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模式的创新途径探析

2022-03-27毕菲菲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基因人才培养

毕菲菲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基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4-0132-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了人才培养的价值需求[1]。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以革命历史、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容,蕴含着厚重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等优良品质,包括人—革命先烈、物—红色遗迹、事—红色故事、魂—红色精神等内涵[2]。

“红色文化”所代表的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深厚的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水”。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因此,要做好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时代现状、把握时代特征、领悟时代内涵,重新审视“教师—学生—内容—平台”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潜力,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增强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一、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固有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影响,倾向于使用传统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主要开展室内课堂教学,遵从课本式授课[3]。由此导致红色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方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枯燥性,主要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主,学生过度依赖授课教师的语言描述,这一教育方式时间和空间成本高、覆盖面窄,无法引起学生内心共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实效性不足,更无法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因此,难以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难以有效传承红色文化,难以实现思想引领的目的。

(二)运营队伍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配备不足。要想传承红色基因,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专业素养扎实的教师队伍是必要条件[4]。目前,部分高校一线的专业思政教师数量较少,单纯依靠专业思政课教师去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非常大[5],这一现象也导致了由专业思政课教师运营网络思政育人平台的可行性较低。

另一方面,互联网运营中心的思政教育相关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高校的互联网运营中心没有专项思政教育人员进行指导,若运营成员政治站位不够高,会直接影响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制作质量,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6]。

(三)网络平台的运用欠缺

部分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新时代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性,创建了思政教育主题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但仍偏向事务性的通知,或以单向发布思政教育内容为主,内容也多为说教形式,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实际上同出一辙[3],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形式和内容创新,难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平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依然欠缺[7]。

(四)教育内容抓力较弱

在实际工作中,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滞后性等倾向[8],部分教师没有从大学生的喜爱偏好和实际需求出发,无形中脱离了大部分学生,无法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应用于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导致教育效果欠佳。如何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让思想政治教育以富有吸引力并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被学生接受,是当前高校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创新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创新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讯息的便捷性与开放性促进了思维的相互传播和交流,使高校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受到了更大的引导与影响,甚至深深影响了一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阵地,把握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导权,帮助部分大学生走出政治信仰迷茫和理想信念模糊的消极思想状态,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

互联网矩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又是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优秀素材,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矩阵搭好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供更有效的适合青年大学生的红色培养方案,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投入思考、积极践行,由内而外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必将有助于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工作,推动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聚焦高校思政工作时代特点和高校师生现实需求,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有效教学形式[9],着力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育人矩阵,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教育,推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走深走实。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创新网络红色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1. 成熟的運营团队

高校宣传队伍中的人员构成相对较稳定,通过多年的运营经验积累,团队架构和管理模式成熟。得益于天然平台优势,高校可以让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专家展开合作,充分利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奠定扎实基础。宣传队伍中大部分成员为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是离青年学生最近的一群人,熟悉学生的喜好、问题和需求。队伍中若能吸纳专业思政老师加入,对选题内容进行指导审核,即可有针对性地输出有效内容。

2. 多元立体的宣传平台

互联网矩阵中,可用于承载思政教育内容的平台,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教室课堂或者书本,而是微信、微博、抖音、报纸、网站、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多个宣传阵地平台,它们形成了较为立体的宣传矩阵,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有力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权威性和可行性,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场景,互动性好、即时性强,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全方位营造氛围。

3. 精准覆盖目标用户群体

高校互联网平台的用户相对固定且数量较大,几乎能覆盖所有在校师生和学校校友,通过长时间的运营和积累,对用户的影响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话语优势,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相应平台进行有效传递[10]。

三、高校网络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为探索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新范式,高校要将“互联网矩阵”与“红色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以互联网矩阵为平台,兼顾模式机制创新、领域全面覆盖、主体互动参与等关键要素,打破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单向性”“封闭性”模式,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以“形式+内容”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

(一)传承红色基因,要在学习模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

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使用网络的主力军,网络也成为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要牢牢把握网络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立足学生视角,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改变学生对思政教育枯燥无味的陈旧印象,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1. 完善学习新渠道

