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代墓志疾病类疑难词语考释

2022-03-21姜同绚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疾苦大词典用例

姜同绚,肖 力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墓志属于石刻文献,内容丰富。“埋葬于坟墓中,记录与墓主姓名、籍贯、谱系、履历、寿年、卒葬年月、官阶品级、生平事迹、子孙概况等相关内容的石刻文字,统称墓志。”(1)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4页。在我国五代石刻文献中,墓志占有较大的比重,是研究五代时期人民生活情况的重要语料。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墓志中的墓主多因疾病而亡,因此出现了较多的与疾病相关的词语,这里我们称之为疾病类词语。本文以五代墓志为语料,以《汉语大词典》未收词语、书证滞后词语和义项缺收词语为研究对象,对“瘳间”“疮痗”“瘵”“疾苦”“旧恙”“羸痾”“梦竖、竖祸”“美疹、美”“痊瘳、痊退”“宿”等疾病类词语进行考释。

一、瘳间

(1)后梁乾化三年(913)《韩仲举妻王氏墓志》:“夫人无何遘疾,殆经四稔,万昼求医,竟不瘳间。”(2)本文五代墓志例句如无特别标注皆出自章红梅:《五代石刻校注》(全四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下不赘述。

按:“瘳间”,指病情好转,病愈。五代墓志和五代后的传世文献可见用例。《汉语大词典》未收。

“瘳”,指病愈。《说文·疒部》:“瘳,疾愈也。从疒,翏声。”(3)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53页。《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瘳。”毛亨传:“瘳,愈也。”(4)毛亨传:《毛诗注疏》(全三册),郑玄笺、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朱杰人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34页。《龙龛手镜·疒部》 :“瘳,正音抽,病差也,愈也。”(5)释·行均编:《龙龛手镜》,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第468页。《字汇·疒部》:“瘳,丑鸠切,音抽,病愈也。”(6)梅膺祚:《字汇》,吴任臣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第304页。《五岳游草》卷五《病思西岳》:“客中病足倍生愁,伏枕经时尚未瘳。”(7)陈第:《五岳游草》,《一斋诗文集》,郭庭平点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第237页。“间”,亦指病愈。“间”,繁体为“閒”字,同“闲”。《说文·门部》:“閒,隙也。从门从月。古文闲。”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闲隙也。”(8)许慎:《说文解字》,第249页。“间”的本义为空隙、缝隙,后引申为病情好转,病愈。《针灸甲乙经》卷六《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夫病之变化,浮沉浅深,不可胜穷,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少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也。”(9)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王勤俭主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222—223页。此处的“间”与“甚”对举,指病情减轻、好转。《礼记·文王世子》:“旬有二日乃间。”郑玄注:“间,犹瘳也。”孔颖达正义:“若病重之时,病恒在身,无少间空隙,病今既损,不恒在身,其间有空隙,故云‘间犹瘳’也,瘳是疾减损也。”(10)郑玄注:《礼记正义》,孔颖达等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可见,郑玄和孔颖达皆认为“间”有病愈之义。《左传·文公十六年》:“公有疾,使季文子会齐侯于阳糓,请盟。齐侯不肯,曰:‘请俟君间。’”杜预注:“间,疾瘳。”(11)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47页。《类篇·门部》:“间,瘳也。”(12)司马光:《类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0页。由此可知,“瘳”与“间”义同,“瘳间”为同义并列式的复合词,指病情好转,病愈。

“瘳间”,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亦见用例:

(2)明代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五十七明诗次集九十一《尹之先画竹》:“自五月朔来,偶疾脾肺,两月弗瘳间。”(13)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457《尹之先画竹》,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20481页a。

(3)清代张廷玉《也足山房尤癯稿》卷五《司李赵公初度序》:“吾郡腹当穷塞,迩不岁稔,率凋瘵未尽瘳间。”(14)张廷玉:《也足山房尤癯稿》卷5《司李赵公初度序》,明崇祯刻本,第541页b。

