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高师中文语言课程教改探析

2022-03-22任志萍

大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语言文字中学语文

任志萍

(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中文师范生和中学语文教师之间的职前与职后关系,决定了高校中文师范教育必须关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形势,并与之同向同行。而当前的师范生培养,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2017年,旨在注重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正式颁布;同年10月,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实施的大背景下,基于高中语文新课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视角,从高校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语言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探析中文语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文语言课程群与语文语言素养培养

中文师范生一旦入职成为语文教师,就肩负着培养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从语言教育教学的先后流程来说,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群可以看作中学语文语言素养培养的上游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朗读、语言学概论、语音学、文字学、训诂学、语用学、修辞学、口才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各门中文学科语言类必修或选修课,都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接对应语文语言文字知识和能力教学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有学者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中的“语言”所指向的是宽泛的语言系统,其中既包括普遍的、静态的、大众的语言规律习得,又包括动态的、个性的、生动的言语运用。也就是说,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教学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祖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相关知识,从而掌握其特点和运用规律;二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在语境中正确有效地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前者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为主,包括古今汉语语音知识(音韵、韵律、拼音等)、汉字知识(造字法、部件等)、词汇知识(古今词义异同、同义词、同音词、成语等)、语法知识(文言句式、实词虚词、句式结构、关联词等)以及修辞、语体知识(辞格、语体风格等),这些是关于汉语特点和规律的静态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中学生通过积累、梳理和整合等语文实践活动,可将这些静态知识转换到大脑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对汉语特点和使用规律的比较稳定、清晰的认知。因此,在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文言字词、多音多义字、病句判断和修改、仿改补拆句、成语的音形义、语段的连贯衔接、修辞格使用、标点符号运用等,构成了语文作业训练和高考语文中语言知识考查的主要内容。这一大类的内容和高师中文学科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音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课程完全对应,或者说,高师中文的这些语言课程直接支持着以“正确”掌握汉语知识和规律为指向的中学语言文字教学。

后者要求发展中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正确有效地进行言语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具体语境既可以是上下文或前言后语、篇章段落这样的小语境,也可以是社会、文化之类的大语境。其教学目标指向是在汉语言文字正确、规范运用的基础上,或者是人们俗称的“文从字顺”的基础上,契合具体语境进行准确、得体和有效的表达交流。高师中文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以及朗读、口语交际这些集语言理论和语言运用实践指导于一体的课程,在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也直接对应和支持着以“有效”为评价指向的中学生言语能力培养。

(二)间接支持汉语言文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感受其独特魅力,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要求。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汉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是其他汉语语言类课程,师范生对汉语言文字的历史、字词的形音义、句式、修辞运用特点的学习和把握的过程,就是理解、认同、传承汉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文师范生在职前语言类课程中所形成的对汉语言文字的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对祖国语言文化的自信,在他们职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自信传递给他们的学生,帮助中学生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从语言教育上说,高师中文的语言课程群间接支持着中学语文课程所要求的正确的语言文字教育观。

(三)协力支撑语文课程的语言综合素养培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中学生的语言生活体验、语感积累和语理知识学习,主要以书面的文本阅读、作文写作以及各式各类的口语交际为载体,既包括文学文本和话语的理解、表达,也包括非文学文本和话语的理解、表达。同时,语言文字学习和实践与中学生思维发展相辅相成,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又有着同步相随的关系。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根据新课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阐释和定位,我们应该在更广义的范围来界定这个素养,也就是说这个素养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语言文字素养,而是与思维、审美、文化紧密相连的语言文字综合素养。

对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来说,如前所述,它们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容有直接的对应和间接的支持关系,在传授祖国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在培养学生具备正确规范、得体有效的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这些课程也助力于语言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影响着文学语言的鉴赏和创作,支持着汉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它们虽然不能也不可能覆盖中学生语言文字综合素养的全部,但它们以其基础性和关联性协力支撑着语言文字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中文师范生职前应具备的语言素养

上面所列的中文语言课程群和中学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之间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关系,要真正实现它们之间类似“上游”和“下游”的连接,关键还在于中文师范生职前的语言素养培养。因此,要在中学语文语言核心素养视角下探析师范生语言教学职业能力培养,探讨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群的改革,还需要根据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的目标任务要求,进一步梳理中文师范生职前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该具备的语言素养,因为这些素养是师范生走上职场后“开展教学工作、承担教学任务、发挥教师职能的重要依托”。

根据语文课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教学的需要,根据中学生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以及语言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我们认为,一个合格的中文师范生应既具备专业的语言文字学科素养,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中学语言文字教学能力。相关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分列如下。

(一)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学科素养

从学科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来看,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学科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了解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

2.系统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修辞及语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说明、解释语言现象及语言规律的能力。

3.能深入理解古今语言的继承与发展,具备良好的古汉语阅读能力。

4.能将对语言文字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技能,具有正确、规范和准确、得体、有效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5.具有基本的语言思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二)汉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素养

