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分析

2022-03-23武娟娟

雨露风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文学形象

武娟娟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而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多余人”文学形象。文中,结合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对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文学;“多余人”形象;孤独者;魏连殳

一、“多余人”简介

(一)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

“多余人”最早是出现在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中。[1]到后来,该称谓被俄罗斯文学界及批评界用来称呼与奥涅金的性格气质,及历史命运相类似的那部分贵族知识分子。这类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象,特点在于都是出身于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同时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且这一类知识分子虽然有着高尚的理想,但是他们却远离人民群众;虽然对现实感到不满,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够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奥涅金”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这之后又出现了赫尔岑《谁之罪》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奥勃洛摩夫”等。

(二)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多余人”并不是文学世界里独创的人物形象,它的出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中国文学中“多余人”诞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俄国文学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环境,是与俄国相同的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首先,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拥有与十九世纪的俄国十分相似的社会背景: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民族逐渐衰败,人们普遍渴望通过变革来打破这种悲哀的现状;其次,中国的“多余人”也大多属于中上层知识分子,他们有才识、有个性,虽然对现状不满,欲图振兴却又看不到出路,因而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再者,一些作品中的“多余人”角色本质上是作家对自己的展现,在这一点上与俄国文坛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不少的作家称,他们的小说就如同是他们自己的自传。作家本人与角色都属于贵族知识分子,既有自己在才学、人品方面的诸多优点,同时又难免有思想上、阶级上、时代上的局限与不足。尽管作家在认识上要高于角色,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他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渗透着自己对未来的追求、愿望。

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几个主要“多余人”形象是:鲁迅《伤逝》中的涓生、巴金《家》中的觉新、柔石《二月》中的肖涧秋、叶圣陶《倪焕之》中的主人公倪焕之、曹禺话剧作品《雷雨》中的周萍等等。此外魏连殳、吕纬甫、朱胜也是相当重要的“多余人” 形象。本文主要以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为例来分析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二、“异类”魏连殳

魏连殳生活在辛亥革命失败、“五四”落潮的黑暗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无法给他这个在新思潮呼唤下觉醒的知识分子提供用武之地。他原本是旧传统和旧势力的激烈反对者,但是社会却把这个正直善良且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逼上了絕境。[2]

(一)魏连殳“异类”形象的展现

小说开篇,主人公申飞便开始回想:在S城时常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要到中学堂做历史教员、对人爱答不理却时常管闲事、在小山村中只有魏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等,借大家之口展现出魏连殳的“异类”。正是这些“异类”行为,使得连殳并不反驳全部照旧的丧葬仪式时,族人反而却“很出乎意料”,并且让喜欢打听新闻的村民们也很失望。这些侧面描写借大家的行为和言论,展现出了魏连殳的“异类”形象。[3]

之后便是祖母入殓之时:当大家都在拜和哭时,“连殳始终没有落过一滴泪,只坐在草芥上,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但当大家想走时,“却发生了老例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无论是之前的不哭还是后来的哭,他的行为总显得与大环境格格不入,让大家手足无措。除此之外,祖母死后,他把器具大半烧给祖母,余下的便赠给女工,甚至把房屋无限期借给女工住,这些行为在亲戚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却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住。这些都正面描写魏连殳的行为,直接展现出了他的“异类”,与人们的普遍行为大相径庭。

再者,文中多次提到魏连殳“没有家小”,第一次是开篇时作者的直接描写;第二次是主人公申飞好奇地询问魏连殳“为什么老不结婚”,却没有得到回答;第三次是在连殳去世后、大良的祖母感叹“他就是胡闹,不想办一点正经事。我是想到过的,也劝过他。这么大年纪了,应该成家……”但是连殳却“不把人的好话当好话听”。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管是魏连殳的年纪,还是后来交运之后的物质条件,在大家看来都到了要成家且适合成家的时候,但是连殳却仿佛不在乎,并且直到最后去世也没有成家。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难想象的事,进而烘托出魏连殳的“异类”:他的思想与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思想也存在很大差异。

