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2022-03-28谢婧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谢婧

摘  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工作的讲话,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将迈向“大格局”的战略定位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全过程、立体化、多面向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历史担当。文章在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教材资源、课堂效果、考核反馈方面的问题后,以十九届六中全会“三进”精神为指导,提出了逐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创新策略,运用资源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基础优势、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地改革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层次化。发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通过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教育阶段,最终实现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基础知识学习、思想政治学习及能力培养中,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出合格的、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大思政;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133-0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总结了百年历程创造性的伟大成就,描绘了百年奋斗所带来的波澜壮阔的改变,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从全面的、立体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成功以及如何继续成功。十九届六中全会既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创造性历史时刻,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历史时刻,十九届六中全会必将为全党凝心聚力、矢志不渝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到继往开来的历史性作用。当前正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努力奋力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时期,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教育强则国强,培养出社会主义视野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需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学习和落实高校思想政治“三进”精神和工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客观的、实践的角度分析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堂的问题和经验,用“大思政”的格局做好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创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助力思想政治风气在高校、社会蔚然成风,以一点一滴的奋斗和努力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推动我国逐步迈向社会主义强国。

一、“大思政” 格局下高校思政的内涵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从高等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着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以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立体化思政教育层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处在新时代、新时期,针对高校思政课堂的“大格局”,还要从十九届六中全会“三进”精神为着眼点,通过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作為“三进”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

“全方位育人”是“大思政”格局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育人方式是充分集中和利用学校、社会、国家的多种资源,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路径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培养方式,在充分尊重和重视个人基础能力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职业培育,以发展的、立体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这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得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全过程育人”是“大思政”格局体系构建的长远性要素,“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也是高校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生命线”[3]。“全过程育人”指的是将人才培育工作、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人才教育生涯、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全过程育人”指的是不仅仅需要在课堂、学校进行思想政治培育,还要通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科研立项、社会相关部门实践及网络宣讲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教育育人为思想指导,以活动趣味、感召力为宣传方式和依托,在交流与讨论中、在思想政治学习体验中增强思想政治活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发展的长远性、持久性,从而以多渠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三进”精神是“大思政”格局的动力之源与行动之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不仅仅需要高校师生、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社会职能部门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响应、配合。思想政治教材是学生接触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材料,是学生接触思想政治的兴趣之始,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正是从根本上回答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课堂教育是学生接触思想政治的第一课堂,也是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正是通过使学生感兴趣的、面对面的方式宣讲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途径。“进头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归宿,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动力之源,是人奋斗的灵魂,不忘来时初心,坚定使命担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思想政治“进头脑”正是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二、高校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材资源挖掘有待继续加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及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思想基础,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贯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一贯传统和重要特色,也是国家明确的政策要求”[4]。教材资源是高校思政课堂的“燃料”,目前针对思政教材的理论性和时效性做了很多的说明和更新。但一方面高校思政授课老师无法快速领会新理论、新事例,又因为一定的课堂风格与授课方式对于吸收、讲述思政课程新资源不能够渗透;另一方面课堂教材是学生基础思政的第一元素,在新时代既呼吁课堂教材的改革,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又呼吁通过新方式、新方法讲述教材资源。争取在现实的、课堂的教学中转变思政授课老师单纯讲述教材单一内容的现象,由点到面,由二维到三维进行推进,既需要考虑教材资源的选取,也要考虑学生的接收方式、接触兴趣,争取将短时间课堂思政教育变化为学生全程思政教育、全方位教育、立体教育,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通过新理论、新事例对于教材的赋能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等价值元素,从而让学生理解思政。

(二)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有待继续提高

在一段时期内,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阶段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并且逐渐加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较少,在基础专业领域也缺少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的融会贯通,相较于自己课程设计中是否含有思政元素,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思政课程理念,任课教师还是更注重于专业课堂传授及相关实验操作。而高等院校则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中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无法找到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关键契合,最终在学生中失去意识形态主导权,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又因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以学习相关文件、相关会议、参加相关培训的方式和路径进行展开,故而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与反馈性。

