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革命题材采茶戏的创新探索

2022-03-26龚奎林

创作评谭 2022年2期
关键词:采茶戏红军革命

龚奎林

编者按:2021年9月26日至28日,由江西省评协、广西壮族自治区评协、陕西省评协、湖北省评协、贵州省评协共同主办的首届映山红文艺论坛在江西南昌举办。来自5省区的40余名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参加论坛,共同探讨红色文艺的时代创新。论坛立足于对红色文艺经典及红色文艺历史的深入研究,聚焦红色文艺创作的当代实践,关注当代主流文艺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的蓬勃发展。本刊特选载部分主题发言,以飨讀者。

江西“红、绿、古”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江西有四大“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红都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萍乡安源是“工人运动的摇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在开拓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这些文化资源重塑着江西区域的文化构成和江西人的主体人格。因此,深受地域文化滋养的文艺家们聚焦南方人文的温润敦厚和江南人性的柔软质感,讲述着这块土地上“红、绿、古”文化孕育下的特色故事,书写文化故乡,呈现赣鄱区域内的每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话语资本,进而寻找自由的想象与心灵的慰藉,构建起丰富多彩的文艺特征和文化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如何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采茶戏去讲述江西革命历史故事,是江西采茶戏艺术家们一直探索的方向。尽管省内各地采茶戏特色不一,但作为传统戏曲的矮子步、文武场伴乐乐器、唱念武、山歌调等特征还在。尤其是编剧和导演们用旧瓶装新酒,把革命故事、山歌民俗、区域文化、歌舞表演融入本土采茶戏中,通过革命历史的叙述呈现热血悲歌的过往、启迪现在的高质量发展和展望未来全面现代化的想象。因此,江西革命题材采茶戏先后创作出了《山歌情》《八子参军》《热血山哈》《杜鹃花开的地方》《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盘山魂》《长征第一渡》等著名剧目,涌现出罗曰铣、颜梅魁、姜朝皋、谢干文、胡桔根、陈伦元、黄文锡、陈海萍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成就、较大影响的剧作家以及张曼君等著名导演。编导者们在20世纪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将爱情、亲情、恩情和军民之间的鱼水情巧妙融合,通过有高度的立意、有力度的造型、有温度的表达、有张力的矛盾冲突,塑造老区人民普通革命者的形象美、精神美与精气神,推动了江西文化形象的符号传播和文化表达,提升了江西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输出。下面具体分析。

首先,偏向小人物的关注。这些革命题材采茶戏在叙事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艺术化加工革命史料,不再强力聚焦主要英雄人物或者高大全式的主人公,而是极力呈现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坎坷命运与丰富情感。如此,不仅增强革命叙事的生活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也让作品更有温度,更能让受众同情和理解。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普通民众推动着革命车轮的不断前进。因此,普通小人物革命者的不平凡故事往往最具有感召力。置身伟大的时代,自觉参与伟大的变革,留下了不平凡的革命身影和英雄事迹,成为革命记忆中的精神丰碑。他们在各个剧作中虽然历经不同的革命人生,但有着共同的革命志向和使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剧作家和导演们将价值观和地域元素及文化符码植入情节生动、叙述连贯的故事之中,以小切口、小情感来折射大背景、大时代,讲述这些普通革命者不懈奋斗、追求革命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梦想而忘我奋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动人故事,展现他们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进而用日常生活化、故事情景化、舞美诗意化的叙事拉近戏者、舞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用饱含感情的细节打动受众,用大众化、人性化的表达把革命宏大叙事转变为日常生活讲述,分享“小人物”“小事情”的真实情感、内心挣扎和人文情怀,以平民化的视线凸显国家精神和民族气质。例如《山歌情》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人民为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历史故事,但全剧没有残酷搏杀和惨烈血腥的敌我正面厮杀,而是写革命的后方“山歌大王”的争夺及其情感的走向,串联起普通民众对革命、对爱情、对家国情的认知,反而给人一种宁静冲淡、自然和谐的感觉。人情、亲情、爱情、革命等元素在剧中表现得就像山里老表过寻常日子一样自然。由此可见,表现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未必就要写炮火硝烟、鲜血淋漓、生死对决,革命和战争背后也有日常生活、人伦交往、俗世情感,呈现这些普通人物的日常,一样可以浪漫温情、催人泪下。其他的作品也是如此:《热血山哈》以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吉安永丰县畲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联系,凸显革命正义与情感大义。《一个人的长征》更是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展现了普通人从非革命转向革命的过程。剧中主人公“骡子”虽然也是苏区的群众,但没有参加革命。为了养家糊口,他为苏区红军送盐,不料因自己的迷糊把黑骡卖给了红军。但他非常牵挂与自己心心相通的这匹黑骡。红军二号首长了解情况后,把黑骡退给了骡子。面对红军首长的信义,骡子不愿让红军吃亏,通过“拉活换工”的形式加入红军中央运输队,希望挣满工钱,再回家和花姑成婚。这个情节与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个作品的故事背景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是通过自食其力挣钱回家娶老婆。然后不同的是,骆驼祥子面对的是军阀是特务,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而骡子则是在中央苏区这边做事,革命红军帮衬着他,也感动着他。因此,骡子既感念红军的信义也舍不得黑骡,一路跟随。在强渡湘江时,黑骡受惊被炸死,强忍着悲痛的骡子从黑骡背负的铁皮箱里发现了苏区中央银行的二十根金条。看着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红军兄弟和敌人的残忍,骡子决计要把金子亲手交到二号首长手上,“出来就去追红军,哪怕追到天边外,金子若是少一两,我砍脑壳做交代”。由此,在红军于赣、湘、桂、黔、川等地辗转突围时,主人公骡子一路跟着而来。作为革命编外人员的骡子,在因感恩革命队伍追赶还金子的路途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战友牺牲的苦痛,逐渐真正认识到革命的价值,最终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革命,在舞台表演上用赣南采茶戏特有的矮子步,以夸张的矮桩身段走向红军群像。1961年革命女战士马忆湘创作了革命历史小说《朝阳花》,里边就叙述了三女找红军的精彩故事,与骡子追赶红军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编剧在故事发展、人物关系、情感渲染中做足了功夫,在赋予每个人物以立体、丰满的形象之外,还另辟蹊径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人物的情感叙事上,因此更容易得到受众情感认同,提高并增强了观众对于剧中英雄人物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进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

