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03-22陆世斌

大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太极拳大学生

[摘 要]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是中华传统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而研究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关联和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大学生;哲学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2-0133-03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著名的拳种,提起太极拳,老少妇孺皆不陌生。从早到晚,从山区到城市,太极拳练习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哪怕是在大洋彼岸的陆地上,都不乏太极拳爱好者。悠久的太极历史,孕育了博大的太极文化和深邃的太极哲理。迄今为止,很难再找出哪一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像太极拳这样拥有如此博大的内涵去浸润生活、影响世界。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哲学思想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汉字“哲”,即是折法,表示尺度,不同的折法有不同的度量,这是聪明、智力的根本,也是指向智慧的路径。另外,“哲”,古通“喆”,意谓“旗鼓相当、实力相衡”的意思;“学”,意谓前人对规律的总结与沉淀,施与后人修习、磋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爱因斯坦将哲学定义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作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综上所述,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门理论。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哲学的价值,在于它对问题的不确定性的追求。哲学能拓展人类的思想境界,让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在任何事物面前永远保持着高度的敏锐性,从而进一步扩充我们对一切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内心的想象力,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哲学思想往往蕴含着未来一个群体发展的指导方向,哲学的作用在于拓宽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为“求变”提供灵感。

二、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内涵

(一)太极拳概述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各地已深入人心。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历来众说纷纭,不同观念、不同学派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不一。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有几种:一是张三丰创拳说。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中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道家武术的祖庭武当山更是提出了“天下太极出武当”的口号。二是王宗岳创拳说。王宗岳运用易学的概念,写成《太极拳论》,使太极拳的名称得以确立。三是陈家沟起源说。据《陈氏家谱记》记载,陈王廷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经后人的传承发展,形成了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等。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在杨式太极拳套路的基础上,创编了简化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由原来的三十四个不同姿势、八十一个动作简化为二十个姿势、二十四个动作,删除了繁难的动作,由繁入简,使学习者容易学,记得牢。简化后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很快就风靡全球。

(二)太极文化

太极拳与太极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太极拳是一种拳术,拳术是它的武术本质属性。而太极文化则是太极拳的文化属性。要了解太极文化,首先要了解武术文化。郭志禹教授认为:对于武术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代军事技击术”的解释上,应该具有发展的眼光。对当代武术概念的界定,要从“武术是技击术;武术是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1]等三个层次来判断。因而对太极文化,我们就要用当今传播最广、最具权威的文化“三层次学说”来简明阐述其本质属性和内涵价值。第一层次:物器技术层,包含武术技术、练功器械、器物、习武场馆、练功服饰等。第二层次:制度习俗层,包含武德内容、礼仪规范、组织形式、传授方式、比赛方式。第三层次:心理价值层,主要是指武术文化形态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观等。太极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让不同肤色、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练习者从中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并渐渐领悟到一些哲理。

(三)太极哲理

关于太极,百度给出了几种解释,其中的一种解释为: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致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由阴阳产生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五行之精凝合而生人类,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太极拳能在当代社会经久不衰,蓬勃发展,并不是它的拳脚功夫厉害,能用拳术去战胜对手,而是因为人们通过习练太极拳,能感悟到其本身蕴含的太极文化、太极哲理。这一点,已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敬爱的周总理曾说过: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壽(1959年周恩来在北京体育学院会见松村谦三时所说)[2]。

1.中国著名古典哲学《易经》中的阴阳哲理开启了中华太极理论的宏大图景,并贯穿在太极文化与太极哲理之中。王宗岳在《太极拳经》中指出,太极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核心理法[3]。太极图虽然简单到只有黑色与白色这两种颜色,但作为一个圆形的整体,却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通规律,容纳了多种思维,象征着一种整体思维模式。它启发人们要把观察到的每一个事物都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用全面的、系统的视角去思考。

2.动静、快慢、抑扬、急缓、屈伸、粘走、收放、逢左必右、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都是太极拳中的一阴一阳。陈正雷在《拳械汇宗》中写道: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渗透于太极拳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阴阳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消长与共,阴阳互根”[4]与现代哲学理论相一致,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虽依存却制约,同存一体,相互转化。

3.先秦时期的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太极圆环步的雏形。老子在《道德经》中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究其变,知其源,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这是太极鲜活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同时,道家“众生贵生、尊道贵德”,养生、修身、求长生久视的系列锻炼方法,也集中体现在太极的功法拳理上。“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等功法拳理,处处体现了精深的太极哲理。

4.“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它对太极拳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太极哲理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就是身心和谐为本、人际和谐为善、天人和谐为美。

