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下如何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探索

2022-03-24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学力数学知识数学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范 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小学教育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小学数学教学得到更高效的成果,教师需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掌握深度学习的正确方法,以促进学生数学学力的发展。学力指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发展能力,在我国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这几个方面是主要的学力体现。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教师采用的仍是偏重于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能均衡发展。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深化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巩固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力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小学生也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创新,利用创新思维使学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意义

数学学力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分别是基础学力、实现人的发展和学生学力水平类型。基础学力就是学生在学力中展现出的性格和生理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读写计算等基础能力,这些基础能力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学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实现人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以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小学阶段的数学学力体现在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几个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在解决生活问题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中得到的逻辑能力,最终实现学科情感态度的提高。

数学学力中的学生学力水平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显性学力通常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现出的学习成果,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隐性学力则对应人的发展,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显性学力,也要重视学生隐性学力的提升。由于过去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数学知识的授课和考查,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显性学力明显高于隐性学力。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学生的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共同发展进步,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数学学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现状

受到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很多教师仍使用一味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结果,学生只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足,更不能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拥有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而过于重视课堂的形式化,不深入思考如何将课堂活动与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活动却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不能真正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影响学生数学学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在深度学习中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基础学力,实现学力发展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学力的提高体现在基础学力的提高,这能为数学学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的数学学力得到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小学生数学学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需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开展“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一个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问题来导入教学。在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环境下,学生都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教师展示一张某次大课间拍摄的校园操场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积极讲述自己从照片中得到的信息,此时,学生发现跑步的有50人,跳绳的有10人,打篮球的有12人等,教师将这些信息都进行板书,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参与每项活动的各有多少人?总共有多少人?跳绳和打篮球的加起来共有多少人?”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曾经学过的简单加法列出加法算式,从而探索得出加法运算的规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同时巩固基础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新知识并掌握新知识的运用。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教材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基础学力的提升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力综合发展。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或联想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物品,向学生提问每个形状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学生可以先进行对应图形物品的观察探究,在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能很快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都是360°”的结论,因为它们的四个内角都是直角,但三角形在学生的眼中都是不规律的形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裁好的正方形纸片进行对折,就可以分为两个三角形,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一半的内角和就是180°。通过简单的实验,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一定猜想,随即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准确的验证。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和实践,借助手边的教具进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原理,有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在学生基础数学学力提升的同时加强数学学力的综合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提高逐渐得到重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发展小学生数学学力时,注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也重视数学本身的价值,从而得到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提升。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调查统计的方式初步认识统计表,在班级内进行感兴趣的生活相关问题的调查,比如,对学生通常感兴趣的书籍类型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由学生自主做出统计表。在教学中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基础学力。

(二)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数学学力发展

在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中提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挖掘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潜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深入学习探索,在巩固理解知识的同时自主探究新知识。

例如,开展“认识垂线”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联系生活,为学生设置一个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示一张街道的照片,让学生观察房子和街道的布局,让学生思考探究:“工人叔叔要从大街上把自来水管接到小明家,请你帮他们设计一条最省材料的线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小棒进行简单的实验,将学生摆出的不同位置以相交和平行进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相交这一概念,进而经过讨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那么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探究,在解决问题时积极思考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识的原理,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敢于提问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进步的体现,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更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助于数学学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研究问题的兴趣,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能加深进一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在课后练习中一味进行试卷题目的练习,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力的培养。为了通过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力,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将学生真正当作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教师也要将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实践中让学生应用知识的同时提高创造能力。在分组学习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尽快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开展,深度学习也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加强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

(三)引导数学实践,加强数学知识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实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垂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线,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垂线和平行线,在实践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能在生活中发现并应用起数学知识。

在开展“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有趣的情境进行课堂导入:“猴妈妈有4个猴宝宝,为了庆祝猴宝宝们的生日,猴妈妈给猴宝宝们准备了一盒桃子,怎么分才公平?”教师可以准备教具,让学生想象盒子就是桃子,学生可以得到“每个猴宝宝分到才公平”这个结论,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分数的意义,接着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自己手边的小棒进行实验,将小棒看作一个整体,找出小棒的几分之一。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实践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以实践的形式理解重点难点,以学生的兴趣来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合理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在生活中,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带领学生开展综合课外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促进数学学力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寻找学习过的图形,理解每个图形的原理和应用,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提问,只有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才能促进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吸收,帮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实践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从而实现数学学力的真正提升。

四、结语

为了顺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带领学生深度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教师要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改变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现状,加强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基础学力为发展学力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学力数学知识数学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以实验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