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中的修身治国思想论析

2022-03-22张慧菱

今古文创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大学

【摘要】 《大学》浓缩了中国古人从个人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定天下的大智慧。实现大学之道的途径为“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中个人修身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达到平天下的终极目标。《大学》中的修身治国思想有利于领导干部从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有利于公民道德修养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关键词】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0-0060-03

一、《大学》的基本思想

《大学》是中国古代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书,是中国古人修身治国、治理天下的重要思想参考和依据。此书字数不多,但是包含的思想和内容精炼、丰富,浓缩了中国古人从个人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定天下的大智慧。《大学》主要思想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点明了实现大学之道的途径,即三纲:发扬崇高的美德,革新民众的思想,達到至善的境界;《大学》还阐述了个人修身和政治理想的实现途径,即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最后以达到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二、《大学》中的修身治国思想解析

《大学》的主要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思想。

第一、大学的三纲。《大学》首先点明了实现大学之道的途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这里的“大学”是相对于国学基础知识的“小学”而言的修身治国之道。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崇高的品德、使民众弃旧图新,达到至善境界。知道了应修养的顺序,就接近了“道”的境界。

1.明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崇高的道德,使人民群众弃旧图新,达到至善的境界。《三字经》中言“人之初,性本善”,即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因此,要发扬这个“善”的本性,使自己的道德趋于完善。《大学》把发扬崇高道德放在首位,足见儒家对于道德的重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1]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自己作为根本。该重视的要重视。不修身而能国家安定和谐者是不存在的。

2.新民:治国就要使民众弃旧图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个人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完善思想境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即使是古老的国家,其所接受的天命也是新的。君子要使用各种方法追求完善。对于个人而言,每日自新,可以提高个人的思想认识和觉悟;对于国家而言,在古老的传统中践行新的使命,才能成其久远。“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君子要使用各种方法进行修养,焕发新面貌。

3.止于至善:修养的目的,首先要做到达到什么境界,即“知其所止”。就像老百姓居住于王城,黄鸟停留在山丘,根据自己的身份角色,选择“至善”的位置。“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国君要做到仁爱,臣民要做到恭敬,子女要做到孝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交往要做到讲诚信。君子治国,因其品德高尚,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中。因此,“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贤能,庶民安乐,人人都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就会和谐发展。

至善的境界就是人皆友善、君仁臣敬、父慈子孝、人皆诚信、国泰民安的境界。至善的世间安乐,无有纷争。“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审理案件的目标是教人守法,使社会上不再有诉讼。审理案件是“末”,是实现教化的途径,而“无讼”才是根本,即追求和谐的社会教化。这就是至善的境界。

第二、大学的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实现大学的宗旨,必须明确做事情的先后次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从自身修养到推广扩充善德,最后到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要接近大学的宗旨,必须明确做事情的先后次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大学的“八目”,也是儒家为我们指明的人生修养方向。抓住了“三纲八目”,便具备了领悟儒家思想的能力。唐代韩愈宣扬《大学》的政治思想,宋代的二程和朱熹对《大学》进行校订和集注,以至于包括《大学》在内的四书成为后世官员选拔和士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成为中国古人修养的重要追求。直到今天,它仍然对中国人民百姓的思想品格和心理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1.格物致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朱熹对《大学》所作的补传,介绍了致知在于格物的原因、途径及作用。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于即物穷理,因为万物之理都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求知也是无穷尽的。学者探查世界万物,穷尽事物的道理,不断积累来达到“知”的顶点。要获得知识,就要接触全天下的事物,推究它们的道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也体现了儒家认识论中实践的色彩。我们获取知识,离不开“格物致知”的途径。这同我们所倡导的“实践决定认识”的实践论是相一致的,要在接触事物中实现认识和技能的提高。朱熹讲的格物主要指道德实践。

2.诚意正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要做到诚意,就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不自欺欺人。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做事出于自己的善良本心,要做到慎独,而不像小人一样文过饰非。要用德行使自己的胸襟宽广。要使自己的内心持正,就不能有所愤怒、有所恐惧、有所偏好、有所忧虑。若内心没有端正,做什么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大学》中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明显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正如《论语·述而》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君子坦荡无私,小人患得患失,所以小人做事畏畏缩缩。《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小人做事阴暗,见了君子躲闪,总想遮掩自己的过错。而實际上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外人看来清清楚楚,没有什么能遮掩得过的。所以,只有内心真诚,外表才真诚,内心阴暗的人不会给人光明坦荡的印象的。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正直无私,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心,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和谐。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可以润饰房屋,德行可以修养自己,心胸宽广的人身体就会健康,所以君子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这对物质生活趋向充裕的现在,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面对金钱名利诱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慎其独”呢?仰不愧于天,下不怍于民,才是真正的品德高尚之人。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修养身心在于端正内心,就是用理性来控制私心。“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若是心生愤怒、恐惧、好乐、忧患,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内心不端正,做事就会有偏私,就难以成功。这里所讲的“正其心”并非完全禁止私欲,是强调客观公正地做事,平和地修养身心,不至于失却公平。