二、疮痗

(1)后梁乾化四年(914)《张荷墓志》:“不幸遘疾,亟婴疮痗,连绵数月,终于洛之私第,乾化三年九月廿四日也。”

按:“疮痗”,溃疡,皮肤溃烂的疾病。五代墓志和五代后的传世文献可见用例。《汉语大词典》未收。

“疮”,溃疡,皮肤溃烂。《玉篇·疒部》:“疮,楚羊切,疮痍也。古作创。”(15)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7页。《说文·刃部》:“创(刅),伤也。”(16)许慎:《说文解字》,第87页。本义为伤口、外伤。因为伤口容易感染而导致溃烂,后引申为溃疡。古人常用“疡”表“疮”。《集韵·唐韵》:“疮,疡也。”(17)丁度:《集韵》(全三册),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第481页。《正字通·刀部》:“创,又疡也。通作疮。”(18)张自烈:《正字通》,廖文英编,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第96页。《素问·风论》:“皮肤疡溃。”王冰注:“皮肤破而溃烂也。”(19)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237页。因此,“疮”的意思是皮肤破裂且溃烂。“痗”,泛指疾病。《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毛亨传:“痗,病也。”孔颖达疏:“每有所言,思此伯也,使我心病。”(20)毛亨传:《毛诗注疏》(全三册),第331页。“痗”在此处的意思是一种心理疾病,即忧思成病。后词义范围扩大,引申泛指疾病。《尔雅·释诂下》:“痗,病也。”(21)郭璞注:《尔雅》,王世伟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1页。《文选·谢灵运〈游南亭一首〉》:“久痗昏垫苦,旅馆眺郊歧。”李善注:“毛苌《诗传》曰‘痗,病也。’”(22)萧统编:《文选》,李善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72页。根据语境,五代墓志例句(1)中的“痗”不是忧思成病的意思,与“疮”连用时,“痗”泛指疾病。因此,“疮痗”,指溃疡,皮肤溃烂之病。

“疮痗”,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亦有用例:

(2)清代胡天游《石笥山房集》诗集续补遗卷上《齐东旱》:“还看疲苦徧乡邑,羸弱关门嗁疫馁。索钱夜半吏怒呼,得谢鞭租痛疮痗。”(23)胡天游:《石笥山房集》诗集续补遗卷上《齐东旱》,清咸丰二年刻本,第1254页b。

(3)清代光绪《龙南县志》卷一《气候》:“数十年以来,瘴气渐少。惟入夏阴雨连旬,云霭迷离,湿气犯人,恒作疮痗,举口适宜,亦无害。”(24)光绪《龙南县志》卷1《气候》,第77页b。

(4)清代吴宝芝《花木鸟兽集类》卷下《狐》:“迨夜,背缸潜窥,室内洒然。而吾得高枕坦卧,绝疮痗之忧,皆斯狸之功乎!”(25)吴宝芝:《花木鸟兽集类》卷下《狐》,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69页a。

四、风恙

(1)吴大和七年(935)《王仁遇墓志》:“岂意才亲莲署,始质芳春。俄爽节宣,遽缠风恙。”

(2)吴越广顺三年(953)《羊蟾墓志》:“忽一日染风恙,悉命诸子付于家法,决无遗事。于是,伏枕就医,药虽出神入圣,厥无效焉。”

按:风恙,即风病,中医指由风邪引起的各种疾病。《汉语大词典》书证有二:一是宋王禹偁《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公微得风恙,求判西京留台,遂兼商税事。”二是《宋史·李昌龄传》:“丁外艰,起复,奉朝请,以风恙求领小郡。”(38)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年,第611页。书证最早为宋代,书证偏晚,据此可补充出土文献用例书证并提前书证。