其次,赋能多种艺术手段讲述江西革命故事。江西革命采茶戏编导者一直以自己的文艺精品和实际行动,创造性地把江西区域文化、非遗文化、革命文化相互融通,探索“采茶戏+革命+音乐歌舞+地方民俗”这一故事模型,树立起全国传统戏曲现代性转化的成功标杆。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艰难岁月里,井冈山、赣南老区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坚决支持,用奉献和牺牲书写了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因此,吉安采茶戲《杜鹃花开的地方》讲述了吉安医生段一贤在革命的感召和淬炼中,成为小井红军医院的神医,与其他同志一起,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乐章,挺起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脊梁。《热血山哈》中,编导者将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相结合,融入民族风情,加入山歌元素与民间舞蹈,增强了地域性风格特征。其舞美设计在继承民族传统和采茶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声光电等现代元素,将传统与现代兼容。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用传统声乐和民族声乐演绎传统曲牌、族群曲调和客家山歌,用夸张的矮子步表达人物内心的坚定。《八子参军》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传达出采茶戏内涵。其中二子牺牲前深情地对远方母亲诉说:“明年清明时你会看见,我们倒下的地方,一定会盛开一朵一朵小花。”作品充分运用了象征、写意等现代艺术手法,凸显英雄赴义的崇高感与坟头小花的优美画面,营造出凄美的意境。这些作品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曲折冲突的故事情节,把采茶戏的声腔和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合,从内容、舞美、音乐、编导等角度将历史、革命、爱情多种元素有机呈现,把传统采茶戏的表演程式融入当代歌舞,焕发出采茶戏的生命原动力,为传统地方剧种在新时代下的发展做出了探索和革新。这些作品讲述江西革命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

而且,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通过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表演、唱腔取胜,进而以丑为美,达到寓言化、喜剧化和荒诞化的艺术效果。但在新世纪的革命题材采茶戏里边,在采茶戏的传统表演风格的基础上,植入了故事的悬念、情节的离奇、民歌的质朴、方言的拙朴等元素,更加时尚化、传奇化、地气化,容易让受众获得心理愉悦和情感认同。

