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2022-03-24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邓家勇

天津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邓家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自先秦时代,家国情怀就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论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底气,还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均展现了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在中华民族不断奋进、不断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现在,高中历史蕴涵了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在爱国情感培养及民族自信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是迎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文明传承的必经之路。基于此,有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索。

一、家国情怀素养解读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对历史赋予学生的社会责任等进行探究。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更侧重于学生理想境界的提升,个体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努力;其次,家国情怀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使命。国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奋斗,因此,个体需要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感,才能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发展相联系,并为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家国情怀也是一种信仰,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失败与坎坷,心怀家国的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拥有更加坚定的信念,也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早在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就颁发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其中重点强调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学科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指导纲要也对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进行了特别说明。新课程标准改革方案也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基于中国国情,将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作为教学重点。所谓家国情怀,既是个体对家庭和国家整体认知的展现,也是对家庭与国家的肯定性评价。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说,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首先,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情感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是家国情怀素养的直接展现,二者在行动方向等方面保持着高度一致。其次,有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强化。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重点就是,强化学生对家与国的正确认知,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在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的驱使下,学生的精神品质能够得到培养,有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三、“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开展形成性评价,促进家国情怀素养培育

所谓形成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其有待改进之处,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后续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整。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一般来说,形成性评价活动的开展有三个过程:首先需要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结合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判断与思考,最后,需要总结当前表现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通过改进缩短这一差距。基于此,形成性评价多应用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中。事实上,在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中也可以应用形成性评价。相较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在家国情怀素养培育中的应用更多地需要学生内省及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是一个长期性过程。例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可首先告知学生与家国情怀有关的目标,并据此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并通过线上平台等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在其中填写教师对家国情怀教学目标的点评,供学生查看。学生也可以在该档案内记录家国情怀感悟,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等。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到自身的学习成果与家国情怀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结合教师点评来调整学习策略,实现教学目标内化。此外,阶段性学习完成以后,教师可通过片段讲解或主题创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考查,了解学生阶段性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状况,通过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变化。

(二)依据标本,充分挖掘家国教育素材

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唯物史观的教学理论,基于时空观念将历史串联起来,通过史料分析与历史解释促进家国教育升华。高中历史是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中记载的史料客观性较强,且内容十分现实。基于此,教师可充分结合教材中家国情怀的素材,通过史料分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其历史认知水平的提升。以“西安事变”的学习为例,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展现了民族大义,团结一切力量抵御外侵,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宽阔胸襟和政治智慧。除高中历史教材以外,教师还可以将影视片段作为历史素材的一部分。例如,《战狼》系列就用十分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方式讲述了冷锋“家”的故事与“国”的故事,在国家有难时,他迎难而上,为祖国而战。这样极具爱国主义,家国并行的故事情节准确地表达了电影主题,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够通过该电影的观看,从不同角度对片中主题进行理解,既引发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也有助于学生以审视的方法看待历史。

(三)立足乡土,激发家国情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关于祖国的认知,多数学生会先想到学校、家庭。因此,其认知过程大多是从家等十分熟悉的单元开始的,之后逐渐向社会层面过渡。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顺应这一发展过程,教师可选择乡土资源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一部分,通过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的结合,激发更深层次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也将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衔接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的战地遗址公园、将军纪念馆等特色建筑进行参观,并为学生讲解每个建筑背后的故事,开发更多的历史教学资源。例如,福建泉州的安平桥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了晋东南交通历史的发展,也孕育出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歌谣。对于大多数安海人来说,安平桥也是乐善好施精神的承载体,早在宋代就有黄护父子接力建造安平桥,再到民国时期,陈清机发展造桥铺路事业的故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安平桥逐渐成为一代又一代安海人善行天下的精神寄托。

(四)精研试题,多样化培养家国情怀

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不仅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迎接高考。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的历史考试除基础知识以外,更加关注“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个问题。因此,近年来高中历史考试中关于家国情怀的考量角度更加多样,所占比例也更高。基于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应重点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系列问题。更直白一点的表述就是,教师需要明确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例如,2020年北京卷的材料就涉及了沃特·迪士尼的广告语“世界太小了”和海南用三十余年的时间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故事,让学生结合上述材料对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除此以外,2020年全国卷3也要求学生结合历史材料分析西周政治制度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不论是高考真题还是模拟练习题,均会涉及中华民族发展对世界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等主题,这是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直接考验。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对相关试题资源进行深度探究,从而让家国情怀成为学生独具一格的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明白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价值的重要展现,循序渐进地挖掘与分析历史材料内容。

为了让家国情怀教育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与气质,仅仅依靠讲授、记忆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既不利于学生对历史材料内容的吸收,也会降低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习题研究与总结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历史与艺术相关或历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式对题目内容进行还原,通过历史剧表演、历史歌曲比赛、历史纪录片播放等,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气概,了解中国共产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来说,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能够给予其更加强烈的画面感,有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创设情境,营造家国氛围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作为中心点,从多个维度进行情境创设,推动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素养。首先,教师可通过情境再现与问题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与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有关的影视片段,或者通过学生最喜欢的Flash动画展现当时的情境。通过画面呈现,让学生自行总结中国近代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为何会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内容进行分析。视频观看结束以后,教师可提问:假若周恩来总理没有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那当时的中国将面临何种外交局面?在问题的带领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回顾视频内容。为引导学生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国内建设任务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分析新中国在如此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意义。此时,再次提出问题: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之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对中华儿女承担的历史责任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维新运动的兴起”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百日维新”视频片段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对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英雄事迹有所了解。之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片段进行情景演绎,在一遍又一遍排练、修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变法的积极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演绎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不同角色所承担的民族使命,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营造。

最后,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中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体会本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宗法制”知识点的讲解为例,教师可通过FLASH动画展现两个不同的场景:1.西方国家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出现这一情况;2.英语单词中uncle既可以译为叔叔,也可以被认作伯伯,brother也有哥哥和弟弟两个含义,而在中国,大多需要对不同人物的长幼进行区分。通过对上述两个情景的分析可以得出:西周宗法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中华儿女来,认祖归宗、尊卑有序是必须的。这样的情景设置能帮助学生了解专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样有助于其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六)开展实践活动,感悟家国情怀

实践教学是家国情怀渗透至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革命遗址等进行参观,近距离感受历史氛围,观看并感受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高尚节气。例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红军战斗遗址开展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分享,可通过简单的口头表达,也可以通过微课、短视频等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与老兵对话”的专题教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如书信或前文提到的短视频等,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前辈进行灵魂沟通,从而感受来自老兵的奋斗精神,更近距离地接受来自老兵的精神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开展读书会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与家国情怀有关的历史事迹或书籍等资料,通过不同内容的输出引发学生关于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等的探讨,拓展高中历史学习深度的同时也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家国情怀素养培养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展现,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为最大程度上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中国发展史对世界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进一步提升国家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活动等带领学生体会家国情怀蕴涵的伟大力量,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