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2022-03-22

文化与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江姐会话意图

叶 慧

虚假言语行为是指违反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的言语行为,此类言语行为同现实没有真实的对应关系,并且是说话人有意识有目的实施的[1]。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其中的质量准则指的是说话人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2]154。虚假言语行为说话人明确违背了此项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欺骗意图,对他人的利益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

在虚假言语行为的阐述类、表达类、承诺类、指令类、宣告类等各大类型中,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是较为特殊的一类。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旨在改变他人行为或态度,其言语意图是促使某人按照说话人的意愿做或不做某事,行为执行者一般为听话人或包括不在场的第三方。其适从向是客观现实适从话语[2]105,即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按照他的指令做事,说话人所发出的指令中,话语信息内容可能为假,但所发出的指令信息为真。例如:

(1)父亲给王兵斟酒。这可吓坏了这个经常酗酒的青年工人。

“不不,我不会喝!”

“得了吧,装什么老实人呀!”父亲的话把大家逗乐了。

(李功达《蓝围巾》)

例(1)中的虚假言语行为说话人王兵所发出的指令为拒绝言语行为,他确实想要拒绝别人为他斟酒,这是他明确向听话人传达的言语意图信息,此信息并非虚假。而虚假信息存在于发出指令的意图说明部分,即话语信息中传递的拒绝的理由并非他不会喝酒。

为有效实现言语意图,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说话人需采用一些策略获取他人信任并使他人按照指令行事,使得此类言语行为在话轮结构、话题特征以及伴随的言语策略等方面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话轮结构

指令类的虚假言语行为主要有请求、邀请、劝阻和拒绝等。这些言语功能直接体现了发话者真实的言外行为,在指令发出的言外行为信息方面,发话者未必提供假信息。但由于说话人需要使所发出指令合理化,让听话人能够接受并按照其意愿做事,说话人需要隐瞒真实言语意图,编造理由。例如:

(2)电话通了。

章:“我找龙小文。”

“我就是,你是谁?”

“请问龙一文是您的父亲吗?”

“是呀。有什么事?你是谁?”

“我是《青年报》的记者,我想采访一下您。”

“得了吧,是想采访我父亲吧?今儿都第四拨了。你还是找他去吧!”

“您真聪明,请一定帮帮忙。”

(魏人《私人侦探》)

例(2)中的说话人依次采用了请求、询问、陈述、请求等多个言语行为,其中“找龙小文”“我是《青年报》的记者,我想采访一下您”为虚假信息。说话人想找的人是听话人的父亲龙一文。说话人传递出的请求采访的言语行为为真,但采访对象即言语意图包含虚假信息。

由此可见,指令类的虚假言语行为有可能不能通过单一话轮或实施单一言语行为来实现其言语意图,而往往要采用复杂的多话轮结构,由多个相邻对组成,或实施多个言语行为,采用其他类型的言语行为作为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辅助手段。

(一)会话的整体结构

何兆熊先生认为任何一次完整的会话都由开端、本体和结尾三个部分构成[2]324。在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的会话结构中,会话的开端和本体更能显示出此类言语行为的会话特征。

1.会话的开端

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的说话人在发出正式指令之前,会采用阐述、表达、承诺等多个言语行为作为辅助,以求制造其指令合理性的假象。以下面的会话为例:

(3)甫志高:“江姐,我找了你好久。”甫志高已跑到江姐跟前,“我有事情找你。”

江姐犹豫了一下,已感到有点意外了。

甫志高:“农委派我送一批家伙给你,马上派人去下货,最好你去检查一下。”

他讲话的神色很不自然。

江姐沉默地听着,看着甫志高,没有答话。

甫志高被江姐望着,怕被识破,态度更紧张了,结巴地:“走吧,江姐。”

江姐:“在哪里?”

