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育人效应

2022-03-2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立德哲学

朱 鹏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教育普及,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开辟了新的路径。高校应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的运用,进一步做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挖掘[1],并将其与现阶段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进行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多元化开展,使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推进,能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对教育思想的禁锢,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教育创新、教育探索能力。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开创性的思维意识

培养大学生开创性思维,是新时期高校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一环。传统模式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是在不断增加知识内容的累积过程中,让大学生总结基础的学习经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开创性思维的培养。然而,这一方式未能考虑大学生个体化学习差异,对开创性思维培养构成了影响。长期采用这一策略开展教育实践,将在教育上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即学习成绩及学习表现较为良好的学生,在开创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将具有先发优势;而学习成绩较弱及不具备良好学习表现力的学生,则无法基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紧跟当前阶段的课程学习节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也将逐步增大,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也难以充分实现全面化的覆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载体,构建多维度的学习思考空间,从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及唯物辩证法三个方面,深化大学生开创性思维的教育培养实践,则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及意识本质的分析,提升大学生看待问题及事物的维度,使大学生不再深陷于错误的学习泥潭,而是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修正下,更好地找准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节奏。以此,有效消除个体化差异对大学生开创性思维培养的影响,使大学生无论成绩优秀与否,均可在开创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处于相同起跑线。此时,再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则可充分提升教育覆盖范围及教育有效性。

(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人格

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人格,对于新时期高校人才教育培养而言至关重要,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新环境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衔接的重中之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方面能加强教育启发,使学生能改变错误的思想认识,从更多视角研究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远不止涉及思想观念的相关内容。意识形态、阶级冲突、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理论等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高校可以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自然观、历史观及社会观等,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使大学生能通过传承部分优秀思想观念,更好针对精神人格进行塑造。例如,将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批判精神等,作为主要的课程教学结构,通过教育实践渗透及思政教育引导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对部分精神内涵的理解,并在学习实践方面充分强化教育传承,使大学生能秉承良好精神品质,为未来学习深造、岗位工作做好铺垫。进而,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的总体水平[2]。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育人效应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立德树人育人效应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思想、行为及精神三个方面。思想是指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改变,使大学生能更好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基于良好品质的传承,为未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行为则是以加强自我约束为核心,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及自我学习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摆脱当前阶段的学习困境,使大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状态参与未来的学习实践,并避免大学生逾越道德、法律的底线。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指引,将帮助大学生在自我提升及自我强化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内容参考,使大学生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在未来阶段学习实践方面加强学习表现力。精神是以强化良好精神思想的传承为核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力水平,帮助大学生树立精神支撑,避免大学生在未来学习方面产生消极心理或受错误意识形态的蛊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排斥、质疑。对此,高校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及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两个方面内容开展引导,使大学生能对相关思想理论及原理充分掌握,帮助大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随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能力的不断强化,大学生对良好精神品质的追求也将不再拘泥于单方面课程学习,通过改变精神状态及学习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大学生可以在接受精神思想的洗礼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世界发展变化及精神环境变化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此时,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则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影响,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精神力的培养。综合以上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育人中的效应体系,实际上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思想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水平等进行全面强化,使大学生能正确看待部分社会问题、学习问题及教育问题,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不断努力。以此,让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培养,能触及大学生灵魂深处,避免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培养流于形式。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育人策略

(一)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理解,使大学生可以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学习积累,不断加强在思想上的学习认识。对此,高校可以采取学习竞赛及辩论活动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想,融入基础学科的课程教育体系,使大学生能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魅力,并充分围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养分的汲取,将所学内容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实践与岗位工作。以此,深化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及思想境界。此外,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活动,也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参与能力及培养大学生学习自主意识的科学策略,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地位及学习自主性具有实际的帮助[3]。

(二)加强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渗透,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引导作用的关键。其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要从提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理解及学习探索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布局。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解能力,可以通过加强教育渗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基于弹性化教育策略,融入部分基础学科的教育课程,使教师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地开展课程教学规划。进而,一方面,丰富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积累,另一方面,亦可培养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探索能力,则是指从能力导向、兴趣导向的视角,围绕立德树人育人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当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能真正与基础学科教育内容产生内在关联性。以此,通过强化教育环境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方面发挥多方面教育优势。

(三)优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载体的教学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是反映教学成果及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推进,应摒弃传统人才教育培养逻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基础,并基于对教学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及考核标准的调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在教学考核方面有所体现,充分引起教师、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的重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概念,而是成为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其中,针对教学考核机制的优化,必须考核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教育适用性问题,根据当前阶段高校教育需求、立德树人教育方向及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综合性的教育评估。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考核方面的运用,可以对教师未来教学工作的推进及学生学习实践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4]。

(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

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对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质量有着直接影响,进一步推动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与时俱进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创新,则是在革新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升立德树人教育实效性,使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推进,能充分契合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的多方面需求。因此,高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批判精神、斗争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并围绕积极开展学习批判、教育批判等形式,深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使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不再是一味地灌输教育知识,而是能通过引起学生学习反思、教师教育反思的形式,加强学生、教师的教育思考,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意识。以此,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质量。

(五)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心,结合中国共产党奋斗史、发展史及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实践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及道德教育等一体化融合。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政教育方面,起到关键性教育指引作用。与此同时,作为高校立德树人育人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思政教育也进一步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良好个人品质、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及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等的教育重担。所以,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视角,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推进基础教育实践工作,则有助于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质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是围绕提升思政教育引导能力,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推进开辟新的路径。使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推进能实现多轨并行协同开展,改变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孤军奋战的基本局面,为未来更好地保证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夯实基础[5]。

(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政教育时代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思政教育具有重要影响。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根据部分大学生存在的教育排斥问题开展科学布局,改变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错误认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质量,强化大学生参与思政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因此,高校不仅要运用思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充分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影响,提升思政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同时,也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意义上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关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发展,能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及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另外,未来阶段,高校应紧紧围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发展新体系,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结合,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影响力的充分提升,弥补高校早期阶段思政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不足,进一步改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并在学习的道路上将大学生拉回正轨。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思政教育视角下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有效掌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脉络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培养的重要基础,必须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下发挥良好的教育引领作用,使思政教育成为推动立德树人稳步开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科学掌握大学生思政教育节奏,掌握新时代教育发展脉络,了解现有环境下思政教育的新需求,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合理地布置未来阶段思政教育规划,则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的长效化、科学化及多元化开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高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史观的改革发展规律、交往理论及人的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等内容,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参考,并从人的教育本质出发,将大学生教育培养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发展改革及社会实践本质等内容进行关联,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能对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作进行充分覆盖。有效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多个方面的科学理论支持,使立德树人育人工作能更好地保持时代前瞻性与先进性[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养,有助于更好解决传统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存在的实效性不足及教育内容单一问题,充分丰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路径,使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开展,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稳步开展,更好强化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培养的环境适应能力,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质量提供充分教育保障。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立德哲学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菱的哲学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严以修身”先立德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