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与教学策略分析

2022-03-21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秧歌陕北教育者

樊 丽

(榆林学院 体育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1 陕北秧歌的起源

陕北秧歌流行于我国的陕北地区,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后,陕北秧歌也积累了庞大的受众群体。在我国,陕北秧歌的分布十分广泛,但集中度最高的区域仍然在延安与榆林。截至目前为止,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并逐渐成为陕北地区中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整合多方资料可知,关于陕北秧歌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学者们公认的说法为源于“傩祭”,生活在陕北地区的人要面对山大沟深、贫瘠干旱的自然生态环境,他们靠天吃饭且视土地为生命,都盼望着能有个好年景、好收成。因此,祭祀土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就成了当地农民春节后进行的第一宗重要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秧歌。

2 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2.1 陕北秧歌的表演流程

目前,陕北秧歌流传的秧歌形式分为大场子、小场子,具体包括过街秧歌、沿门子秧歌、九曲秧歌、彩门秧歌、谒庙秧歌、压家什、老秧歌、新秧歌等复杂的体系,每类秧歌都会有比较固定的要求和唱词。就大场子为例,表演场地常以广场为主,参加人数不受限制,表演形式多样,首先需要组建出一支秧歌队伍,将“伞头”授予下去后,在“伞头”的带领下,以欢快的形式展现出来,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图案、队形和动作,以表达在生产、生活中的情感场面和动人的民俗故事,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在伞头的带领下,秧歌队有时会来到谒庙中敬神,此时的秧歌队会开始进行舞蹈和歌唱表演。其次,伞头还会带领整个秧歌队来到村内的各家各户中进行拜访,当整个演出活动完成之后,还会来到相邻的村子之间进行拜访。元宵佳节秧歌活动进入到最高潮阶段,整个秧歌队伍表演会更加地热闹,演出场面宏大且壮观。小场子作为大场子的延续,参加人数较少,多以偶数配对形式出现,又分为文场子、武场子及丑场子等风格流派。小场是在庭院中进行的舞蹈活动,多表演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

2.2 陕北秧歌的技术特点

陕北秧歌的歌曲风格欢快活泼,其韵律也较为轻松。相比较来看,陕北秧歌的舞蹈动作相对简单,对表演者的舞蹈功底没有过高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陕北不同地区,其秧歌扭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最为基础的动作仍然离不开“扭”“摆”“走”这几大特点。其中,陕北秧歌的“扭”应尽可能地用力,所表现出的动作幅度也要尽量大一些。而“摆”的动作则要流畅自然且具有美感,手臂上的动作也十分重要。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节目或各种视频形式上看到陕北秧歌的表演节目,很多表演者都会用到扇子或手绢等舞蹈道具,根据歌曲主题和节奏来穿插各种“扭”“摆”“走”的动作,整体呈现出来的表演形式非常生动有趣。在笔者看来,陕北秧歌的技术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即为“走”,表演者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加上手部动作,更加精准诠释歌曲主题。打造出更具有观赏性的表现形式。

图1 陕北秧歌教学图

图2 陕北秧歌教学图

2.3 陕北秧歌的角色扮演

在陕北秧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最为主要的角色构成即为上文中所提到的伞头、文武身子以及丑角等等。其中的核心角色是伞头,在整个秧歌表演中发挥出了不容替代的主导作用,秧歌表演队伍中的其他成员均需要完全服从伞头的引导和指挥,而伞头同样也可以根据表演需要来参与到表演活动中配合其他角色来共同完成表演任务。而文身子和武身子所代表的是陕北秧歌导演中的女角和男角。在表演过程中,文身子和武身子同样需要按照伞头的指挥来完成表演动作,以此来保证整个秧歌表演活动的协调性与和谐性。丑角在整个陕北秧歌队伍中所发挥的角色作用比较灵活,会根据秧歌表演活动的气氛来展开即兴表演。因此,丑角所担任的是整个队伍中的搞笑担当,在服装打扮上也要尽可能地滑稽幽默,所做出的舞蹈动作夸张有趣。

3 陕北秧歌的教学策略

3.1 设定教学目标

如果想要进一步发挥出陕北秧歌艺术表现形式的教育作用,在将其正式引入到课堂之前,需要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陕北秧歌中含有劳动人民田间劳作、渴望勤劳致富的朴素思想,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劳作智慧,它融入了人们对平凡、朴实生活的向往和充实感、幸福感,也表现着群众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更是人们勤劳精神的体现。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需先对秧歌舞蹈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理解,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整体来看,陕北秧歌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首先,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在抗日战争阶段,陕北秧歌通过它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发挥出了团结民众、教育民众的功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民族的解放奉献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相比较来看,陕北秧歌虽然并没有被纳入到我国的汉民族四大民舞中,但是它所发挥出的政治功能和实际作用却不容小觑。其次,让学生全面掌握陕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与韵律特征。在上文中有所提及,陕北秧歌的主要基本动作相对简单,所呈现出的舞蹈风格也是热情洒脱,粗犷豪放,因此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条件来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在最近几年来,陕北秧歌在我国的各个区域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并且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喜爱。而通过开设陕北秧歌选修课,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陕北文化,并将陕北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为了能够顺利实现上文中所提到的两点教学目标,教育者需要从不同的教学阶段着手,为学生制定出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从整体角度出发,做好全局规划,争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可以参与到陕北秧歌的表演队伍中。