“风”,风邪。《说文·风部》:“风,八风也。” “风”,本来指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现象。它属于六气之一。六气,即风气、寒气、暑气、湿气、燥气、火气,是自然界中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时,人体则会感到不适,六气就会成为致病的因素——六淫。 六淫,指风淫、寒淫、暑淫、湿淫、燥淫、火淫。风淫,也叫风邪。风邪乃百病之长,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 “恙”,指疾病。《广成集》卷十六《汉州太尉于仙居醮词》:“粤自夏初,至于秋月,久婴微恙,未获痊除。”(39)杜光庭:《广成集》卷16《汉州太尉于仙居醮词》,四部丛刊景明正统道藏本,第436页。《广韵·漾韵》:“恙,病也。”(40)陈彭年:《宋本广韵》,第404页。《太平御览》:“恙,病也。”(41)李昉:《太平御览》卷739《疾病部二》引《风俗通》,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12718页a。“风恙”为偏正式的复合词,指由风邪引起的各种疾病。

“风恙”,宋代之前传世文献可见用例。

(3)唐代王勃《王子安集》卷八《上许左丞启》:“自违阻恩华,婴缠风恙,守愚空谷,敛迹仙台。”(42)王勃:《王勃文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28页。

(4)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张允伸传》:“十二年,以风恙拜章请就医药,诏许之,以子简会检校工部尚书,充节度副大使。”(43)《旧唐书》卷180《张允伸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9158页a。

“风恙”,宋代之前的出土文献多见用例。

(5)唐代贞观二十二年(648)《李荣益及妻史氏墓志铭》:“奈何,风恙之因,遽变育苦。以大中二年七月十八日殁于私,时年六十有七。”

(6)唐代开元九年(721)《张承休及妻秦氏墓志铭》:“婴风恙去职,就医还京,春秋六十有二,终于颁政里。”

(7)唐代乾符六年(879)《刘思友妻王氏墓志铭》:“无何,早萦微风恙,常亦不甚苦于事,忽骤成深,支体不能屈伸,颊舌莫得摇动。”

(8)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俞让墓志》:“呜呼!奈何久淹风恙,寿终遐龄。”

五、疾苦

(1)后晋天福二年(937)《杜光乂墓志》;“俄以疾苦所萦,以天成二年六月九日,终于洛京会节坊之故第也。”

按:“疾苦”,泛指疾病,《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项。“疾苦”为疾病义,五代以前及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和五代以前及五代以后的出土文献多见用例。“疾苦”,《汉语大词典》所收义项有三:一是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二是指憎恨,厌恨。《汉书·萧望之传》:“又诸盗及杀人犯不道者,百姓所疾苦也,皆不得赎。”三是指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清王韬《〈淞滨琐话〉自序》:“此数十寒暑中,自孩提无知以迄乎龙钟待尽,其间或疾苦,或颠连,或忧愁,备人世诸苦恼而一身受之,此即由佛经所谓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诸境而出。”(4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299页。此三义项均与五代墓志例句(1)中文意不切合。

“疾”,疾病,身体不适。《说文·疒部》:“疾,病也。”(45)许慎:《说文解字》,第151页。《广韵·质韵》:“疾,病也。”(46)陈彭年:《宋本广韵》,第450页。《字汇·疒部》:“疾,病也。”(47)梅膺祚:《字汇》,第301页。“苦”,也可指疾病。《汉语大字典》解释为“病,病痛”,并引例证《庄子·达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陆德明释文:“司马彪云:‘苦,病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虽有微苦,宜力疾朝侍。”胡三省注:“苦亦疾也。”(48)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3396页。因此,“疾苦”可为同义并列式的复合词,意思是疾病。

“疾苦”为疾病义时,五代以前及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多见用例:

(2)汉代刘向《说苑》卷三《建本》:“今夫辟地殖谷以养生送死,锐金石杂草药以攻疾苦,知构室屋以避暑雨,累台榭以避润湿。”(49)刘向:《说苑》卷3《建本》,四部丛刊景明钞本,第111页a。

(3)唐代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真丹药》:“即人以疗疾苦,无不痊差;凝神以袪鬼魅,无不灵应。盖内眞而外应也,岂非谓人之药乎?”(50)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卷4,明正统道藏本,第45页。

