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榜样教育赋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2-03-23梁艳华

关键词:榜样资助育人

梁艳华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当前,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步减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怎么做,怎么走,往哪个方向开展,又有了新一轮的思考。资助育人工作在资助“人”方面已然成为基础性工作,而“育”方面显然成为关键性问题。当前学术界对于资助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高校资助育人内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如何资助育人、如何构建资助育人的运行体系和机制模式、如何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的工作质量等问题,倾向于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边界方面。如唐志文认为,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明确从“打赢”向“打好”、从“单打一”向“组合拳”、从“传统”向“智慧”、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的新定位(1)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11期。;邝洪波、高国伟主要结合“精准”二字,探索精准资助和精准育人相结合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新模式(2)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2期。;马晓燕从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价值诉求、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本质定位、有效衔接底线保障与高线引领的实践进路三个维度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的科学内涵(3)马晓燕:《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年第36期。。但以上研究较少谈到高校资助育人与榜样教育的融合。二是在资助育人与外部元素的结合方面,主要偏向资助育人与其他育人工作的关系逻辑,如与“三全育人”视阈的结合、与企业捐助的融合、与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介入的关系。张远航、郭驰主要从高校资助育人的主体、内容、场域,与其所对应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分析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内容涉及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等(4)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7期。;张楠认为应以跟进式教育理念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5)张楠:《“跟进式教育”理念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人民论坛》2019年第33期。;邱亚洪注重感恩教育与高校资助育人的融合;(6)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3期。沈秋欢、胡友志也探索了资助育人与其他育人的关系。(7)沈秋欢、胡友志:《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分析与价值确证——基于教育制度伦理学视角》,《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第7期。但以上研究均未涉及高校资助育人与榜样教育相结合的相关内容。

可见,学术界还缺乏对高校资助育人“育”字方面的思考。“育”什么内容?如何让内容入脑入心?如何选取与高校人才培养相一致的、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相适应的内容?目前对榜样教育与资助育人的融合研究甚少,如两者如何融合、榜样教育如何赋能资助育人等。因此,本研究认为将榜样教育引入高校资助育人,是对高校资助育人中“育”人内容资源的补充与丰富,是对“育”人方法选取的把握和期待,更是对“育”人方向目标的坚持与把控。

一、挖掘内涵,丰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资源维度

(一)资助育人与榜样教育的内涵厘定

1.资助育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帮一扶暖人心。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它通过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建立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何为资助育人?从字面上来理解,“资助”是帮助,是赠与,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育人”是教育人、培育人,是一个过程一种效果,即通过帮助或者赠与的方法来教育人培育人。高校资助育人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方法和重要载体,应达到对学生物质上的雪中送炭、道德上的润物细无声、能力上的随风潜入夜的育人效果,而这与榜样教育让学生有样学样、良性模仿的初衷和弘扬正能量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

2.榜样教育。目前学术界对榜样教育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说法。《辞海》中对“榜样” 的解释是“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张耀灿等认为,榜样教育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1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6页。综合以上说法,榜样教育就是通过榜样来开展教育,通过榜样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质、优异的成绩表现、典型的行为示范等来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够从言行举止、知情意行上对标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甚至超越榜样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组成部分。为此,无论是身边的朋辈榜样,还是国家社会推崇的先进典型,均是榜样教育的内容对象,均可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工作运用。通过把榜样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将资助育人的“扶困”与“扶智”、榜样教育的“模仿”与“模范”结合起来,助推资助育人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体系,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个人全面成长发展、助力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全面摆脱贫困、推动国家社会全面实现共同富裕。

3.资助育人榜样教育。根据资助育人和榜样教育的内涵,资助育人榜样教育指的是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通过榜样对学生产生教育效果。具体而言,一是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有机融入榜样教育内容,发挥榜样教育的示范性、激励性、正向性等特点,用榜样中的人物和事迹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资助育人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二是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当中涌现出来的励志先锋、先进典型和榜样人物等群体,本身产生了榜样效应。由此,资助育人与榜样教育相互联动,其产生的双向效应即为资助育人榜样教育。

