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价值及策略探究

2022-03-24周昱成张艺蕾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思政

周昱成,张艺蕾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课程思政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使高校各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所以高校应积极研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不断拓宽思政教育开展渠道,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提升高校教育有效性。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价值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根本任务,但在育人实践过程中并未真正将其落到实处,间接导致高校育人工作始终无法收获理想效果。并且,现代高校教育中“唯分数”“唯学历”等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脱离的不良评价导向使高校教育模式呈现单一化、片面化等倾向。打造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育人价值,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各专业均设置了多门不同课程,并且详细制订了各门课程阶段性教学任务,其背后蕴含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同时,学生在接受高校教育后是否满足全面发展要求还要看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政治素养的高低。并且,高校学生要想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健全的人格品质[1]。

随着教学方式、内容、成果的不断丰富,各门课程在提升学生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回应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违反学术诚信抄袭实验数据,缺乏“钻牛角尖”的探索毅力和精神等,这些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将各类别课程相互衔接,打造育人资源合理配置的新局面,提升高校育人目标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效性

不断强化思政教育是高校面临的长期且艰巨的复杂工程,需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全方位落实。当前,大部分高校已形成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并且具备专业思政教育师资队伍,但并未真正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无法打造课程思政大格局。部分专业教师主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忽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导致专业课程无法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不仅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背离,还不符合新时期三全育人格局要求,直接影响思政教育实效性[2]。新时期,要破除传统专业教育弊端,构建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体系,将思政教育升华为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各门课程中思政元素的重要作用,以此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价值,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效性。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质量。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积极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长足进步。各高校纷纷制定政策文件,完善“建、设、评、督、奖”等措施,即通过建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课题,评选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督查课程思政建设落实情况,奖励优秀项目、团队或个人等方式,推动教师深入开展培训交流,思想碰撞,头脑风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3]。”专业教师作为全员育人的重要一员,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政策等,思考如何将理论更好地融入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是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长效机制。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

(一)打造立体化育人格局,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地位、功能、作用方式均不同,并且均有各自的机制特征,所以,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需根据各类课程特征充分挖掘、利用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高校课程建设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相融合,发挥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同向效应,打造立体化育人格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传统思政教育应发挥示范作用,彰显自身作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渠道与主课堂功能,为推进教育改革注入新动力,以此优化高校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规范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其他各类课程也应开展改革创新工作,将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创新意识、人文情怀纳为教学任务[4]。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科特点与优势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课程话语体系,将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转化为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正确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价值观念,最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思政目的,打造真正能够发挥实质性价值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培养教师思政知识技能

一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教师教育观念、思想行为等,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高校应将教师理想信念作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位,不断引导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并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确保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始终处于正确轨道中。二是提升教师教学认知水平与能力。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思想道德修养,还应具备学科知识与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的能力。高校应培养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意识,引导教师将最新学术研究融入教学中,并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进程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为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夯实基础,确保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三是依托多样化途径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知识与技能[4]。一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思政知识研修与培训活动,帮助专业教师深入了解最新思政理论知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对思政知识的理解认知,推动专业教师构建完整的思政知识体系。同时,高校还应不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开展集体活动、座谈会、知识分享大会等,在帮助专业教师拓宽思政知识宽度的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的平台,并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意识,使专业教师成为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有力推手。另一方面,高校应组织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参加思政工作技能培训活动,或进行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工作交流会,研究思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高校各项育人工作紧密衔接,为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营造优质氛围。

(三)打造协同联动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高校各部门“单打独斗”无法真正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所以,高校应着力破除各部门壁垒,推动各部门“协同作战”。在坚持党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领导的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在思政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使思政教师、专业教师与其他思政工作者分工协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筑牢根基。高校还应坚持正确引导与科学设计,做好实践工作,并认真对待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探索问题改正方案,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最终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良性循环。

第一,党委领导提高重视程度。高校思政工作不仅要坚守底线,还要主动构建思政工作体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工作,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需高校党委领导高度重视,并予以支持。党委领导应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全局意识,树立“党委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同时,高校党委领导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高校开展思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帮助高校营造优质课程思政氛围。

第二,高校各部门大力支持。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仅依靠思政工作者无法完成,需高校各部门协同发挥力量。高校领导应做好本校教职工思想工作,帮助教职工树立主动开展思政教育的意识,认识到传授学生知识与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相统一的重要性,将高校专业教育、通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衔接,并充分发挥高校各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价值,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三,构建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相契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最终目标为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高校教育教学实效性,培养术德兼修的卓越人才。所以,高校应着力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破除传统“唯分数”的顽瘴痼疾[5]。高校应立足教师教学感受、学生学习感受与学生行为表现的视角开展课程评价活动,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全面评价,为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第四,打造科学激励机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与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应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的积极性,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长效稳定。高校可以利用项目化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在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质量的同时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为教师全身心投入相关工作中夯实基础。同时,高校应对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具有突出贡献以及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培训活动的倾斜,帮助教师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除此之外,主动参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教师可在量化评定后申请科研项目或评奖评优,以此推动更多优秀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中,确保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长效运行。

(四)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滋润养育师生正向价值

高校应搭建团学组织、人文艺术校园、网络思政教育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以理论知识学习、文艺审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等内容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优质外部环境。

第一,弘扬校训精神,滋养学生心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引导作用。校训是高校办学精神与人才培养理念的高度凝结与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使校训精神活起来、落下来,组织学生学习、了解校训精神内涵,以此推动校训精神走进学生脑中与心中,使校训精神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导。

第二,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凸显校园特色,在为校园环境增添色彩的同时充分发挥校园隐形育人功能。校园物质环境包括校园绿地景观、建筑物与雕塑小品等;高校应丰富校园陆地景观,如种植青松、青竹等植物,以绿植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与思想内涵升华学生思想境界,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积极向上的内驱力[6]。同时,高校还应在校园特定环境中修建极具教育价值的雕塑景观,如对社会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科学家,依托科学家不怕困难、孜孜以求的精神激发学生奋发进取的奋斗精神。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高校应构建历史文化纪念馆或社会教育基地,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规范学生价值选择,帮助学生养成行为规范。

第三,扩展社团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充分彰显社团活动价值,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科特色制定社团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确保社团活动既有理论内涵又有实践价值,强化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第四,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姿态,构建网络推广平台,打造优质网络舆论氛围。高校应跟随新媒体、高新技术的发展脚步积极打造网络推广平台,如建设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动时事政治、思政理论知识、校园最新动态等内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同时,高校应聘请专业新媒体平台运营人员,为其搭建与思政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以此确保微信公众平台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思政”格局的具体表现,强调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全要素育人的合理作用,将思政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其他课程中,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可为高校育人、育才注入新动力,高校应积极研究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