从对汉语言文字的语言态度、对语文语言素养的认知和初步的语言教学能力来看,汉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素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具有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基于汉语言文字的文化自信。

2.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容、任务要求以及在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基础性地位有初步的认知。

3.对“正确”“有效”以及“综合的语言素养”培养三个不同层次的语言文字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有基本的了解。

4.具有基本的以“建构”和“运用”为核心的语言教学理念。

5.能胜任中学文言文教学。

我们认为,对中文师范生来说,语言文字方面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共同构成了他们职后语言文字教学的职业素养。但是,在高师中文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安排往往重视课程知识的学术深度与广度,忽略这些课程与中学语言文字教学之间的关系,或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持以笼而统之的态度,缺少对接中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需要的意识。因此,中文师范生在完成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若干门语言课程学习后,往往对课程知识与中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教学有什么关联、有多大关联,如何在实习和语文课堂中去利用、去变成自己的语言文字教学能力,不明所以。也就是说,从课程的输入到课程的输出都缺少对师范生未来语文职业岗位需要的考量。这也是教育部指出的师范生培养中“普遍存在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要求,高师院校课程应紧密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跟踪基础教育师资新规格。因此,我们的确有必要从中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的需求,来反向观照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

三、面向语文教学需要的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

既然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群与中学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培养之间存在类似“上游”和“下游”的关系,那么,高师中文语言课程就应该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增强课程的师范性,从“下游”语文教师语言教学职业需求反推“上游”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为培养适应中学语言文字教学需要的师范生做好重要的课程与教学支持。为此,我们从课程目标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评价这几个方面提出以下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设计应呼应语文教师语言素养需求

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的课程目标(包括课程任务)应与中文师范生未来的语文教师语言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培养相呼应。教师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应有自觉的“职前课程”意识,而不是将课程孤立地视作大学的某一门或某一类专业课程。在考量学情因素时,应将“未来语文教师”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有意识地突出高师院校课程的“师范”性特点。结合各门语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课程目标和任务表述中,增加诸如“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对中学语文学科语言文字教学的初步认知”“具备中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需要的学科素养和最基础的教学素养,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之类的明确表述,体现师范人才培养的特色,并切切实实地以之统领相关课程的全部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二)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语文语言文字教学主要内容

首先,高师中文的各门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时,应适度对接中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的相关内容。中文语言课程群中的课程各有其学科特点,与中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关系也各有侧重点,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几乎覆盖语文课中的所有语言知识点,而普通话朗读、口才课等主要与中学生口语表达与训练教学有关。无论是哪一类语言课程,都可将中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和考试检测的知识点纳入其中。以专业核心语言课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为例,可将与文言文语言知识点有关的古汉语字词和句式,与现代汉语规范和有效运用相关的普通话语音、词语运用、标点符号、改错别字、改病句、修辞运用以及语体知识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内容,还可以将历年的中考、高考试题中的语言文字测试试题作为教学案例或练习作业。

其次,应转变教学观念,改革现在常见的以学科知识的深、难为单一维度的课程知识教学追求,重视学以致用。比如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再将改正错别字、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体知识等视作不重要的内容而忽略。在安排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时,要适度缩减各式各类繁难复杂的短语层次分析和复句层次分析的教学内容,增加组句、拆句、仿句、改句之类的,与语句表达实际运用相关的指导和训练,让教学内容更接地气。这样一方面可以牢牢夯实中文师范生自身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另一方面也可让他们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学语文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内容,使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与应用性得到统一。

(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应助力师范生语言教学能力培养

高师中文语言课程虽然不是专门的语文学科教学课,但可以在职前的课程教学中就潜移默化地帮助中文师范生建立以“建构”与“运用”为要旨的语言文字教学观。实际上,“建构”与“运用”教学观同样适用于大学的语言课程教学。因此,建议语言课程的任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中学实习基地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中学生语用失误案例库、作文语言修改案例库、语文语言文字试题案例库等,教学中有意识地采用案例教学法、观察法、研讨法等,让中文师范生提前了解当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基础,直接接触中学语文课内课外的语言文字教学内容和考纲考点。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可采用试卷考试与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观摩语文课堂、调研语文试卷或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体验、感知中学的语言文字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式教学法,帮助中文师范生建立对中学语文语言文字教学的初步认知,并通过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形式进行思考和总结。同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也应该作为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障课程目标任务的实现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落实。

四、结语

“师范大学之所以为师范大学,就是要强化‘师范’特色”。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梳理高师中文语言课程群与中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中文师范生在走上语文教师职业岗位前应具备的语言学科素养和语言教学素养,从中学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视角,围绕师范生语言教学职业能力培养,讨论高师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希望有助于修正高校中文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重视课程学术性、忽略课程师范性的做法。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真正契合中学语文教学需要的,合用、好用的毕业生,而这也是当下正在施行的全国普通师范院校专业评估的目标要求之一。

猜你喜欢

师范生语言文字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