(二)资助育人与榜样教育的关系延伸

1.两者的内容具有共通性。榜样教育的内涵是资助育人的题中之义,两者之间是相通的。榜样教育所包含的理想信念、精神内涵、价值取向等内容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资源。高校资助育人资源的内容选取上,青年大学生需要寻找、选择与自身发展相符合、与自己思想相吻合的价值取向,从而对标榜样、学习榜样、成为榜样、甚至超越榜样。这使得我们在树立榜样人物时,不管是国家、社会所推崇的还是身边的朋辈榜样,均要选择与国家命运相关联、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社会繁荣能共通、与学生个体相吻合的人物。在2021年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党中央表彰了一大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这些先进代表在各行各业、各个系统中奋楫笃行、攻坚克难、率先垂范,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汗马功劳。这些榜样是资助育人的重要资源。榜样教育内涵中所体现的正能量、真善美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独特性,是榜样教育的内核因子和鲜明特质。为此,高校资助育人资源中关于榜样人物的传播,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易接受、能吸收的宣传方式,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在资助育人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榜样的力量和精神慢慢地滋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要发挥朋辈榜样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通过选取身边的大学生典型,用他们励志成才的故事和自强不息的品质激励一届又一届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帮助他们树信心、强优势、达目标。在一个相同的集体和环境中,大学生朋辈榜样教育更具针对性且成效更加显著。

2.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榜样教育的功能目标是资助育人的方向回归,两者同向而行。榜样教育和资助育人的初心使命和目标方向,都是以生为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榜样教育的人物是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共存,他们是可对标可学习可塑造甚至可超越的,这种功能性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寒冬中一缕阳光,在其心间播下希望。“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9页。“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他们的先进英雄事迹值得每位大学生学习追随。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品质、诚信契约的精神、感恩回馈的情怀、艰苦奋斗的韧劲源于身边事迹又融于日常生活。正是这种接地气、有亲近感且独具个人魅力的精神内涵,更易引起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认同、行为上的自觉、情感上的共鸣。高校要通过不断宣传,将榜样精神的力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全方位融入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榜样教育这种目标可实现、可追溯、可超越的特征,既给人希望和未来,又丰富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充实了资助育人的精神资源。

二、完善机制,拓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运行向度

构建物质上的雪中送炭、品德上的潜移默化、能力上的培强扶优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是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定位。透析当前高校资助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把榜样教育的作用机制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用榜样教育的功能理论指导分析问题,真正解决学生在生活上的困难、学习上的困惑、能力上的困扰,让学生提信心、长能力、增才干,使得资助育人工作的运行向度更明朗更开阔。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工作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13)《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7262.html,2021年9月16日。高校资助育人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灾害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受条件和环境的限制,还存在重物质帮扶轻精神解困、重外部“输血”轻内部“造血”、重现时效果轻长效育人等问题。

1.重物质帮扶,轻精神解困。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物质帮扶,以保证其在校的正常学习生活。他们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捐助,高校每年还有学费减免、返乡路费补贴、各类临时困补等。但是,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扶时,也有部分学生把补助视为理所应当。个别学生出现了“安贫乐道”“等”“靠”“要”的思想;出现部分学生每个月等国家助学金、每学期等临时困补的现象;出现个别学生出入昂贵消费场所、使用奢侈生活物品等情况。在精神解困上,特别是情感心理建设、意志品质塑造、感恩社会教育等方面,高校尚缺乏对学生建立一生一档的台账与一对一的纾解机制,缺乏对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知、情、行、意的解困与引导。

在已经明确鸡死亡原因后,为避免引发更大的损失,结合兽医的指导,养殖户首先对病鸡进行隔离,并且按照规范对病死鸡尸体以及病鸡的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为防止出现疾病扩散的情况,在整个鸡养殖圈舍内加强消毒,每天进行2次消毒,并且交叉使用不同的常规消毒剂[2]。养殖户还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对养殖环境的卫生条件进行改善,避免养殖区域内出现湿度过大的情况。同时,积极开展通风换气活动,为提高鸡的免疫力,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在此基础上,对不必要的应激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合理对饲料进行贮存,避免出现饲料被污染的情况。在加强预防的情况下,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重外部“输血”,轻内部“造血”。资助育人“输血”重要,“造血”更关键。目前,高校资助工作重在“输血”方面,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经济能力,高校要尽量地“输”和“助”,要多给予、多帮扶,要让学生学习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身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个人情况等因素,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限、眼界格局受限的情况,要比其他同学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学生内部“造血”面临困难,也就是学生内部自身的经济自助、智力提升、素养提高等方面难以达成预期目标,甚至出现倒退情况。而学生内部“造血”功能的缺失、个体本领的弱化、社会竞争力的缺乏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发展,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为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如何在加强内部“造血”、加强“育人”上下功夫,是我们亟须思考的内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重现时效果,轻长效育人。现时效果指的是当时当地当期获得的成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到的资助与帮扶是阶段性的,这个时期学生所获的资助成效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脱贫、扶志是否显效可以明显地进行判定。同时,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整体发展规划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就业导向等情况,需要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引与指导。但当前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生涯规划师和职业指导师,也缺乏在校期间长效的育人规划师。高校还未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的成长发展反馈台账和调查机制。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情况、人格品质、理想信念等,高校缺乏一个全面的跟踪体系。

