一步验证诗情,对“闻”“看”“想”这三个看似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关注诗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通过这些“学习的证据链”,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进行有意义的情感建构。浸润于“验证”的教学情境,学生对杜甫“爱国”的品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于教学难点处“追问”诗情

面对教学难点,教师切不可“蜻蜓点水”,或避而不谈,而应采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漫溯,引领学生真正开展深度学习。要想追问有效,问题的难度一定要合理。问题过难,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动机;问题过易,又无法促进思维深入发展。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几处地名,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因此,可以创设“在地图上找位置”这样的情境。第一问,诗中有哪几处地名?第二问,这首诗中的几处地名在地图中的哪个位置?(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唐朝行政区划图来寻找位置)第三问,作者通过这些分布在各处的地名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第四问,诗人的故乡距离四川如此遥远,为什么要急着赶回去?就这样,一个看似有难度的大问题,被分解为若干个由浅入深的小问题,追问的层次性与深刻性便一目了然。

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采用“追问”这一形式,将难点层层分解,巧妙设问,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浸润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为古诗深度学习注入活力。

(三)于教学疑点处“辩论”诗情

面对学生的疑点,有的教师会选择直接解释,这样做虽然节约时间,但却忽略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真正过程,错失了学生思维生长的“良机”,导致学生依然处于浅层思维阶段。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应采取多样的解疑方式,其中“辩论”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灵丹妙药”。它能积极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使其展开激烈争辩,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在不断碰撞中趋向成熟。

古诗的情感表达相对比较内隐,有的情感内涵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歧义,导致学生疑惑不解。教师应利用学生学习中的疑点,使其浸润于“辩论”的情境之中,进一步深刻感悟诗情。学生在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以后,尚不能准确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对诗中人物的表现产生怀疑,“喜欲狂、纵酒、放歌”所塑造的诗人癫狂的形象与其爱国者的形象之间形成“碰撞”。一方学生认为这太“假”了,杜甫不可能这样不注意形象;另一方学生则认为这很真实,是杜甫真情流露的结果。学生浸润在“辩论”的情境之中,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让教学疑点越辩越明。

当学生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处多作停留,他们就能沉潜到文字的深处,必然会遇见作者内心那份独特的爱国情怀。

三、诗境:浸润于角色的情绪之中

随着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对诗情的感悟越来越深,他们与诗人心灵的距离在不断拉近,渐渐进入诗境。诗境是具有立体感、画面感的诗歌场景。本文所讲的诗境,更多的是指诗歌中由诗人与其他人物所构成的具体场景。它既是原先诗歌中真实存在的“无我”的场景,也有读者“二次加工”,进行“再创作”后所产生的“有我”的场景。为了更好地融入诗境,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新颖而有趣的体验形式——“转换角色”,营造一个诗人与读者的“对话场”,让学生浸润其中。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大胆推理,踊跃发言,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深度学习增添活力。

(一)在知识迁移处“转换”

古诗语言凝练生动,朗朗上口,具有极高的仿写价值,因此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某一知识点,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为了感受杜甫及其妻子、子女的欣喜与激动,学生转换角色,成为诗中的杜甫。如针对“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诗,模仿其语言表达格式,说一说家里其他人的表现:“妻子喜

学生抓住人物的一举一动进行语言表达,实际上是在深度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实施迁移运用。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浸润式学习环境中,其积极参与学习的欲望更强,语言表达也更富有个性,深度学习也就自然发生了。

(二)在情感生成处“转换”

刘勰曾言,“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读者一定会有所感触,而这种情感通常是即兴生成的。如果能够引领学生转换角色,他们就会对文中的人物有更多的思考和发现,产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紧扣情感生成点,让学生通过情境化的对白,身临其境。“剑外忽传收蓟北”,就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一处情感生成点。不妨这样安排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你现在转换角色,成为杜甫家做客的好友,见此情此景有什么要问他的?”其他学生则转换成杜甫,回答这位朋友的提问。一问一答,几个回合下来,学生渐渐融入诗歌情境之中。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对话’——与文本的‘对话’”[2]。这样深入心灵的对话,体现学生思考的深度,是深度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

(三)在课外延伸处“转换”

教师引领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有必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一步展开联想。这样既能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深度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此,古诗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文字的结束就戛然而止的,教师要从多元表达的角度出发,捕捉古诗中值得延展的内容。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中,不妨这样营造浸润式教学场景:“同学们,杜甫只写了自己准备返乡那一刻的情景。他回到家乡后,遇到亲人、朋友又会是一番什么表现呢?你现在就转换角色,成为杜甫的亲人或朋友,说一说你看到的杜甫。”

当然,转换身份试说时,“在保持主要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添油加醋’,但不可‘改头换面’”[3]。学生在大胆推理想象中,拓展古诗的想象空间,既激活了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想象思维,深度学习就会自然发生。

综上所述,浸润式教学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最重要的位置,将他们推到了学习的最前沿。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多样的理解、深刻的感悟与身份的转换,展现了深度学习的过程。

猜你喜欢

诗境诗情杜甫
佘景峰
诗境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杜甫改诗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诗情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绝句
例谈诗歌美的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