(4)五代杜光庭《广成集》卷三《贺疾愈表》:“臣昨自三月巳来,偶萦疾苦,不获随倒,舞蹈尧阶。”(51)杜光庭:《广成集》卷3《贺疾愈表》,第72页。

(5)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治诸风·灵宝丹》:“或久在床枕,起便须人,语涩面浮,惟觉不健。或偶萦疾苦,卒暴而终,并皆治之。”(52)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治诸风·灵宝丹》,清知不足斋丛书本,第48页b。

“疾苦”为疾病义时,五代以前及五代以后的出土文献多见用例:

(6)唐代贞元十八年(802)《孙氏墓志铭》:“盖痛其抱纯至之性,不获明神之祐,缠绵疾苦,徇孝而终。”(53)本文除五代墓志外的出土文献例证之外,其他出土文献例证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中华石刻数据库。下不赘述。

(7)唐代大和七年(833)《龚润古及妻相里氏墓志铭》:“家无月储,库乏日费,以期轩盖,犹邻天涯。忽婴疾苦,大梦遽尽。”

(8)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王文瀚及妻周氏墓志》:“家积医药,疗人疾苦。”

(9)清代雍正三年(1799)《文昌帝君阴骘文碑》:“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

六、旧恙

(1)后晋天福二年(937)《申鄂墓志》:“谢病杜门,优游卒岁。倏婴旧恙,砭药无功。皆善其始,独全厥终。”

按:“旧恙”,旧病,长久难以治愈的疾病。五代及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和五代以后的出土文献皆多见用例。《汉语大词典》未收。

“旧”,长久的。《小尔雅·广诂》:“旧,久也。”(54)孔鲋:《小尔雅》,宋咸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汉书·礼乐志》:“浚则师徳,下民咸殖。令问在旧,孔容翼翼。”颜师古注:“旧,久也。”(55)班固:《汉书》卷22《礼乐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1745页a。“恙”,疾病。上文已释,此不赘述。 “旧恙”,为偏正式的复合词,指旧病,长久难以治愈的疾病。

“旧恙”,五代及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可见用例:

(2)五代刘昫《旧唐书》卷十四《宪宗上》:“癸未,诏以太上皇旧恙愆和,亲侍药膳,起今月十六日已后,权不听政。”(56)《旧唐书》卷14《宪宗上》,第930页b。

(3)明代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十五明诗次集四十九《病叹》:“旧恙秋频作,年深颇厚虞。药炉妻子厌,茶话里邻疎。”(57)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415《病叹》,第18131页b。

(4)明代沈一贯《敬事草》卷四《请假揭帖》:“朕览卿奏,旧恙偶发,准暂给假调摄,稍可即出赞襄。”(58)沈一贯:《敬事草》卷4《请假掲帖》,明刻本,第332页b。

“旧恙”,五代以后的出土文献亦见用例:

(5)元代延祐六年(1319)《杜思明铭碑》:“不幸旧恙复作,以卒于家,寿年六十有四,权厝于牛山之东,壁泉之左,待真卜也。”

(6)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阎如经及妻赵氏姜氏合葬志铭》:“丙子,姜氏殂,公旧恙复作,逾年而逝。”

(7)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侯天锡墓志铭》:“客岁调肥乡,因晋省触旧恙,就医灵寿竟不起,赖同城官绅经营身后事,而灵邑之父老子弟以楮帛来吊且泣者不绝于道。”

七、羸痾

(1)后汉乾祐元年(948)《庞令图墓志》:“不幸羸痾,连绵倾丧,俱附葬于大茔之右。”

