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2-03-28李雪莲眭国荣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思想政治教育

李雪莲 眭国荣

摘  要: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大军的有效举措,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的切入点。不过,由于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不重视,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存在巨大的局限性。本文从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入手,探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开创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069-04

2020年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入开展马克思劳动观的学习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拓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新途径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劳动的内涵、形式等发生了转变,劳动教育的本质也有了新发展。

(一) 新时代的劳动属性

第一,劳动的目的变化。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达不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由于自然物质的有限,人们必须通过劳动创造满足自身生存需求的物质财富,因此,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限制,在新时代,劳动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劳动的基本概念。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劳动价值论与价值规律仍然存在,因此,劳动创造的是物质与价值财富,生产劳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另一个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第三,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是否还存在“对立”。在阶级社会中,脑力劳动者通常凌驾于体力劳动者之上,但实际情况是脑力劳动者通过体力劳动者创造出的物质生产资料维持自身生存基础,阶级对立与斗争不可避免。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亿万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时代,体力劳动者是物质生产劳动的创造者,脑力劳动者是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贡献的创造者,两种不同的劳动联合起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在社会主义中国,两种劳动都是光荣的、值得尊重的,两者不再对立。

第四,德智体美劳中劳动在新时代与智育的融合。馬克思认为:“智育、体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既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种有效办法,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式。”[2]

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体系的新任务与新目标。

(二)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属性

1. 劳动与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就是生产,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直接制约着教育什么与如何教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着教育的发生、发展规模和程度[3]。由此看出,劳动是人类物质生产资料的必要活动,人类也通过这种活动创造自身的价值,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劳动与教育是相互统一的,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人的劳动不是动物式的本能活动,也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动,而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论和行为原则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感性对象化活动,而这些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原则等实质地支撑着劳动者进行劳动活动的精神动力和价值牵引[4]。因此,劳动者受自身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劳动力等也是参差不齐,接受正确的劳动观念教育是劳动者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加深劳动与教育的融合是提高劳动生产的长效机制。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其劳动观念是其就业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部分大学生对体力劳动存在认知误差,歧视体力劳动者,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且一些大学生“啃老”、好逸恶劳的现象层出不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劳动观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

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

首先是实践性。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开展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特征。高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大学生能掌握到新的劳动技能,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经验激发自身创造能力。

其次是创新性。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劳动教育也应该随着其目标群体的改变而拓展方式和内容,满足并适应群体的发展。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应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实现人的本质的创新性实践。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是鲜明的思想性,劳动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新时代大学生应深入学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实现自由解放的途径,劳动是幸福的,坚决反对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思想,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高尚的,都应受到尊重。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应从两个方面落脚: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对大学生本人的教育意义。

劳動教育的社会价值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年轻力量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大学生的劳动观影响其就业创业,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深度有利于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能产生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认知,弘扬传统文化,产生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第二是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在当今社会,一些大学生对从事体力劳动不屑一顾,认为体力劳动不是体面的工作,甚至有些大学生对体力劳动者不尊重,部分大学生在父母的过分溺爱下不思进取,不愿劳动。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深刻了解到劳动不分尊卑,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两者缺一不可。劳动教育是对大学生错误劳动观念的纠正与正确劳动观的重新塑造,有利于大学生劳动觉悟的提高,使其自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个体价值是大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幸福的”,在劳动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身能力解决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出自主创新能力,劳动获得的成果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使其提高自信心,从劳动与教育中获取幸福感。其次,劳动教育是大学生身心解放的力量源泉。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了许多人类劳动过程,大学生是追逐潮流的群体,他们更加青睐科学技术带来的便捷,有时他们对这种便捷的过分依赖,生活与自然本性慢慢脱轨。知与行二者合一,劳动教育为大学生创造回归自然的机会,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辨的能力,从而获得身心解放。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

1. 劳动教育的地位边缘化

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对劳动教育只是简单对付,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较低,未开设单独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仅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或简单的志愿服务开展,教育意义不够深刻,达不到劳动教育的效果。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不重视,甚至部分大学生对劳动与教育二者的统一性不理解,劳动教育在部分高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建设,提高劳动教育的独立性与地位。

2. 劳动教育的方式单一化

高校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科学的劳动思想,其对劳动本质的定义是科学的。近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展开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大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专业性劳动,是新时代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实际情况是,部分高校仍以重复劳动、低水平劳动为劳动教育的内容,这种简单、机械的劳动对塑造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效果微乎其微,大学生劳动过程中却未受到深刻的教育,与达到启发大学生创新劳动目标还存在差距。

3. 劳动教育的非专业化

非专业化指劳动教育环节中部分高校负责劳动教育课程教育者的专业性不强或者非专业出身。师资的专业化是劳动教育环节的基础。专业化的教学者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劳动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劳动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其适合的劳动教育,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技巧是教师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必备条件,专业的教师能更好地处理劳动教育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一)规范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地位

劳动教育是一项需要系统推进的教学任务。高校劳动教育的探索还处于初期,体系还未成熟,国家层面应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制定类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高校应以这些文件为指导,科学地、具体地开展劳动教育,在教育教学环节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编写劳动教育专用教材,明确劳动教育的课时学分,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参与度、获得成果等纳入大学生评优评先的标准。国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将优秀劳动教育的经验分享到高校,相互交流,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对高校劳动教育经费给予补助,通过专项经费高校运用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专业培训、劳动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对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导、提出了要求,高校自然会把劳动教育放到正确的位置上,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让劳动教育从边缘回到正常教育轨道中。

(二)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方式

劳动教育方式的单一使部分大学生对劳动教育产生厌倦感。高校应丰富劳动教育的方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推进劳动教育的稳步开展。第一,情景教学类。比如通过播放类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的视频,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深入劳动教育的思考中;邀请劳动模范走进大学课堂,劳动模范是社会主义先进的劳动者,他们对劳动意义的理解更具有实际意义,通过生动的情景化教学,让大学生与劳动模范产生共鸣,自觉产生劳动光荣的信念。

第二,志愿服务类。2021年9月莆田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由于医院资源有限,莆田医学院的学生积极投身到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中;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许多农副产品滞销,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农民出售产品,使劳动人民的汗水得到回报。这种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的劳动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创新了劳动教育的形式。第三,生活劳动类。新时代部分大学生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的,不会做家务,甚至有些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上了大学之后才真正开始独立,个人生活处理可能会遇到困难。高校可通过开展收纳技巧分享、评选卫生宿舍等活动,锻炼大学生基础劳动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

(三)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专业化

師资的专业化是劳动教育环节的基础,专业化的教学者应具有专业的文化素养与劳动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巧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秉持这种观念,是衡量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教学者应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并且坚定这种信念,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是劳动教育必要的先行条件,教学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与思考,获取新的认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内涵。开展劳动教育专业性培训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之一,培训内容不仅应该包括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政策、内容、原则,提升全体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方式等内容,还应该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劳动理论素养,促使教师首先拥有起正确的劳动意识并积极践行劳动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5]。

四、结语

劳动教育的对象是人,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人是动态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不同,因此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工作。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政策等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还有很多发展空间,高校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国家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年轻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03-27(0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57.

[3] 肖绍明,扈中平. 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 现代教育论丛,2013(04):7-12.

[4] 毛勒堂,郭亭. 新时代劳动精神:何以必需及如何可能?[J]. 思想理论教育,2021(05):42-46.

[5] 卢心悦.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KYCX21_1053)。

作者简介:李雪莲(1996—),女,硕士在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眭国荣(1971—),男,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