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视域下果树育种学课程改革创新

2022-03-24樊丽张磊刘艳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3期
关键词:育种学新农科农科

樊丽,张磊,刘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9)

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标志着“新农科”建设吹响开工号。“新农科”建设强调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四个面向”理念,建设“新农科”是振兴高等农林教育的重大战略。在“新农科”建设大背景下,农业院校要找准长期制约高等农林教育发展的难点,探索面向未来农林教育的新路径和新范式,教育教学改革做到覆盖人才培养各环节,注重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改变农林高校教与学的方式,改变农林高校人才评价机制,增强国家农业全球竞争力[1]。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技术加持下的现代农业释放了人才需求信号,农林类高校又该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农林人才的分类培养重点是专业课的学习。园艺专业主要研究蔬菜、果树、花卉和观赏树木的栽培管理、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运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够从事园艺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技术服务与推广、农业企业与农业行政管理的应用型农业人才。我校园艺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花卉栽培学、蔬菜育种学、果树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生理、设施园艺学等。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果树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优良品种在果树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果树育种国内外发展概况,熟悉果树新品种选育的原理,掌握果树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途径、方法。但是“新农科”建设的提出,对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果树育种学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升;最后,园艺专业的就业形势较严峻,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有待提升。综上,果树育种学作为园艺专业的必修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2.1 课程内容重构

课程作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单元和基本载体,是在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使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2]。任何教育思想的内容要转化为教与学的内容,都必须以课程为纽带,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变化、整合与目标的达成,使得教育思想融入课程。果树育种学的课程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内容、教学形态、教学管理、课程反馈等层面进行重构与建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驱动下,果树育种学的课程内容从传统的重知识到改革后的重技能,以前的课程内容以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为主,现在的课程内容着重引种、育种方法的应用,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融入国内外果树育种的最新进展与成就,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从“知识导入型”到“能力输出型”;教学形态从关注50min 的课堂讲授学习逐步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融合式课堂,学生可以合理安排时间,通过线上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结合线下学习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学管理从教师监督评价到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线上作业质量、课堂讨论参与度都融入了教学管理环节;果树育种学采用多种反馈形式,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对课程内容及授课方式进行反馈,教师定期听取相关用人单位的评价,征求同行研究生导师等的建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做到师生交流无缝对接。

2.2 教学方法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教育”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3]。在大数据时代的MOOC 环境下,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果树育种学课程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班,配合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实现“让教育回归本质,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创”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果树育种学课程采用“课前学习+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的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式的翻转课堂,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为主的课堂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比传统教学方法,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理念,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变定时定点学习为随时随地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伴随果树育种学课程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变化[4]。教师课前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导学案、知识点视频,设置核心知识点测试,引导学生自学、自查、自省,做好导学角色;课中告别“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答疑者、学习的引导促进者,帮助学生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师生互动等环节主动参与教学,加速知识的传递,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课堂信息传递、课后消化吸收转变为课前信息传递、课中消化吸收的翻转教学流程,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角色。教师在研讨中能更多关注个体的学习和小组的协作,引导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和借鉴。通过实践发现,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发言、踊跃提问、认真练习、互助答疑、热烈辩论,掌握了导学、自学和互学“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3 教学环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进行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5]。在果树育种学线上和线下的课堂上都进行了教学环境创设。如本课程的问题驱动型学习,针对某些章节,教师在课前设置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另外,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与教师情感上的亲近,这也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积极影响。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调整课堂活动的内容与策略。如有时果树育种学课程安排在下午第一节课,尤其是夏季的下午第一节,学生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会采取一些破冰的小游戏或者一些有趣的问题来改善课堂教学气氛,维护良好教学环境。

果树育种学也经常采用小组学习的策略,教师提出某个论题,学生3-5 人一个小组,通过小组协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表达观点、组内竞争、讨论反驳等形式,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同时在合作式学习中,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配合、学会关爱,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

2.4 教学评价改革

“新农科”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要求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工作,要把握教学评价这一关键环节[6]。以创新人才为方向,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跟踪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学生线上/线下学习档案,完善学生实验实践的成长轨迹,建立动态、实时的过程性评价反馈。同时主动纳入开放性作业、实验设计等,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通过强调学习过程来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不断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思维,也会表现出个人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学习能力[7]。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时,也要通过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根据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课程尝试以赛促学。教师把果树育种学课程的章节作业、实验、育种方案设计等内容延展到课外的创新实践上,学生通过参与院级、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的科创项目和“双创”比赛,将学习的知识技能内化。同时教师还请有兴趣的学生做课程的助理实验员,参与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准备,这些都可以作为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参考依据。

3 教学成效及反思

经过果树育种学课程的教学创新,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教研水平明显提高,课程建设示范作用突出[8]。本课程经过四轮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理论课堂向实践课堂、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学习热情、就业相关度均得到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活跃度不高、参与感不强的学生,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校级一流课程的优势,以“导学-自学-教学-督学-互学”的模式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三农”领域发展涌现出新产业、新业态,要求农林类高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体系,注重专业交叉融合,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培养“通专结合,面向应用”的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产业。

猜你喜欢

育种学新农科农科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过程中科研反哺教学初探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