按:“羸痾”,泛指疾病。五代《庞令图墓志》中有两例,另一例为“忽遘羸痾,奄斯倾背。”五代及五代前的出土文献和五代后传世文献皆见用例。《汉语大词典》未收。

“羸”,瘦弱。《说文·羊部》:“羸,瘦也。从羊,声。”徐铉曰:“羊主给膳,以瘦为病,故从羊。”(59)许慎:《说文解字》,第73页。本指瘦羊,古人以羊瘦为病,后也用以指人,所以“羸”又引申为疾病。《国语·楚语下》:“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朝夕勤志,恤民之羸。”韦昭注:“羸,病也。”(60)韦昭注:《国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09页。《周易恒解·周易下经》:“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刘沅注:“羸,病也。弱也。”(61)刘沅注释:《周易恒解》卷3,清嘉庆刻本,第372页b。“痾”,亦泛指疾病。《说文·疒部》:“疴,病也。《五行传》曰:‘时即有口痾。’”(62)许慎:《说文解字》,第151页。《素问·刺法论》:“故天地气逆,化为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63)王冰:《黄帝内经素问》,第579页。《玉篇·疒部》:“痾,同疴,病也。”(64)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第56页。因此,“羸痾”为同义并列式的复合词,泛指疾病。

“羸痾”,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多见用例:

(2)宋代许翰《襄陵集》卷七《辞免试中书舎人奏状》:“伏念臣早从役,文章不数于时流;久抱羸痾,志气已雕于岁晚。”(65)许翰:《襄陵集》卷7《辞免试中书舎人奏状》,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1页a。

(3)明代邢大道《白云巢集》卷九《赠太史今按察李翼轩先生还楚序》:“既先生莅吾土,又困于羸痾,蓬蒿局蹐,不及以贽请也。”(66)邢大道:《白云巢集》卷9《赠太史今按察李翼轩先生还楚序》,明万历四十五年刻补修本,第335页a。

(4)清代桂超万《养浩斋诗稿》续稿卷二《感遇十二首》:“难作蔘苓充药笼,翻劳赐药养羸痾。”(67)桂超万:《养浩斋诗稿》续稿卷2《感遇十二首》,清同治五年刻惇裕堂全集本,第278页b。

“羸痾”,五代之前的出土文献亦见用例:

(5)唐代麟德元年(664)《解成墓志》:“参差积念,遂构羸痾,沈素珍于层霄,碎红蕖于渌水。”

(6)唐代开元十三年(725)《乙速孤行俨碑》:“有感宸衷,特听致仕,仍褒美绩,更惜羸痾,睿旨殷勤,形乎綍翰。”

(7)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刘宪妻卢氏墓志铭》:“虽羸痾大渐,而神识无差。”

八、美疹、美

(1)闽长兴元年(930)《王延钧妻刘华墓志》:“奚斯美疹,钟我贤人。霜露不留,英华倏萃。享年三十有四。”

“美”,指美好。《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无鄙切。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68)许慎:《说文解字》,第73页。古人以羊大为美,后引申指美好的事物。“疹”,指疾病。《集韵·屑韵》:“疹,疾也。”(69)丁度:《集韵》(全三册),第1451页。《文选·张衡〈思玄赋〉》:“毋绵挛以幸已兮,思百忧以自疹。”李善注引旧注曰:“疹,疾也。”(70)萧统编:《文选》,第310页。“美疹”,指疾病。

“美疹”,五代以前及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都可见用例:

(6)南北朝沈约《宋书·袁顗传》:“幸纳恶石,以蠲美疹。裁书表意,尔其图之。”(75)沈约:《宋书》卷84《袁顗传》,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4045页a。

(7)宋代晁以道《嵩山文集》卷五《次韵和江子我卧病谢予相过之作》:“弃妇不言贫,孤儿不知病。美疹亦何有,衰莲披绿净。”(76)晁以道:《嵩山文集》卷5《次韵和江子我卧病谢予相过之作》, 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第367页a。

(8)宋代杨亿《武夷新集》卷二十《中书祭周王文》:“美疹弗瘳,英猷永谢。悲缠宸扆,痛结宫闱。”(77)杨亿:《武夷新集》卷20《中书祭周王文》,明刻本,第1080页b。

“美疹”,五代以前和五代以后的出土文献亦见用例:

(9)唐代显庆五年(660)《李福妃宇文氏修多罗墓志》:“既而俄婴美疹,福善无征。”

(10)唐代大中三年(849)《牛僧儒墓志铭》:“屈指悬车兮歉然十旬,素怀未遂兮美疹来臻。”