甫志高:“就在,就在前面不远。”

(夏衍《烈火中永生》)

在例(3)这一组对话中,甫志高是虚假指令言语行为的发出者,他的指令十分明确,要求江姐跟随他到指定的地点,这一言外行为是显性的,也是他的真实意图。但是要江姐前往“检查武器”的理由为虚假信息。为保证此虚假指令言语行为得以顺利实施,甫志高先后实施了表达、阐述等言语行为,意图拉近与江姐的心理距离,获得江姐的信任,为后面的发出指令做准备。并且在实施要求言语行为前,他还阐述了一个虚假理由,试图以此令其要求合理化,促使言语意图的实现。

2.会话的本体

会话本体即说话人实施的主要言语行为,也即直接表达其言语意图的言语行为。上述例(3)甫志高的“你最好去检查一下”这一要求,即为整个会话的主要言语行为,是会话的本体,但主要言语行为并非只能出现一次。说话人可根据听话人的反馈,重复发出指令,以达到强化指令的作用。如上例中甫志高在江姐沉默、没有按照他的要求立刻随他前往指定地点的情况下,再次发出指令,催促江姐前往。在江姐故意找借口拖延时,甫志高再次实施要求言语行为进行催促,例如:

(4)江姐:“你吃饭了吗?”

“不,工作要紧。”甫志高急切地提出要求。

“好。”江姐应声道:“不过这里没有人手,你在这儿等着,我去找个人来。”

甫志高看见江姐要从后门走,十分狼狈:“江姐……”声音很大,要去拦她。

(夏衍《烈火中永生》)

甫志高的话语“工作要紧”,与上述“你最好去检查一下”一样,隐含着甫志高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可视为这段会话的本体。而江姐“你吃饭了吗?”这一话语表面是客气,本意在于拖延,并不能反映出江姐的真实意图,因此不能视作会话的本体。

(二)说话人对话轮的控制

大部分的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说话人在整个言语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必然对说话轮次有意识地进行掌控。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对下一个说话轮次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控制[2]309:第一,一个正在说话的人可以通过提名来选定下一个说话人。第二,说话人可以限制下面一位说话人将要说的话的类型,但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第三,说话人既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也不指定下一步的会话活动,而是完全由参加会话的其他人自选。

说话人要实施的是言语意图极为明确的虚假言语行为,因此,说话人往往会采取第一种方式,根据言语意图来有目的地选择言语对象,即选定下一轮次的说话人。例如:

(5)老罗:“这些日子二位没看见八路吧?”

伪军:“嗨,八路算完啦,连影儿都没啦!”

老罗对小嘎子做眼色:“你去外边买包叶子来。”

“嗳。”小嘎子会意,钻出屋去。

小嘎子一出风门子,擦一擦头上的汗。

(徐光耀《小兵张嘎》)

例(5)中老罗向伪军传递出的虚假信息是要求小嘎子去买包叶子,但实际上该指令并非说话人老罗的真实言语意图。老罗在整个会话中处于主导地位。他在第一轮次首先选择了伪军作为下一轮次的说话人,以作试探。在明确伪军不知他为八路的情况下,老罗在后续的轮次中选择了小嘎子作为对话人,发出指令,实现言语意图。

(三)相邻对的特征

相邻对指的是两个谈话者各说一次话所构成的对子。根据谢格洛夫和萨克斯的观点,相邻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相邻;第二,分别由不同的人说出;第三,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顺序排列;第四,分门别类,不同的一部分需要不同的第二部分。[3]

在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说话人多处在主导地位,相邻对的第一部分往往由虚假言语行为说话人来完成,听话人是被动应对的。说话人会试图尽量避免“不期待的第二部分”[2]314的出现,他有可能在听话人完成相邻对的第二部分之前持续输出言语信息,即在他的第一部分中实施多个言语行为,使得相邻对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呈现出明显的信息量不对等的情况。例如:

(6)安妮没想到脱口而出:“你能看出来我以前很胖吗?”

方太疑惑地看着她说:“你?胖?不会吧?”