3.修身齐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治理家族一定要先修养自身,因为人对待他们所亲爱、憎恶、敬畏、怜悯、傲慢的人都会有所偏私,只有修正身心才能做到不偏私。“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放任私欲的后果是做事过度偏私。“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内心有偏私,就不会正当全面地看待事物。“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在每日都相处的家庭中,更易出现感情的偏私。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全面地看待事物。要修养身心使之端正,处理好家庭关系,然后才能扩展到治国平天下。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治理国家一定要先治理好家庭。“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不能管理好家族却能管理好百姓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个人把自己修养好了,把家族治理好了,君子不出家门也能在国家内形成良好的教化。君子用孝礼侍奉君主,用友悌侍奉长辈,用慈爱对待民众,从而能治理好国家和天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君主一家的仁爱和谦让可以使民众效仿,带动全国人民的仁爱和谦让;君主的残暴和强迫,会引起国人的不服,导致国家的混乱。可见,治国者对于家庭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乱。治国者的家庭稳定,百姓才会信服。“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舜以仁德治理天下,得到人民的认同,人民拥护他,向他学习仁爱之德。桀纣以暴政治理天下,人民就效仿他的恶行,跟着他作恶。如果希望人民拥护他,爱戴他,而他自己不以身作则,不仁政爱民,那么人民不会真心拥护他,爱戴他。这就是《论语·子路》里讲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的道理。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所以君子自己做好了再去要求别人,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凡事都要以身作则,才能对别人有所要求。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如果自己做不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忠恕之道,而去要求别人去做,这是不可能的事。“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兄弟和睦,家庭和睦,才能推己及人,教人民和睦相处。“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执政者只有自己的父子兄弟做得正当,足以效法,才能使民众效法他们。自己把家庭治理好了才可以教育国人。在当代社会,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更适用于生活和社会交往,成为待人接物的重要原则。

4.治国平天下。“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就是奉行絜矩之道。这里的絜矩之道依然强调以身作则的原则。“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治国者做到孝悌慈爱,奉行良好的德行,老百姓则会受到有益影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治国者要先谨慎于德行,得道才能多助,这样才能集聚民心。不顺从常理,即使获得了利益也会最终失败。否则,“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逆天之道而行,则会适得其反,遭受恶果。

做事遵循为善之道则能得到人民拥护,否则就会失去人民。“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推贤举能,放逐小人,才会对国家有益。“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只有仁爱之人才能关爱他人,才能厌恶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见到贤才却不能推举,推举了却不能首先任用,是怠慢的行为;见到坏人不能清退,清退了却不能远离,是过错的行为。如果喜好他人所厌恶的,厌恶他人所喜好的,这是违背人性的行为,一定招致灾祸。只有真正仁爱之人才能做到心正无偏私。“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只有养成忠信等品质,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君子是以道义至上,重义轻利。“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治国要先修道德,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治国对待财富的正当态度应该是德本财末,以修德为本,德行好则人民拥护,财富自会得到。若是相反,过于看重利益,以财为本,只会引起民众争夺财物而国家混乱。所以,治国正当的态度应当是:“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国家应该以道义为重,而不是以利益为重。“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处上位的人好仁,则处下位的人好义,执政者不贪图钱财,才能做到以义为利。这样执政者才能真正凝聚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

三、《大学》中修身治国思想的重要教育意义

《大学》中的政治理想和修身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教育意义。

1.《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有助于净化社會道德风气。民众通过修身齐家,努力达到至善的境界,有利于提升民众素质,促进社会美德的发展。“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为国家领导者,要做到仁爱;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要做到孝顺;作为父母,要做到慈爱;与人交往,要做到诚信。这样的高尚境界就是至善的境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每个人都提高自控能力,在独处时也奉行善道,做到慎独,就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有助于公民修身齐家和官员廉洁执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是官员的为政之本。“治国平天下”,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为政者的重要追求。“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审理案件的目的在于没有诉讼,使虚伪的人不敢花言巧语,才能抓住根本,这是政府和司法部门严格依法办事的标准。官员要做好表率,端正德行,才能对人民起到示范作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绝非为自己谋私利,要抓住德行这个根本,才能使民心归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最终会受到人民的制裁。

3.《大学》中的优秀修身治国思想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德才能得到人民、财富。良好的德行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道德素质提高了,就为物质的富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际正义,打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践行着中华民族对正义的坚持。以德为先,以义为利,终会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作为中华传统的优秀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及传统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直受到历代执政者的重视。《大学》中的优秀思想有利于公民修身齐家、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和各级领导修身治国平天下。

注释:

本文除个别引文出自《论语》,其余都出自《大学》。对引用的《大学》中的原文,只标注《大学》最前面两句引文,其余不再一一标注。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三册(清嘉庆刊本)·大学/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五册(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朱熹著.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张慧菱,女,汉族,山东邹平人,浙江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3589501908260

猜你喜欢

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比萨里的大学问
至善
那些大学时立过的flag
比萨里的大学问
Supervisory system reform in our country
世界排名大学连连看
土耳萁密玛希南大学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揭秘美眉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