再次,倾情人性的礼赞,讴歌真善美。悲壮与温情是孪生姐妹。原有采茶戏叙述革命历史,更重要的是聚焦英雄的阳刚和革命的团圆。但在世纪以来的革命历史采茶戏中,开放式的悲剧结尾则是常态,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性格更加多重,血肉更为丰满。因为,悲壮是主色调,温情则如调料,使英雄走向坚硬的柔软。如《山歌情》,革命线和三角情感线相辅相成,而情感线又以主人公贞秀的婚姻、爱情为主线,以和尚的爱情为副线,描写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动人、哀婉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剧情中,明生和贞秀是一对恋人,但在封建传统观念下贞秀做了满仓的媳妇。满仓妈虽然要儿子强行与贞秀圆房,心情也是十分矛盾复杂:“要怨你就把妈怨,要恨你就把妈恨。莫怨你的亲哥我的儿,他也是黄连树下的苦命人哪!”满仓是个孝顺儿子,妈妈的话他不敢不听,在强行与贞秀圆房后,内心充满歉疚和不安:“亲妹,是我害了你,我以后当牛做马也要服侍你一辈子!”而贞秀在圆房之后对满仓的态度也是“我不怨你,我不恨你,我愿意嫁给你”。内疚的满仓毅然参军出征,而贞秀逐渐成为红军的交通员。《山歌情》巧妙地将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故事融入赣南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中,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让受众为主人公曲折的感情纠葛而唏嘘。而《杜鹃花开的地方》通过主人公吉安医生段一贤被迫上山到小井红军医院救人,经过血与火的战争救赎和灵魂洗礼,主动成为红军医院的一员,从而谱写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神医”段一贤被“请”上井冈山救治重伤战士,一心从医从不过问政治的他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氛围感染着、改造着,逐渐成长为一名不仅能治病救人,还要医心、医治社会、甘愿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红军名医。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治病救人、匡扶正义、舍己为人的自觉行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展示出普通医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山上缺盐,刘部长把盐偷偷让出,以致伤腿生蛆,充分体现了人性之美。被俘的彭副官不救治就会死,段一贤立马给他做手术,因为在医生眼里,病人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这也得到了刘部长的支持。彭副官因感动而参加革命,最后壮烈牺牲。女主人公山妹是童养媳,“那一年喜庆喇叭朝天吹,八岁上花轿是童养媳;那一年恶病丧丈夫,从此后少女变寡妻”,深受封建制度桎梏的山妹逃出囚笼,参加革命做起红军护士,开始有了笑容,并遇到段一贤,成就美好爱情。当敌人在叛徒的导引下偷袭医院,山妹等一百多名革命将士无惧死亡,壮烈牺牲。从相拥到死别,英雄的大爱缱绻缠绵,一咏三叹,让人扼腕叹息。演员的悲壮演绎,音乐的高低吟唱,更凸显出战斗的惨烈和红军烈士的决心。正是这种为民请命的情怀让段一贤走向新生,彻底与过去决裂。可以说,忠于史实的题材,精彩生动的故事,性格鲜活的人物,催人泪下的细节,极具包袱的矛盾冲突,文采优美的唱段,让受众深受触动。而《长征第一渡》也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主要叙述了小人物支援红军架设浮桥渡河的故事,与许地山的《春桃》“一女二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品紧扣竹妹、牛崽、春林之间的一段“三角式婚恋情”,将各种人性、人情放在革命斗争中,从中不断升华出人性之美和革命崇高之美。《永远的歌谣》讲述苏区干部、龙潭村村长李龙槐(米桶哥)一直践行着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苏区精神,在度夏荒中为了乡亲们,找自己的地主岳父借粮,通过斗智斗勇终于借到了粮食,解决了老百姓的饥荒问题,但自己则因数日来的饥饿和折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八子参军》中老五将“我也喜欢兰花”这句心声埋藏在心底,直至牺牲,通过内心独白道出对女孩兰花的爱、对死亡的恐惧,使得英雄形象更加悲情。《盘山魂》围绕护旗展开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发表在2021年第2期《影剧新作》上,并于2021年2月上演。剧作讲述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战士为保护军旗跳崖牺牲,幸存的周连长与游击队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战斗,并与救命恩人、自己的未婚妻古莲凤一起和敌人斗智斗勇,最后在1935年天门嶂战斗中全部英勇牺牲的故事。苏区人民的高尚、纯洁和对革命、对红军的忠诚,在剧作中一览无遗。那逆境中的不屈和人性的光辉,更是感天动地、令人震撼。