(二)榜样教育机制助推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

面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我们需要融入榜样教育的理论知识,用榜样教育的精神内涵和力量完善资助育人的机制体制,拓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运行向度。

1.坚持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资助育人要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14)《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shows/70/7262.html,2021年9月16日。高校资助育人除了在经济上进行帮扶,还要精神上的鼓励和增智。通过保障学生的基本物质生活,让其安心学习,无后顾之忧,进而培强扶优,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能力、自强不息精神。在进行有偿资助过程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感受其心理上的变化和情感上的接受情况,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激励他们从“受助者”转换为“助人者”,不要使受助者产生受助是“理所当然”及“等”“靠”“要”的思想。资助育人中的无偿资助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扶志”和“扶智”,是有偿资助的延伸与补充,是资助育人的提升。来自偏远地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心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学习方面基础知识也较为薄弱,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知恩感恩等精神方面的品质是无偿资助需要拓展和考虑的,是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的关键。通过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相结合,让受助者从价值取向、价值创造等方面自觉汲取榜样的力量,争做时代的引领者。

2.坚持疏导式和启发性相结合。高校资助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疏导式和启发性的教育方式相结合是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高校在落实资助育人工作中,除了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的“资助”,运用疏导式和启发式方法“育人”才是根本,即“疏”“启”是手段和方法,最终要落实到“育”上,疏通、启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脉络”和思想“脉络”;“导”“发”是目标和方向,是关键点,是落实“人”字,对“人”的“育”要有导向性、发展性,不能单纯地“资助”、单项地“灌输”,要疏导、启发他们思想、智慧,产生互相促进、“双向奔赴”的作用,成效才更佳。因此,面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时,高校资助育人需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前规划、科学引导,将榜样教育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感恩反哺的精神品质融入教育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3.坚持阶段性和发展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才能达到良性循环发展的最佳状态。(1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151页。同样,资助育人工作也要坚持阶段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在物质帮扶方面,要坚持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建立学生在学期间的帮扶库,优化资助流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物质帮扶进行可多可少、可降可提的动态调节,这也是物质帮扶坚持发展性、遵循阶段性的原则体现。在精神帮扶方面,发展性和阶段性需结合得更细致、更精准。每个学习阶段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需要评估、反馈,阶段性并不代表结束,而是新的起点,代表下一阶段的思想提升和理想信念教育不间断、不断层、不放松。通过持续跟进、有效跟踪,把“扶困”与“扶志”“扶智”有效结合,使受助学生得到发展性的资助和连续性的帮扶。同时,高校需要建立一批发展性和阶段性资助育人的典型项目,借用榜样教育的功能,推动、选拔、宣传一批受助者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培强扶优,让资助育人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内外联动,衍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行动落实

资助育人,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是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6)肖慧:《基于协同思维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年第18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者将榜样中人和物的精神内涵、精神品质和精神力量内化于心,成为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外化于行,其言行举止、行为准则继续发扬榜样的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从他助到助人的良性循环资助体系。两者有效融合,这就是倡导在资助育人中融入榜样教育的初心和意义所在。

(一)逻辑延展:将榜样的资助育人作用内化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因此,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有效促进学生对榜样教育精神价值的认知、认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谋求结合点,落细。榜样教育与学生资助工作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谋求这一结合点,把学懂弄通榜样教育的精神内涵落到细处。从榜样的精神内涵方面,加强理论学习的力度,加大理论指导的深度,着力在细微处下功夫,着力在榜样的先进性上下功夫,让资助育人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如高校在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申请工作时,可以有针对性地用榜样教育中“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先进事迹来举例,无形中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品质。同时,合理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注重榜样典型的宣传效果、示范功能和激励机制,把榜样精神内涵变为资助育人工作系统的、理性的、可运用的先进思想。