另外,还有在魏连殳去世后大良祖母对他的描述:“可是魏大人的脾气也太古怪,他就不肯积蓄一点,水似的花钱”、让孩子们学狗叫等,可见魏连殳为了继续活下去,选择为杜师长当顾问,不得不去做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但魏连殳依旧和多数人的选择不同,他依然在做一些大家虽然表面上虚伪应和,但实际上内心并不认同的事情,他有自己的坚持。这一时期魏连殳的言行,在房东太太、大良、二良、新的宾客等那里,依然是一个“异类”。

(二)“多余人”魏连殳

文章一开始祖母入殓、族人准备与魏连殳“做一回极严厉的谈判”,而魏连殳轻易同意之后“出乎他们的意外”,不难想象连殳此前有过与族人极力争辩且与族人思想大相径庭的举动。魏连殳是一个“学新学,走异路”的新潮知识分子。即使黑暗的社会背景使得他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他却对生活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知。虽身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环境,但是刚开始的他并没有因为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失去生存的希望,他还在积极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心中还有要为了自己、为了朋友顽强活下去的信念,并且也发自内心地喜欢房东的孩子。虽然他对社会充满悲观、失望和怀疑,却还在心存希望地苦苦寻找出路。

但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却彻底粉碎了他仅存的希望。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像他这样清高而傲慢的人,终于为社会所不容,在流言蜚语中,他最终丢了饭碗。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开始还吞吞吐吐”,但是“最后简直就是乞求式地”。残酷的社会残忍地、一点一点地剥夺了他所有的希望,把他推向了绝望的深渊。而承载着他的希望的孩子们也不值得信任,在他落魄后便势利地离他而去。各种事情组合在一起便抹杀了魏连殳的生存之路。他成了一个绝望的孤独者。

最后,在庞大的旧势力的压迫下,魏连殳不得不为了生存下去而去当封建军阀杜师长的顾问,奉承应和他先前憎恶的一切,并且开始了他表面的荣华富贵。在他有了物质条件以后,原先离他而去的孩子们、亲戚们和房东等人又立马上门送上了谄媚的笑脸。但是他却采用了极端的方式以牙还牙——对压迫者进行压迫,对侮辱者进行侮辱。最终,他“胜利”了,他践踏了所有的“敌人”。然而,这才是他真正的失败。因为他的复仇是以自己精神的扭曲、人格尊严的丧失和人生信仰的沦陷为代价的。他在这种绝望的反抗中不断麻醉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灵魂的死亡和生命的终结。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他承担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他曾经试图用他觉醒的灵魂和新潮的思想,向中国落后的传统文化和黑暗的政治势力进行反抗,也曾试图启蒙麻木的中国人的思想,但最终他还是败给了残酷的社会现实,被迫屈服于时代,成了时代的落伍者。虽然他有新潮的思想,但是他却没有强大的精神意志,在强大的黑暗势力面前,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只能采取消极顺应的形式来调整、缓和与旧势力的矛盾。这时他难免成为一个失败者,只能苟且生存,最终成为了“多余之人”。

三、结語

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演变时期,是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混乱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种各样的人登上社会的舞台,鲜明地展现出自己的特色。中国文学中“多余人”知识分子谱系,产生于中国社会的变革时期。五四运动传播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念使得一批青年人觉醒,他们为时代、为人民、为国家发出了掷地有声的呐喊。他们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激发了大众的革命热情, 中国的“多余人”也就应运而生。他们都有力图改变的心,但是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忧郁,也使我们对整个社会和人的命运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巧珍.中俄文学中的多余人——别里托夫与方鸿渐的形象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5):27-28.

〔2〕陆超群.孤独者的意义——解读鲁迅《孤独者》的人物形象[J].读写月报,2019(25):42-43.

〔3〕程振红.作为“失败者”的知识分子——以魏连殳和倪吾诚为例[J].创作评谭,2019(05):30-32.

〔4〕李幸雪.“新生代”小说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多余人”[J].长城,2019(06):157-160.

〔5〕杨俊华.独头茧·受伤的狼·孤独者——重读鲁迅《孤独者》[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00-102.

〔6〕朱芷鹤.鲁迅《孤独者》形象与文学思潮[J].山海经,2019(05):15.

〔7〕蒋智娟.鲁迅《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09):34-35.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形象
中国文学“走出去”与西方读者“走进来”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