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育在劳动课堂中的渗透

2022-03-22高娜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

高娜

关键词:劳动教学 美育 渗透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近代许多教育家也认为:美育是为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二者融合可以达到"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作用。这也是强调美育要融入于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劳动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做好美育渗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劳动课程的吸引力和人文魅力,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那我们该如何在劳动教学中渗透美育,实现对美好思想行为的培养呢?

一、欣赏美好事物,发现美

生活中,学生往往想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受年龄及阅历影响,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往是模糊的。有时候,社会上低俗的审美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氛围产生消极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生在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教师也要给予欣赏方式的指导,让学生分析这些物品的美之所在。帮助学生正确地感受和体悟美,抓住美的特点,从而激发起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劳动课的内容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追求美的情感。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不同课程起始阶段可以为学生展示木艺、布艺、铁艺等制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不同方面美的事物。例如,木艺课中,欣赏木工制作的家具时,从风格上看,有古典的美,有现代的美;从颜色上看,有深沉稳重的美,有轻快活泼的美。一方面,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样式的美;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不同风格的装修需要搭配不同格调的家具,才会有和谐之美。这些生活中的美学是课堂教学最好的素材,也是劳动课堂渗透美育的绝佳途径。

二、引导劳动实践,创造美

美本来就是社会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美产生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通过生产实践创造出美。如果只注重形式,就难以认识、体验、感受到美。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它融知识、技术于一体,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教学中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以劳动创造美,将其落实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范围和质量。例如,我在讲解《卡片盒的设计与制作》这一课时,首先展示了一组卡片盒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图片欣赏,从中感受到卡片盒作品的美。紧接着教师围绕着卡片盒的功能和特点进行讲解,学生根据设计的基本要求完成卡片盒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学生认识到产品设计的美,其次是卡片盒的造型美,外形美。在考虑实用性与美感的同时还注意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款式多样的卡片盒。告诉学生美的标准并不是统一的,要勇于创造不同的美。

三、评比劳动成果,鉴赏美

学生取得劳动成果以后,应该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比,借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可以学会寻找别人的闪光点,创造更美的东西。对学生的审美评价,要突出对学生的激励性,鼓励学生以美感来审视自己的作品和同学们的作品。为此,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设计了一个评价标准。基本可分为两个大方面,即审美评价和技术评价。根据学生作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项目,同时对每一项目给与不同的权重比值。创意、造型、色彩、比例、光滑度是审美评价;实用性、牢固度是技术评价。二者结合,是对学生的作品的综合评价。由于评价的标准明确及可行性,学生就有了正确的努力目标。从而实现并逐步加重了劳动技术课程中美育的渗透。这样,劳技作品就会更趋向于艺术品和实用品的统一。

例如,学生们制作泥塑木屋造型作品,当进行到装饰工序时,同学们在门窗、烟囱的比例、位置的摆放及色彩的搭配等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师应适时引入审美评价,指导学生完善作品,使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但一定是完整的价值取向。此外,在评价时还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们之间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综上所述,在劳动教学中重视美育渗透,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提高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塑造美好的心灵,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向往,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

2065501186335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育教师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