(11)宋代咸平三年(1000)《宋湜神道碑铭》:“美疹弗瘳,吾谋犹用。城郢遗言,涉洹占梦。”

九、梦竖、竖祸

(1)后唐长兴三年(932)《福庆长公主墓志》:“梦竖成灾,秋霜夜坠。”

(2)后唐清泰三年(936)《戴思远墓志》:“无何,舋起奠楹,灾生梦竖。”

(3)南汉乾亨三年(919)《张瑞鸠墓志》:“府君荣□而终,殁期俄及。既缠竖祸,曷免舋端。”

按:“梦竖”“竖祸”,指疾病、病魔。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和五代之前的出土文献皆见用例。《汉语大词典》仅收“二竖”“晋竖”二词,未收“梦竖”和“竖祸”二词。

“梦竖”“竖祸”为典故词,都出自《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78)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第451页。“梦竖”“竖祸”义同“二竖”“晋竖”,指疾病,病魔。

“梦竖”,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可见用例:

(4)清代叶绍本《白鹤山房诗钞》卷七古今体诗四十九首《金淑人刲腕孝行诗》:“亡何翁梦竖,拂经箺颠颐。气不得食,药石无所施。”(79)叶绍本:《白鹤山房诗钞》卷7《金淑人刲腕孝行诗》,清道光七年桂林使廨刻增修本,第219页a。

“梦竖”,五代之前的出土文献亦见用例:

(5)唐代先天元年(712)《郝高及妻陈氏墓志》:“何期梦竖成妖,魂飞岱巘。”

(6)唐代会昌六年(846)《李升荣墓志铭》:“未施韬钤之术,俄征梦竖之妖。瞑眩靡瘳,药饵无联。”

(7)宋代至道三年(997)《冯氏墓志铭》:“如何玉体,忽焉沈痼。桑扁无功,蓍龟乏據。扶侍生劳,翻成梦竖。贤明莫展,善庆何成!”

“竖祸”,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可见用例:

(8)明代黄煜《碧血录》卷下《通家小弟文柟敬题》:“天启丙寅,忠介公罹凶竖祸,时同后先公侧者,先受师辈皆已逝。”(80)黄煜:《碧血录》卷下《通家小弟文柟敬题》,清知不足斋丛书本,第216页b。

(9)清代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三诗《题明魏忠节公及孝烈先生像》:“堂堂太常公,大节炳简墨。为学能得师,居官能尽职。军刑恶宽纵,恩恤裁滥冒。时当胜国衰,奄竖祸尤亟。”(81)许宗彦:《鉴止水斋集》卷3《题明魏忠节公及孝烈先生像》,清嘉庆二十四年德清许氏家刻本,第116页b。

十、痊瘳、痊退

(1)吴大和七年(935)《王仁遇墓志》:“俄爽节宣,遽缠风恙。而东海王猥陈奏议,蒙恩许就阙求医,曾未痊瘳,又加授任。”

(2)吴越开运三年(946)《袁从章墓志》:“自后疾不得痊退,都为大限有定,须归夜台。”

按:“痊瘳”,病愈,病除。《汉语大词典》书证仅引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但得痊瘳,成事在我。”(82)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八卷),第315页。书证偏晚且为孤证,据此可补充出土文献用例书证并提前书证。“痊退”,亦指病愈。五代及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和五代以前的出土文献皆有用例。《汉语大词典》未收。

“痊瘳”,清代以前的传世文献多见用例。

(3)五代杜光庭《广成集》卷六《李绾常侍九曜醮词》:“而眼疾所婴,累年为苦,针药虽至,服饵益勤。未获痊瘳,倍增惊惧。”(90)杜光庭:《广成集》卷6《李绾常侍九曜醮词》,第164页。

(4)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伤寒》:“无汗泻复溜,汗岀多时合谷收,六脉若兼沈细证,下针才补病痊瘳。”(91)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页b。

