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培育学生法治素养
—高中思政课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2-03-24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叶小兵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政治课法治素养

文/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叶小兵 谢 娟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要“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设定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成为“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为的是让学生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将来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事业奠定坚实法治基础。那么,如何能够培养高中生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呢?笔者认为,应该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引入“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是理论大课、实践大课、时代大课,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让高中生学习法治知识,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提升法治素养工作包括:增长学生的法治知识,增进其对法治的情感,提高其参与法治教育活动的热情。

一 参与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是增长法治知识的主要方式

具备法治知识是提高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现阶段,高中生获取法治知识的主渠道是上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也是开展高中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后,思想政治课充实了法治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思想政治课,高中生可以学习到法治知识,由此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1. 挖掘教材,梳理法治教育内容

教材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学校和教师要依据其开展法治教育。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的法治教育单元包括: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主要内容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中国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等;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主要内容为《民法典》中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家庭与婚姻、就业与创业、社会争议解决等;选修二《法官与律师》,主要内容为法官的职责、审判程序,律师的职责、辩护和代理,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职业的职责和使命等。

除上述内容,人教版《思想政治》教材中其他一些章节也有法治教育的内容,比如必修二《经济与社会》中提到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等;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提到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等。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在讲授经济、政治知识的同时,阐明其法理依据,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法治知识水平。

2. 组织教学,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增长法治知识、提升法治素养的关键环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开展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那么,该如何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呢?首先,教师应精选法治案例和素材,创设相应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在“法治政府”一课的教学中,利用“特斯拉刹车失灵维权风波一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事件现场”参与案件讨论,就其中蕴含的法治元素进行重点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热情。之后,巧设议题,引导学生从法治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以“如何管住失控的特斯拉”为题,讨论“如何看待消费者的行为”“评析政府部门介入处理的举措”等。最后,“向政府献良策,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增强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理解。

3. 利用时事评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治知识

课前时事评述,即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让学生用3—5分钟简述并评析一则时事新闻或事件,然后对学生的评述进行简短点评。这是不少思想政治课教师采用的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科和时政知识的教学方法,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使用这个方法时,教师通常会建议学生围绕某一主题—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环境保护、国际交往等,选取素材,然后阐述其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纠纷、家庭矛盾等都是学生用来进行时事评述的热门选题,他们在梳理案情、发表见解的过程中,会查阅不少与法治相关的资料、文献,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很多法治知识。

当然,法治主题评述的专业性要求高,案件的时效性强,因此学生在进行案件评述、发表见解时可能会出现观点片面、法律引用不当等问题,这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坚持平等、公正的法治原则,按照规范的程序,正确理解案例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内容。通过法治主题评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理解法治知识,并用这些知识解读社会问题、观察社会现象。

二 在校园开展法治教育,增进法治情感

法治情感体现着人们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崇敬与依赖。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校园内开展法治教育,有利于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法治情感。

1.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管理校园法治宣传橱窗,定期更新内容。比如,制作与《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关的宣传画报、小贴士、学习资料等,并在法治宣传橱窗中进行展示,拓展法治教育课堂的范围;组织学生围绕“青少年法治教育”等话题采访法治副校长,并将采访稿整理、排版好,在法治宣传橱窗中定期更新,将课堂中的学法氛围带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组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可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增进学生对法治的认同、信任和崇敬的情感。

2. 开展与法治相关的主题教育日活动

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开展法治主题教育日活动。比如,在每年的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组织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强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在每年的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引导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进对国家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每年的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这些主题教育日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元素,开展与其相关的教育活动可使学生得到法治的熏陶,增进对法治的认同和情感。

3. 组织学生参加与法治相关的竞赛活动

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各省区市举办的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中学生法治演讲比赛和青少年法治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法治知识,还能在竞赛、备赛中激发学法热情,增进对法治的情感。

三 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该开阔思维,积极创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法治学习的热情,使其在活动中学习法治知识,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观摩法院庭审

教师可联系所在区人民法院,组织学生每学期至少观摩一次庭审活动。身处庭审现场,学生将对我国法律、法律体系、人民法院等形成书本无法给予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参与庭审的主要角色及其职责的理解。

2. 开展模拟活动

课堂模拟活动,作为一种具备实践性质的教学手段,能将法治知识寓于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临场体验感,激发其学法热情。在参与模拟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对法治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也更容易。具体形式可以是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模拟人大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法治学习的热情,尤其是模拟法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分析案情、模拟庭审,通常会对审判、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活动让学生有了切身感受,积累了参与法律活动的经验,从而增强了自身的法治意识。

3. 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践行法治。笔者曾要求学生在国庆节期间对商品促销活动进行调查,同时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权利义务意识,具备了一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和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知识水平、参与法治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提升。

◆◆◆

综上,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引入“大思政课”这一教育理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让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增长学生法治知识的重要工具,让校园法治教育宣传活动成为涵养学生法治情感的重要载体,让学生法治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政治课法治素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如何上好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