安妮道:“一点儿也不比你差,也是来试皮革,系不上扣,后来去纯尚减肥美容中心减肥,”她一口气儿说下去,根本不让方太插嘴,生怕自己中途断气,谎再也撒不圆,“……这是日本最新科研项目,在我市由纯尚独家代理,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真的是有效,你看我,现在简直要去增肥。”

(张欣《伴你到黎明》)

例(6)中说话人安妮在整个会话中处于主导地位,话题由她选定。第一个相邻对属于常规结构,即双方按次序进行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会话,两部分的言语行为类型是匹配的,即提问对应应答。但进入第二个相邻对后,为避免方太对她提出质疑,出现不期待的第二部分,安妮选择了违反对话的次序,打破相邻对常规结构,强行剥夺了方太作为第二部分发话人的说话机会,持续输出虚假信息。这是虚假言语行为中较容易出现的情况,说话人出于心理原因,急于实施欺骗行为,持续输出虚假信息,以求尽快结束会话,所以导致此类虚假言语行为有可能出现类似的相邻对特征。

二、话题类型特征

在话题的选择方面,说话人主要考虑听话人对话题信息的关注点。把握住这个关注点,就有可能吸引听话人并促使他听从说话人的指令做或不做某事。然而对于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不同交际对象而言,关注点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说话人在选择关注点时会综合考虑交际对象的心理特征,或考虑社会大众常见的心理特征。常见的心理特征有对至亲的情感羁绊,对事件紧迫性、严重性的畏惧,对权威的信赖等。因此,此类虚假言语行为的话题会呈现出以下类型及特征:

(一)涉及挚爱亲友

所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社群中不同年龄、性别、阶层的交际者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较高的关注度,以至于人们在实施劝慰、劝阻、要求等改变他人意愿、态度的言语行为时,会将话题引向听话人关注的对象。如果话题信息涉及至亲,那么听话人对话题信息的关注度会更高,情绪、态度也更容易受到影响。例如:

(7)段莉娜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你的女儿长大了,身体发育很快,学习任务很重,她非常需要增加营养,这是一。其二,她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已经懂得爱美。她在他们班级属于穿得最差最落后的女生,这不免有伤她的自尊心。……现在服装和鞋子比较像样的都很贵。”

康伟业明白了。段莉娜积蓄了精力,就再次出击了。

(池莉《来来往往》)

例(7)中的说话人段莉娜正是利用了听话人康伟业对于女儿的关爱,以女儿为借口向康伟业索要金钱方面的支持,其所有的虚假信息均围绕女儿展开,只字未提自己对金钱财物的需求。事实上,根据语境,女儿是一个朴素的女孩子,与段莉娜的描述不符。但听话人很可能因为受到骨肉至亲情感方面的影响而未能及时理性地判断出说话人话题信息中的虚假成分,从而较为轻易地受到说话人的影响,听从她的言语指令。

(二)涉及严重、紧迫的事件

人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重大事件或突发的紧急状况会产生畏惧心理,因为这样的事件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一旦说话人故意把话题引向此类事件,并有意突出强调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时,较为容易引发听话人的畏惧感,从而促使听话人接受说话人的指令,并按照其意愿实施行为。王德春、孙汝建、姚远所著的《社会心理语言学》中就指出,人的畏惧程度越高,改变态度的可能性越大[4]92。可见,畏惧心理对言语交际的影响较大。例如:

(8)小苗说:“明天是中秋节,今晚局里开联欢会。”

纪刚刚松一口气,“我才不去呢,南北公司的案子越闹越大……我没空。”

“别假公济私了,你那点花花肠子我还不知道?”