高校教师应完善学习的新渠道[8],培养“学生+教师”的专业运营队伍,打造符合大学生需求和喜好的互联网矩阵,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强化高校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动客户端新媒体的建设工作,确保互联网平台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助力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故事”,让红色文化学习更精准、更生动、更深入。

2. 提高学习的丰盈度

丰富红色文化的学习形式,将传统的“以老师讲课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将学习内容赋予“文字”“音频”“视频”“书画”“图文”“竞赛问答”等多样的方式,开展互动式、多样式党史学习教育,多维度领悟党史的“精、气、神”。

高校应丰富学习载体,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将党史学习教育的课堂从校内延伸至全国,通过在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红色景区等场所进行实地体验,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元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红色精神,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

高校应丰富学习对象,以革命前辈事迹为核心,扩宽外延,将当代党员和身边朋辈事迹,如基层选调、抗疫先锋中的党员风采充分有效彰显,让学生在感情共鸣中实现思想共振。

3. 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高校应以“党史+网络”的新媒体形式助力党史学习,注重借助新媒体技术提高新颖性、增强交互感、强调趣味性,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以H5、VR交互、音频录制、一图读懂、Vlog、Plog等丰富的技术手段助力党史教育,突破传统党史教育“单向性传输”的不足,进一步缩短学生与党史学习的距离,进一步加强党史教育的时代性、大众性和综合性,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传承红色基因,要在主体参与中学实学深

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遵循“立足学生、面向学生、依托学生、引领学生”的建设方针,深刻意识到学生“学习者、参与者、传承者”的多重身份,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搭建便于学生参与的平台,发掘学生乐于参与的渠道,回应学生需求。

1. 充分凝聚学生

高校应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尤其是面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舞蹈、合唱、交响乐、相声、话剧等独特的设计和独特的方式献礼,在参与中实现思想共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身份既是一名学习者,也是深入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可在凝聚学生的同时检验其学习效果,更好地巩固学习成果。

2. 有效引领学生

高校应切实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其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在展现学生风采中凝聚奋进力量,可以充分展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科创等项目中的红色内容,着力彰显抗疫模范、基层选调的事迹,培养知行合一的学生,巩固育人实效。

3. 全面联系学生

高校应让党史教育的学习场地和载体“更广、更细、更新”,覆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高校应引领学生在践行思索中悟清悟透,在追溯先烈事迹中浸染鲜明底色,在梳理党史历程中厚植价值认同。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平台既是红色文化的宣传发起端,能充分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党史;又是红色文化的宣传接收端,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鼓励学生接过麦克风、拿起放大镜,主动成为红色文化的讲述者。

(三)传承红色基因,要推进学生成长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领域覆盖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教育,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党史教育学习的场地扩展到众多场景,充分挖掘各类渠道,以党史学习为主线,以多元教育为延伸,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相融合,推进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育人各环节,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校院两级相贯通、校内校外相连通,落实“三全育人”,将红色基因传承贯穿到学生成长各阶段,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需要,让广大学子在知识竞赛中学、在社会实践中学、在文体活动中学、在志愿服务中学、在艺术演出中学。

开展高校互联网矩阵铸魂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工作意义重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将红色精神融入其中,以学生视角挖掘党史中的素材,带领学生在常备化的网络空间中,开展常态化的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自觉做到学史爱党、知史爱国,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邓敏子,陈以洁,王琤,等.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100-102.

[3] 王皓. 对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思考[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1):55-57.

[4] 马世磊. 论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困境与突破[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11):140-142.

[5] 张磊,李成权. 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红色教育的路径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5):89-91.

[6] 李璨. 融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以长治学院融媒体中心为例[J]. 长治学院学报,2019,36(05):105-108.

[7] 黄向军,许云燕,周亚傲.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路径创新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2017(04):79-80.

[8] 章丽,瞿冰. 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 江西日报,2021-11-15(10).

[9] 柴素芳,沙占华. 微电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载体——以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法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5(10):44-48.

[10] 李倩坤. 高校校园媒体依托地方红色文化发挥育人功效的路径研究[J]. 科技传播,2021,13(07):16-18+25.

(荐稿人:喻春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基因人才培养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