三、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

太极拳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已经繁衍出了数不胜数的支系,种类众多,各门派风格不同。然而,《易经》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拳起源于易而理成于医”“一阴一阳之谓拳”[5]。可见,无论何种派别、何种门类的太极拳理和拳论皆来源于《易经》深邃的阴阳学说,蕴含着深厚、悠久的太极哲理。通过对王宗岳的《太极拳经》、陈正雷的《拳械汇宗》、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中庸精神”著作等的仔细研读,对太极哲理的挖掘,笔者发现其中有关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有着精彩的论述和见解,不但对中国太极文化、太极思想、太极哲理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0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签发了〔2004〕16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阐述了人的思想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与此相对应的是太极拳的各门派观点也启发人们如何用全面的、系统的视角去思考阴阳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消长与共、阴阳互根的关系,这极大地丰富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四、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王宗岳《太极拳经》的核心理法告诉我们,要把观察到的每一个事物都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用全面的、系统的视角去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具有反思、概括、批判三种功能。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复思考。当今社会,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引起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等方面的连锁反应。网络的迅猛发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然而不健康的内容也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第二个“断乳期”,思想活跃,开始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这就亟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导。著名学者黄克剑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对于知识、智慧和生命的关系,他说:“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于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因此,利用太极哲理的辩证、全面、系统的拳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激发学生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反思过去,审视现实,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武德”为根基,立德修身

关于“武德”,春秋时期的《左传》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1987年的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定义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换言之,“武德”就是习武之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虽不是习武之人,但太极拳所推崇的“立德修身”则是我们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考察北京大学时曾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两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这是指出做人做事的第一要义就是强调德,德为先。有德才能成就大事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做起,“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可见,德为根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同理。

(三)加强生命教育,提升终身锻炼的能力

体育育人的功效在20世纪初就被人们所认识,从清华大学最早提出的“强迫锻炼”到马约翰先生提出的“论体育的迁移价值”的广泛传播,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出。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将体育育人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经典,源远流长,不论是拳术还是拳理都深受大众的喜爱。应通过大学体育的教学,让太极拳成为大学生可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之一,使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强健体魄,并学会用它来排解学习中的烦恼,缓解生活中的压力。每当需要减轻压力时,需要发泄愤怒时,需要调整心态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去练拳,以练拳来消除杂念,平和心气,不为七情六欲所困惑,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悦,从而温和冷静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同时,学以致用,用“四两拨千斤”“柔弱胜刚强”“以静制动”等太极哲理,不断强化、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决策力、制胜力,完成自己该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亦慢慢地完成了价值观的塑造,养成做事有恒、意志坚强、豁达乐观的品性。这种通过太极拳的训练,通过对太极拳哲理的有效领悟所形成的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未来成就事业的强有力的保障。

(四)消长与共、阴阳互根,培养以“道”为主体的生态观

太极拳抑扬、屈伸、收放,快慢、抑扬、急缓的每一个动作都优美和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消长与共、阴阳互根。道生万物,万物繁殖,发育成长,大自然的存在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切需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科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这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有些甚至面目全非。如果有一天,大自然无法再适合人类生存的话,那么,我们人类进步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又有何意义呢?大学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万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和谐、协调、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更是人类谋求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知足知止”,在节制中求发展,在平衡中谋出路,做到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以“道”为主体的生态观。

(五)以“善”为核心,主张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庸思想”对太极拳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太极哲理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以“善”为核心,主张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在大学生中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强调的是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在群体中,个体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实现自身的价值,实现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谐的集体能使人产生一种归属感,影响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次强调的是义利的和谐,追求利无可厚非,但当利与义相冲突时,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时,要取舍得当,懂得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维护大局,使自己在心灵上获得安宁和幸福。

通过太极拳哲学思想的“点化”,彰显出体育育人的功效,让大学生在领悟自我、人生、生命存在等现象的价值和意义时茅塞顿开,以达到凤凰涅槃的理想境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深入浅出的引导、点拨或启示,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达到生命的共鸣,涌动生命的活力,开启生命的智慧。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志禹.武术理论的辩证思维论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4):45-49.

[2] 火柴未燃尽.国家领导人与太极[EB/OL].(2010-12-21)[2020-06-19].https://www.taiji.net.cn/portal.php?mod=view&aid=13505.

[3] 刘罡,申国卿,王宏.太极拳中的阴阳哲理[J].福建体育科技,2003(1):30-33.

[4] 火柴未燃尽.太极拳中的阴阳[EB/OL].(2011-01-30)[2020-06-19].https://www.taiji.net.cn/portal.php?aid=13734&mod=view.

[5]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54.

[收稿时间]2020-08-20

[作者简介]陆世斌(1963—),男,广西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学论、体育教學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sdjzdx202203231049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太极拳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