纪刚刚软了,赔笑着说“我就去见一面,绝对不会影响工作。”

(张欣《永远的徘徊》)

例(8)中说话人纪刚刚即利用这种心理特征,故意将话题引向工作中的重要案子,并特意强调“案子越闹越大”,试图引起听话人的畏惧心理,从而接受他拒绝参加联欢会的虚假理由。

(三)涉及权威人士

权威人士是在其自身领域中有较高成就的人,在民众眼里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的人,人们对于权威人士往往具有崇拜心理,容易对权威产生信赖感,这就是权威效应[4]89。例如:

(9)他(吴干事)说,他是受X老所托,希望我能担当这个文化中心的理事、监事,或是董事之类的职务。

“什么?”我一下子没能明白。

“X老要牵头成立一个文化中心。”

……

“你怎么不乘此机会募捐啊?”我们问X老。

他(X老)木木然地反问我们:“募啥子捐?”

“你的文化中心呀!”

“我的?”他更糊涂了。“怎么成了我的文化中心?不是你们大家成立起来以后,让吴干事来说服我,勉为其难地挂一个名嘛!”

(李国文《美妙的声音》)

例(9)中虚假指令言语行为的发出者吴干事就是利用了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信赖心理,编造了“X老要牵头成立一个文化中心”这样的虚假信息,从而邀请到了听话人来担任文化中心相应的职务。

除了以上三点,听话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智力水平、交际时的心境等也会影响说话人对于话题的选择,例如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对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等,这些都是说话人会利用的个人特征。很多虚假言语行为的说话人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理特征,选择了相应的话题或信息,作为发出指令的理由,促使听话人接受指令并付诸行动。因此,发话人需要冷静对待说话人言语行为中传递出的类似信息,无需急于反馈,必要时应进行相应的求证。

三、伴随的言语策略

(一)辅助法

辅助法指的是说话人为了有效实施某个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并能如愿取得理想的言语效果,有意在会话中实施多个言语行为,组成虚假言语行为组合,构筑言语圈套。其中,指令言语行为如要求、邀请、拒绝等言语功能是说话人真实言语意图的体现,是主要言语行为或核心言语行为,其余先后出现的言语行为如阐述、表达、承诺等为次要言语行为,均为主体指令言语行为服务。主要言语行为与次要言语行为出现的先后顺序较为灵活,可前偏后正,即先铺垫,后发出指令,也可前正后偏,即先发出指令,再促成指令的实现。如上文例(3)中甫志高在与江姐的对话中即采用了前偏后正的辅助策略,即先铺垫,后发出指令,先让江姐对其产生信任,然后让江姐跟随他到指定地点。

(二)激将法

“激将”即用刺激性的话或反面的话鼓动他人去做(原来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5]。这是一种隐藏式、欲迎还拒的策略。说话人一般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选择采用激将法:一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地位平等且处于非亲近关系;二是所要促使对方所做之事有一定难度,不易完成;三是对听话人的一些性格及心理特征有所了解,例如争强好胜、性格易冲动等。基于以上的情况,说话人在直接提出请求可能得不到应允的情况之下会选择激将法这样的间接言语行为。如例(1)中“父亲”给王兵斟酒,王兵答:“不不,我不会喝!”“父亲”则说:“得了吧,装什么老实人呀!”显然,这一话语既是幽默地揭穿王兵的客套,也带有嘲讽、揶揄的意味,其中也有一定“激将法”的运用。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话轮结构、话题特征以及伴随的言语策略等方面对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探讨了该类虚假言语行为在会话结构、说话人对话轮的控制、相邻对特征方面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大众心理因素分析了话题类型特征,从言语策略方面指出常用的言语手段。

指令类虚假言语行为是较为复杂的言语行为活动,这是一种旨在改变他人行为或态度的言语行为。如果信息接收者(包括听话人或交际中的第三方)并非违法犯罪或违反公序良俗之人,那么该类虚假言语行为的实施很可能对普通的信息接收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必要的利益损害。因此,我们仍需对此类虚假言语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的小类、言语特征、言语策略、非言语策略等各项语用特征进行探讨,并在言语道德方面对其作出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猜你喜欢

江姐会话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