3.2 教学组织设计

一直以来,陕北秧歌在民间都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但将其引入到课堂中之后,则需要重新进行组织设计,并根据学校的办学主题与教学形式来制定出详细的组织设计方案。教学秧歌不仅仅需要学校来继承传播,更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个人均积极参加。秧歌教学是一个传承发展的过程,所以对“教者”自然有很高要求,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者应深入民间,通过采访文化传承人,获取一手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图像、视频等可考历史,尽可能多地深入研究。而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在教授舞蹈动作前,应向学生介绍陕北秧歌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地理背景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掌握了陕北秧歌的思想文化的前提下深入实践,避免“空洞”的肢体拼接。围绕在“乡土”这一主题下,陕北秧歌才能不忘初心,走的更远。当然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教学,都要注重强调陕北秧歌自然的艺术形态。但也不能故步自封,教者应注重挖掘传统陕北秧歌中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内容形式,并结合当下时代主题,通过秧歌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真正地发扬光大。

3.2.1 班级授课

由于陕北秧歌中有着不同角色,例如伞头、包头、蛮婆、蛮汉等等,其中的伞头和蛮汉会由男性扮演,而包头、蛮婆则会由女性扮演。不难理解,这些不同性别的角色会有着非常具有辨识度的动作、表演风格以及技术技巧等。因此在进行班级授课时,为了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应当采用男女分班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例如在延安大学,陕北秧歌是一门选修课程,整个课时设置时间较短,并不会单独介绍有关于蛮汉和蛮婆的表演形式,但是将学生分为男班和女班来进行授课,而在进行大场秧歌教学中,则会采用集体上课的形式,以此来节约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质量。

3.2.2 个别化教学

在陕北秧歌的大场表演活动中,伞头角色至关重要,是整个秧歌表演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由于伞头的职责和表演内容与其他表演者均有所不同,不仅要完成舞蹈动作,同时还要兼任演唱的任务。为此,在进行教学组织安排时,对于伞头的培养应当更加特殊,不仅要完成基本的课程学习,而且还需要对其进行个别化教育,使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能够达到要求标准。

3.3 教学方法选择

陕北秧歌之所以能够历经时间的洗礼而流传至今,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与众多陕北秧歌表演艺人的努力息息相关。目前,在延安大学的课堂中,教育者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仍然采用的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要想将陕北秧歌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之中,就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如资金支持、物力支持和人力支持,只有具备了充足的条件才能使陕北秧歌在舞蹈教学中很好地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和社会也做出了大力支持,从而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3.1 语言法

首先,教育者会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将陕北秧歌的主要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授。随着陕北秧歌教学方案的日益完善,可供教育者选择的教学方法更加的灵活化和多样化。通常情况下,教育者在开始新课程教学之前,会带领学生利用内容进行回顾,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的概念表象,为后续新课程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此外,为了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教育者会对单个动作进行完整讲解,而对于复杂或组合式动作进行分别讲解。例如在教授包头女的动作时,“扑面照镜”“偷看遮面”这两个动作组合则可以利用分解讲解的方式。

其次,在陕北秧歌的教学课程中。教育者经常会利用口令提示法来提醒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动作。例如在“小摆十字步”这一动作进行教学时,教育者则进行节拍口令提示,大多为“一、二、三、四”;“嘟儿、拉大/一大大”。在动作之间的连接过程中,教育者同样也可以通过口令提示来帮助学生记忆动作,当“小摆十字步”的第一拍动作顺利做完后,教育者则可以在旁予以口令提示“出右脚”,帮助学生形成训练记忆,保证整个动作的连贯性。

3.3.2 示范法

而示范法则是陕北秧歌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授相对复杂且变化较多的组合动作时,示范法所发挥出的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语言法,进而将整个舞蹈动作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教育者同样需要根据陕北秧歌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来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示范方法。例如在教授“十字扭腰步”这一动作时,教育者首先需要将整个动作完整地向学生加以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个动作的技巧,而后再采用分解示范的方式将动作分成四拍,让学生更加明确地看到每一拍得动作内容。除此之外,教育者再在进行分解示范时,可以按照先镜面、后侧面的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的掌握这一动作的方向与路线。

3.3.3 评定法

同时,专业指导人员还可以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不定期地对他们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指导人员要对学员的动作进行等级评定,对那些表现一般的学员,指导人员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指导,让学员掌握秧歌学习标准,提高学习效率。指导人员还可以请表现优秀的学员进行示范,让其他学员近距离观看。在学习过程中,指导人员要就学员秧歌学习中常犯的错误进行强调,让学员对动作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改正错误并避免以后再犯。

3.3.4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陕北秧歌传承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教学活动组织中,对实践教学的组织还存在欠缺。在教学体系组织中,应当强化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人才资源共享、文艺演出和顶岗实习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参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4 陕北秧歌的教育意义及传承价值

陕北秧歌进入课堂,可传承当地文化特色,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可以传承陕北秧歌的风格韵律及动态特征。在陕北秧歌中,拜祠堂强调家国同构的祖先崇拜,推崇孝顺父母、修身治家、积德行善、耕读传家的价值观。家国同构“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看作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从而规避了重蹈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滥觞,为中国带来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从家国同构的价值传承出发,形成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实现对国家和家庭的价值归宿、责任担当、理念认同和实践维护,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转化的重要理论生长点。

陕北秧歌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秧歌的起源和嬗变是对秧歌的有力传承,将其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中,有利于将传统舞蹈和现代元素进行结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措施促进秧歌在舞蹈教学中的融入,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水平,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选择。

猜你喜欢

秧歌陕北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富平村里唱秧歌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