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2-03-24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柳翠华

天津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 柳翠华

如今,随着教学观念的变革,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意识是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与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相当关键。因此,法治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如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从立足课本内容,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开展多样活动,引导学生迁移应用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一、立足课本内容,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课本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无论何种知识的教学,完全脱离课本都是不合适的。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本身就有相关法律的章节,其教学效果与学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培养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立足课本主题,帮助学生夯实关于法律的知识基础。

(一)结合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感知法律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倡导将现实生活与所教学的内容相结合,以生活中的问题与情况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法律,从而充分认识到法律指导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法律,为法治意识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展现有关生活的各种图片,如十字路口拥堵的交通、教室内认真上课的学生等。在充分展现相关的图片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在上述图片中,那些场景与法律相关呢?”在这一问题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意见。而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总结:“实际上,这些情境都与法律相关,法律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后,教师则可以展现上述情境与法律的具体联系,如十字路口拥堵的交通与道路交通法有关,教室内认真上课的学生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有关等。这样,通过生活素材,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律。

(二)结合未成年知识,渗透未成年保护法

实践是知识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如何提高所教学知识的实用性,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对小学生而言,充分了解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知识相当关键。部编版六年级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成长”本身就有着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这为教师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集中教学提供了平台,能让学生有效了解到专属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权利,这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均有着相当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合适的章节,积极渗透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教师要以渗透《未成年人保护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为重点。在“我们是未成年人”这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表格展现未成年人界定的各个节点。而在“专门法律来保护”一节,教师则可以展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法律条文。同时,教师可以构建有关“家务”“打工”等有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哪些行为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界定。而这样,结合部编版章节的主要内容,教师让学生充分认识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对于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环保内容,渗透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一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保护法也逐渐成为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也成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学生如今需要培养的重要品质,环境保护本身就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内容,这也为教师渗透环保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结合环保相关的章节,渗透环境保护法相关的内容。例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在新课导入之初,教师就可以引导:“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你们知道哪些污染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各种污染类别。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对代表性的污染展开探究,了解其原因、表现和解决方案。其中,在解决方案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现相关的法律。如在大气污染方面,教师可以展现“大气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重点内容;在水污染方面,教师则可以展现“水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重点内容。这样,结合环保的相关章节,教师有效渗透了环境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结合交通规则,渗透道路交通法

安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交通隐患是日常生活中影响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法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有利于教师有效开展安全教育,这对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整体的教学效果有着积极影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也有着以交通运输为主题的课程,这为教师渗透交通运输法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结合相关的课本内容渗透交通运输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需要掌握的基础法律知识。例如,在“安全记心上”这一课,针对“平安出行”这一节,教师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的内容。当然,出于学生安全的考虑,教师应主要让学生了解安全过马路需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公路交通的标识。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要向学生布置“道路标识”为主题的测试问卷。这样,结合课本上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有效渗透了道路交通法,帮助学生夯实了法律知识基础。

二、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创设情境、辅助教学的一种方法,其一方面有利于落实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积极影响。可以说,能否有效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率,影响着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结合实际案例,有效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结合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化情境

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充分了解法律,还需要学生将法律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能否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与法律知识联系起来,是影响案例教学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案例情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探究的效果。如果能在这一环节融入生活化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案例探究中,学生就能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对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案例教学充分结合,在课上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展开探究。例如,在“依法维权有途径”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创设生活中经常会见到的情境。如结合家庭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与家庭暴力相关的案例情境。情境中的父亲不仅不让孩子上学,还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在情境展现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做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然,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要介绍维权的具体途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居委会、妇联等。这样,通过生活化案例,教师有效地创建了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与生活充分联系了起来,提高了法律的效果。

(二)引入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一系列的教学理念都充分认可了学生兴趣的作用。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的课程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其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赋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在快速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将其与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师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案例的探究,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视频素材,创建形象的案例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针对“生活与法律”一节,教师就可以“蹭网到底违不违法?偷流量也算盗窃吗?”这一视频进行导入。这一视频一方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标题和内容都相当新颖,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视频播放一部分后,张三的案例被充分展现,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在学生探究后,教师则可以播放视频的下半部分进行解析。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能明显地发现学生更加积极。这样,通过视频素材,教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切实增进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三、开展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迁移应用

任何知识与能力都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法治意识的培养也是一样。而在过去,很多时候学生都只了解法律“是什么”,而没有充分了解该如何做。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如何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实践活动是小学相当重要的一项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将实践活动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融合起来。

(一)开展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律

要想将法律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学生就要对所学的法律、对其应用的具体情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增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一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模拟活动是小学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种,通过对法庭的模拟,教师能引导学生充分地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违法行为的界定,并在为其他人“维权”的过程中提高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开展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律。

例如,在“知法守法,依法维权”这一课,在基本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展“我是小法官”的模拟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多样案例,分别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被告、原告等,并进行辩论。当然,根据学生层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小组选择不同的案例。其中,针对学科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以书中“阅读角”“活动园”的素材为案例;而对知识水平较为扎实、学科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入近年来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如“苏州大妈闯红灯雷语不断”的案例。这样,通过对法庭的模拟,教师引导学生将法律应用到真实情境中,这对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普法实践,深化法律知识认知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本身也是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的方法之一。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向他人分享法律相关的知识本身,也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普法实践活动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活动,其不仅能让学生利用所学法律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还能让学生在向他人讲授的过程中增进自身对法律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地开展普法实践活动,有效深化学生对法律的认识。

例如,结合“环保”这一热点,教师可以构建“低碳生活,创建绿色家园”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形成低碳意识,从而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环境保护法”为主题的普法活动,让学生选择环保法其中的一个方面,开展相关的演讲活动。演讲活动的听众主要是学生。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开展亲子互动活动,以家长为听众。这样,通过普法实践活动,教师能有效辅助学生加深对环保法律的认识,这对学生真正地将环保法律迁移应用到生活中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越发重要,如何将法治意识的培养充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立足课本内容,结合相关法律的单元积极地渗透法律知识,也需要教师以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将法律与实际联系起来,更需要教师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只有充分地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法治意识的培养结合,教师才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满足如今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