2.突出矛盾点,落小。如果榜样精神内涵的学习、宣传、运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那么这个理论怎么用到资助工作上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落小,就是要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在榜样教育的融入方式上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榜样教育的内容选取上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榜样的价值选择和精神力量,启迪他们的智慧,从思想上慢慢引导、于细小处见成长。高校每年都有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工作,可以从这些获国家级奖项的同学中找出典型,树立朋辈榜样,让学生找到身边的榜样、学习身边的榜样。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18)陈宝生:《学生资助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19年3月1日,第13版。

3.寻求突破点,落实。通过寻求突破,提升工作创新能力。要把教育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在于教育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在于教育客体——学生本人的领悟和行动、实践和落实,也在于教育环体——校园软硬件环境氛围的渲染和营造。高校可以做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榜样墙”,每年选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最优秀的同学“上墙”,可以分为“学习达人”“科研达人”“文艺达人”“志愿服务达人”等,营造榜样达人的氛围与可视感,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身边的朋辈中找榜样,找奋斗目标、找前进的影子,让勤奋学习看得见、让刻苦钻研看得见、让努力付出看得见。高校在榜样教育的选材方面、榜样素材的选取方面,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有现实可追性和理想可达性,将榜样所体现的理想信念、精神内涵、价值取向,与资助育人中构建的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进行有效融合,建立长效互通、网格化跟踪机制,助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现实回应:将榜样的资助育人作用外化于行

榜样教育融合到高校资助育人中,要从两者的共同点、切入点和融合点出发,才能共通共进共融。

1.找出共同点,共通。榜样教育中的人物所代表的是时代发展所向,弘扬的是社会价值所望。其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以及所体现的社会正能量,如向上向真、向善向美这些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典型品质,是高校资助育人中“育”的内容、方向、核心,正是资助育人工作正在建立的“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体系所需。为此,高校从事资助育人时,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相关资助育人活动并将榜样教育融入其中,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注意榜样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选取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榜样人物,开展如“学习身边人”活动、“榜样你我他”讲座、“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止于至善”的主题讨论会等。

2.找准切入点,共进。切入点指的是榜样教育与资助育人两者融合,需要先着手解决的问题。榜样中的人物,有从受助者转变助人者的典型、有“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代表、有奉献基层一线、艰苦创业的先进……这些榜样身上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示范性的功能。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找准切入点,选取在社会实践中存在于身边的榜样,清晰可见榜样活灵活现的品质精神。受助者从中找寻同样的家庭环境、同样的教育条件、同样的成长空间,更能感受与榜样同频共振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从而实现共鸣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3.贯通融合点,共融。榜样教育的精神内涵与资助育人活动融合,实际上是以榜样的理论品质指导资助育人实践活动、解决实际困难,这就需要建立榜样教育的效果评价体系。从横向空间上,根据榜样教育与资助育人的目标方向,在每一阶段选定目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阶段性目标进行评价、评判,根据目标达成与否来评价榜样教育的效果;从两者内容的共通性、目标的一致性出发,建立一个可以追溯、可以评价效果的机制。从纵向时间上,根据榜样教育内容的融入,追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学期间的发展、变化、成长、成才情况,进行建档跟踪。榜样所体现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现实素材可以贯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始终,通过把握时机,融会贯通,将理想信念、自强不息、先进典型的情怀融入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国家助学金的评审发放、学生学费的代偿贷款等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在国家资助、社会捐助、学校奖助、个人自助中感受国家自信、民族自信、社会自信,不断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为此,以榜样的精神内涵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为实现一个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综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榜样教育的有机融入会产生强大的正向效应,榜样能够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和引导者。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发挥榜样教育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实效性,需要给青年大学生树榜样、立典型、选先进,需要通过挖掘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发挥榜样教育的时代功能,将榜样教育的精神内涵与资助育人中“人”的行动融会贯通,激发学生思想的内驱力、行为的外动力,从而让学生崇尚榜样、争当榜样、超越榜样。

猜你喜欢

榜样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他们用“五招”育人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