(5)清代嘉庆敕《全唐文》卷九百四十《马师穆尚书土星醮词》:“使百关宣畅,六气均调,疾苦痊瘳,福祥臻会,延生南斗,落死北宫。”(92)《全唐文》卷940《赵国太夫人某氏疾厄醮词》,清嘉庆内府刻本,第42910页b。

“痊退”,亦指病愈。五代以后的传世文献多见用例:

(6)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治眼内障诸方》:“一目先患,两眼通牵,早觉则便服汤元,无不痊退,稍缓则结成翳障,须假针开,若能专医,必获奇效也。”(93)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第947页。

(7)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上《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麤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94)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上《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第30页。

(8)清代嘉庆敕《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三《赵国太夫人某氏疾厄醮词》:“刑厄位上,复值火星。重迭灾衰,遂成疾瘵,未复痊退,弥切忧惶。”(95)《全唐文》卷943,第43002页b。

“痊退”,五代以前的出土文献亦见用例:

(9)唐代贞元二十一年(805)《张惟及妻王氏合祔墓志》:“以贞元十九年时染风疾,异药名医,竟无痊退,以七月六日奄终于襄阳县殖业乡崇教里之私第。”

(10)《敦煌碑铭赞辑释》P4660《沙州释门都教授炫阇梨赞并序》:“慈母丧目,向经数年;方术医治,意不痊退;感子至孝,双目却明;后经数年,方尽其寿幽。”(96)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06页。

“宿”,久,积久。《小尔雅·广诂》:“宿,久也。”(97)孔鲋:《小尔雅》,第1页。《汉书·徐乐传》:“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幄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而天下无宿忧。师古曰:宿,久也。”(98)班固:《汉书》卷64上《徐乐传》,第4290页b。“”,泛指疾病。上文已释,此不赘述。因此,“宿”,指旧病,积久难愈的疾病。

“宿疢”,五代后的传世文献亦多见用例:

(5)宋代董嗣杲《庐山集》卷二《吴李制属同寓富池双泉寺畏寒索饮因写真愫》:“偃息觉寒侵,客况入渺茫。宿疢不时作,难恃筋力强。畏热亦畏寒,此固人之常。”(101)董嗣杲:《庐山集》卷2《吴李制属同寓富池双泉寺畏寒索饮因写真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页b。

(6)宋代楼钥《攻媿集》卷三十二《辞免与郡状》:“母以九十四之耄,日抱沈疴,臣以六十七之年,又婴宿疢。”(102)楼钥:《攻媿集》卷32《辞免与郡状》,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1167页a。

(7)清代曹寅《全唐诗》卷五百八十《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懒多成宿疢,愁甚似春眠。”(103)曹寅:《全唐诗》卷580《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8491页a。

“宿疢”,五代以后的出土文献可见用例:

(8)宋代嘉泰四年(1205)《黄永存墓志铭》:“每宿疢作,亲涤溷秽,以授妾御,俾无厌惮。”

“宿疹”,宋代之前的传世文献可见:

(9)隋代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十《温病诸候·温病瘥后诸病》:“谓其人先有宿疹,或患虚劳风冷,积聚寒疝等疾,因温病汗吐下之后,邪虽退而血气损伤,府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104)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10《温病诸候·温病瘥后诸病》,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4页b。

(10)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八《卒死方二十四首》:“若其邪气不尽者,停滞心腹,或心腹痛,或身体沉重,不能饮食而成宿疹者,皆变成疰。”(105)王焘:《外台秘要》卷28《卒死方二十四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92页b。

《汉语大词典》广泛地收录了古今汉语中的词语,是词汇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五代墓志内容丰富,数量众多,真实地反映了五代时期人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生活状况。五代墓志中墓主多因疾病而亡,疾病在人的一生中占有较大比重,它是人们希望避开却又避之不及的东西。文章从语言学、词汇学的角度出发,从语素分析方面对以上疾病类词语进行考释,以期对五代墓志文献释读提供帮助,也望为大型辞书的编纂和补丁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疾苦大词典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娘—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郑板桥巧解对联
《西门豹治邺》注释考订
《新论》词语释义:兼论《汉语大词典》之义项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