最后,用地方文化反哺艺术营。《杜鹃花开的地方》把吉安采茶戏的声腔和现代音乐元素有机融合,编剧、导演、编舞、舞美、音乐等多种艺术样式相互融通,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地方戏曲与音乐剧有机融合的新路径。该剧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朴实,还原了戏曲艺术的通俗性与草根性。如爱情戏是该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媒婆带来两个女孩给段一贤做媒:“要是两个都中意,/左手右手端双杯。”受到拒绝。其次是段一贤与山妹的爱情,“妹妹洗衣,情在木槌!/木槌用力,甜甜蜜蜜”。地方民间语言朴素,富有喜感。而该剧开头与结尾都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情歌:“杜鹃花开的时候,/哥哥你去了远方。/妹在村口把你守望,/盼你平安回家乡! ”凸显主题效果。可以说,吉安方言与戏曲唱腔嫁接而成的语言风格既符合革命语境下的地域风格,又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和性格,更能激发起受众的共鸣与想象。采茶戏是江西最通俗、最接地气的民间娱乐方式,《杜鹃花开的地方》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言与乡音,将历史、革命、爱情多种元素有机呈现,是讲好吉安故事、传播吉安好声音和弘扬庐陵戏曲的最恰当表达。该剧剧情发展遵循起承转合的规律,剧情紧凑,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张弛有度,节奏明快,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诠释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全剧自始至终让观众紧随剧情,目不暇接,时而高度紧张,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掌声雷动,时而热泪盈眶。可以说,文学性、戏剧性与思想性交相辉映。更有韵味的是,该剧穿插着令人心醉的诗意,如标题《杜鹃花开的地方》就充满着革命诗意的遐想。杜鹃花开既是自然植物生长规律的记录,也是革命者成熟的标志,更是山妹与“神医”段一贤爱情的表达。舞美设计中一幅幅青山绿水、山花烂漫的庐陵原生态自然美景,采茶戏音乐唱腔中的情爱原生态表达,舞蹈表演中的空灵柔和美与诗化象征,无不诠释着革命的浪漫与诗意,生发出对庐陵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使观众感受到正义和良知的诗性召唤。《八子参军》借鉴赣南采茶舞“彩旦”动作元素形成“孕妇”舞,用矮子步呈现客家兄弟参军既喜悦又惶恐的心理和诙谐幽默的气质,更从赣南采茶戏、赣南民间曲调以及苏区革命历史歌曲中提炼音乐,张扬了浓郁的赣南乡土风味特色,创新了赣南采茶戏的“传统”,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牺牲与奉献的交响史诗,绽放了革命老区人民追求光明理想的人性之美。《山歌情》则运用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苏区歌谣和兴国山歌,《永远的歌谣》用传唱了80年的红色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和“睄妹子”“牡丹调”“对花”等大量的赣南采茶戏曲牌贯穿全剧,配合着“矮子步”“掸水袖”“扇子花”等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弥漫着浓郁的客家风情,让受众体悟到浪漫、温情和美。

那么,剧作家和导演为什么致力于通过革命题材采茶戏进行创造性探索,我想有这么几点:第一,致敬伟大的革命。从晚清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摸索救国图强的真理,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觉醒年代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逐步本土化,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十万革命军民英勇献身,长眠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革命题材采茶戏把这段波澜开阔的革命历史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载体呈现出来。第二,编导者的英雄情结和家国情怀。好的剧作离不开编剧和导演的创作、设计,千古文人侠客梦,编导者渴望通过采茶戏作品来正名,把自己无法实现的英雄梦想植入到作品中去,以证明自己。第三,文化寻根,致敬传统。江西这块红土地之所以红,是因为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客家文化、庐陵文化等交相辉映,形成赣鄱文化,剧作家挖掘赣鄱文化里边的正气、爱国、忠勇传统之根,反哺到采茶戏创作中,并与方言土语、民情风俗、地方风味相融合,形成革命题材采茶戏中的家国情怀,进而彰显人们的日常情态和革命场景。

总之,这些革命采茶戏改变了以往老题材、老主题、老人物、老故事、老手法的创作定式,结合地域文化及采茶戏中的优秀元素,讴歌光辉的人性,反映普通民众在革命烽火中的精神诉求、价值转向与奉献精神。它们不仅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追求采茶戏曲样式和歌舞艺术的不断革新,还为同类题材的戏曲创作提供了在精神价值、思想深度和美学意蕴上升华的广阔空间,使得江西古色文化元素与红色革命故事相互辉映,必将对当下戏剧创作与舞台演出带来新的启示。是的,如何用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理论去真正理解和表现历史人物的深刻性、复杂性、时代的制约性和个人命运感,江西革命题材采茶戏给我们做了生動的诠释。我们期待江西剧作家们扎根脚下这块红色土地上,创作出更多史诗般的无愧于新时代的经典剧作。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革命叙事文学的文本改编研究”和吉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江西革命题材采茶戏的创新探索”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采茶戏红军革命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吉安采茶戏的产业化研究
中国的出行革命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十送红军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