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谷杂谈之六

2022-03-21杨文玫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许慎象形五谷

杨文玫

黍、稷、麦、稻名列“五谷”,地位相对稳定,基本上没有被动摇过。至于“菽”(豆)、“麻”,谁最有资格进入“五谷”名录,常有异议。到了唐代,人们就干脆把汉代以前所谓“五谷”中的“稻”换成了“麻”。这对“稻”确实有点不公平。“麻”在商代主要是作为纤维植物加以种植的,在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大量的麻布织品和成捆的麻绳。再说,麻籽油性重,适合打油,用于点灯照明;多食麻籽也容易导致腹泻。麻籽从商代开始就不是人们日常的主食。所以说,合理的“五谷”之说应是“黍、稷、麦、稻、菽(豆)”。

最早用来表示豆子的汉字是“菽”,而不是“豆”。许慎《说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凡豆之属皆从豆。”许慎非常明确地断定“豆”表示一种器物。“豆”字属于象形文字。“豆”字甲骨文 ,上半部分就像一口大碗,内腹较浅,中间束腰,整个外形就像是一只肥胖的高脚杯子。有的“豆”字甲骨文和金文还在上面加一横,如,表示带有盖子的“豆”。从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豆”有木豆、铜豆、陶豆和竹豆,多数为陶豆。青铜“豆”出现在周代;到春秋以后,“豆”的两侧就开始长耳朵,底脚也有所加长;到战国,“豆”腹逐渐加深,底脚更加细长,娉娉袅袅,整个器形就显得比较漂亮。

在《诗经》《尚书》等先秦古籍中的“豆”字,常作“笾豆”或“俎豆”解释。所谓“笾豆”,原本是指两种食器,竹制的叫“笾”,木制高脚的叫“豆”,也写作“梪”。古代祭祀、宴会时,“笾”用来盛干果、干肉、干粮等祭祀品,“豆”用于盛肉酱、肉汁之类的祭祀品。后来“笾豆”又引申为祭祀,古文中所谓“笾豆之事”“俎豆之事”指的就是祭祀。比如: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

“卫灵公问陈(同‘阵,兵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

“笾豆”或“俎豆”有时也用来指普通的宴席或宴会。比如,“我觏(gòu,遇见)之子,笾豆有践”(《诗经·国风·豳风·伐柯》),意思是“我遇见我心爱的姑娘,就要摆设酒席娶她为妻”。在古籍中也会单独使用“豆”字,比如,“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经·小雅·谷风之什·楚茨》),这里的“豆”借指菜肴,诗句的意思是“诸侯之妻清静恭敬,做了品类繁多的菜肴”。又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孟子就干脆把“豆”当量词使用,“一豆羹”可以翻译为“一杯羹”或“一碗羹”。

从这些“豆”字的使用情况来看,确实与“豆子”没什么关系,那么那些以“豆”为偏旁的“豆”族成员是不是与“豆子”有关系?比如,登、豊、豐(丰)、豇、豉、壹、短、頭(头)、剅等字?其实除“豇”和“豉”之外,其他“豆”族成员与“豆子”也没关系。比如,上图甲骨文“登”字,其主体构件是“豆”字,“豆”的顶部有一对像脚印的符号,“豆”的底下加一双像手的符号。按常理,带脚印的字应该与行走有关,带手的字应该与捧或托举等动作有关。如果按会意字来理解“登”字,“登”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人双手捧着“豆”登上神坛进行祭祀活动。但是,许慎认为,“登,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说文解字》)。许慎的解释很明显是忽略了“登”的主体部件“豆”的含义,或者说他曲解了这里“豆”的意义,强行将“登”解释为表示登车动作的象形文字。而“登”字的构件中,并无与车有关的符号。比照许慎对“豊”和“豐”的解释——“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豐,豆之丰满者也。从豆,象形。”——不难发现许慎对“登”“豊”“豐”等字中的“豆”这个部首的解释并无统一标准,也完全不能自洽。当然,至于“豊”和“豐”的下半部分是“豆”,还是“壴”,也有待进一步商榷。

《诗经·大雅·生民》:“卬(yǎng,同‘仰,仰慕)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安然享用)。”其中“于豆于登”一句,将“豆”和“登”并举,于省吾等文字学家们认为“于豆于登”的“豆”和“登”应该是指两种祭祀的礼器。宋人编写的郊庙朝会歌辞也有类似诗句:

豆登在列,鼎俎斯俦。牲牷(quán,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告具,寅畏(恭敬戒惧)弥周。柔祇(古人谓地道阴柔,故称柔祇)昭格,飙至云流。

从歌辞内容来看,这首诗是祭祀地祇之歌。诗人将“豆登”和“鼎俎”对举,就是指祭祀时用的豆、登、鼎、俎四种礼器。所以说,从“豆”和“登”的字形关系及其使用情况来看,可以确定的是“豆”和“登”的原始意义应该都是器物之名,并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比如,甲骨卜辞:“辛丑卜,巡酎(zhòu,醇酒)黍登。”(如下图,《甲骨文合集》21221)“巡”是人名,“巡酎黍登”,意思是指由“巡”主持举行酒祭仪式,把黍米供在祖庙,祭祀祖宗和神灵。“黍登”可能是一种丰收祭祀仪式,如《礼记·月令》所记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

但是,“黍登”的“登”是名词,还是动词?如作动词,应与“五谷丰登”的“登”同义;如作名词,它就是与“豆”类似的一种礼器,用于盛放祭祀用的黍米等祭品。在先秦典籍中,“登”字用作动词和名词的情况兼有。但“豆”字用来表示“豆子”的基本上没有。根据历史学家齐思和先生梳理发现,唯有一例: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战国策·韩策》)

这里两个“豆”字,确实都是表示“豆子”的意思。“豆飯藿羹”现在已是成语,意思是豆子做的饭,蔬菜做的羹,泛指粗淡的食物。但是,《战国策》编著的时间和编著者都不确定。所以说,齐思和先生的判断也只是一种“可能”。诸多文献资料表明,“豆”字普遍用于表示“豆子”是在汉代,在先秦典籍中表示“豆子”都是用“菽”字。

猜你喜欢

许慎象形五谷
《说文解字》“象形”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象形数字
许慎文化园简介
创意五谷画
创意五谷画
许慎德
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许慎文化研究
五谷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