(三)思政教育考核反馈不灵活

考核机制与反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晴雨表”和“天气预报”,是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问题、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从现阶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考核与反馈方面表现出的问题,首先是授课教师思政能力评价系统的缺失,不仅仅要将课堂质量、授课效率放在授课教师评价体系之中,也要将授课老师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把握、课上教学课后管理及反馈、整体“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融入现有授课教师评价体系之中,只有将各方面的问题和细节予以重视,量化考核教学培养能力,才能做好有针对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填补课堂、课外体系构建的短板;其次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素质评价、整体评价,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方面的评价量表过于单一,也过于“应试教育”,发表、填写、标准回答是现阶段考核常态,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准确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缺失了对于学生群体价值观、感召力的把握,缺失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最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评价的缺失,在参与调研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具体项目和数量、参与人数及试点单位等中不够明确,相关记录与反馈文件不够扎实,这也导致了高校思政授课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设计方面缺失了话语权,缺少了积极性。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在充分领会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充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精神下,带着内容深、广的新思政资源进教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优势,依托于相关组织部门、学生社团、青年团体等开展学生工作,有针对性、有组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探索新思政资源进教材,构建有深度和广度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教材深度方面挖掘不够、广度方面滞后的情况下,需要探索新思政资源、思政内容带着深度和广度进入教材的路径。充分发挥我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统筹发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教育局,地区教育高校、机构等的组织优势与资源优势,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相关作用,例如在高校思政教育通用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部分与时俱进,补充党的十九大报告和相关精神的内容,并且依据相关高校学科优势,组织编写具有特色的、生动的十九大精神相关文本,形成与统编教材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政教辅,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宣传部认定的红色事迹、楷模人物及相关资料增加对于课堂教材的理解和深化。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调研会、讨论会、专题会、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学习最新的思政资料,在交流与学习中相互成长、相互奋进,增强思政知识理解与思政道德实践。通过思政“大格局”体系的构建与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带动教材创新、课堂创新,推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新思政内容进教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培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点,最终加强学生学习思政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探索新思政学习进课堂,构建有力度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堂教学效果差、被动学习、效果不显著的情况下,需要推动新思政学习带着力度进课堂。需要“学校把握各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有规划有步骤地分批推进”[5]。围绕着理工类院校与人文综合类院校基本情况和部属相关院校与地方院校情,依据学科、门类、课程设计、实践安排等方面,按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开展专题,讲授十九大理论,分别制定思政课课程设计课时标准,明确各阶段、各院校思政课时的基础量,本科生、研究生分别制定。组织学习在课堂上、课堂下开展集中学习、组织讨论、双向交流及多向交流,构建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讲、自上而下层层讲、全校师生覆盖讲的工作教育体系,例如用大力气、长时间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明白、讲清楚、能领会,从而在高校领导层、管理层、学生层面深化对党十九大精神的学习、理解与把握。将思政课融入基础教育通史学科、专业学科,既需要学习基本理论,又需要不断依照现实深化理论,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的主动性,学生思政学习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学生的政治意识与大局意识,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学生学习始终。

(三)探索新思政知识进头脑,构建有温度的“大思政”格局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奋斗之基,是我党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之源,只有高度领会党的精神,高度服从党的命令,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党的使命担当融合在一起才是构建“大格局”思政体系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在分析和提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在考核与反馈方面不灵活、不及时、不立体方面的问题后,需要推动新思政知识带着温度进头脑,从思想意识、体系构建上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常态化,推动考核与反馈机制融入高校思政“大格局”中。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首先相关教育部门、相关高校需要起草系统的、立体化的考核与反馈机制,逐步将课堂质量、授课效率、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课上教学课后管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考核与反馈的项目中,依次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多方面的考核反馈机制;其次是需要从制度方面、执行方面设立责任人负责制、部门化、流程化、追踪化,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依托组织的执行力做好高校考核与反馈工作,最终在高校学生学习思政方面做到“素质教育”,提高思政在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后是推出高校思政相关的调研计划,开展相关思政设计、评定、改革等相关工作,以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提高授课老师的积极性与话语权,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最终提升授课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性。

四、总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各高校应当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机制保障,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核心,又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既明确目标,使各学科形成教育合力,又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只有以不断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贯彻党的精神,做好和做强高等院校中的思政教育,構建“大思政”格局的体系与机制,才能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参考文献:

[1] 党评文.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2):1.

[2] 张晓霞,丛晓峰.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济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山东教育(高教),2019(12):30-31.

[3] 刘恒美.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育人大格局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0,7(27):12-14+19.

[4] 程向阳,冯金凤. 高校课程思政相关问题及实施路径探析[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5):109-112.

[5] 郭健.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J]. 教育家,2021(13):17-18.

[6] 代玉良.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02):37-41.

(荐稿人:马佳,宁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大思政教学创新思政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