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探赜

2022-03-21郭乘志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

郭乘志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滋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种与集体主义相对的、以高智商和精于算计隐藏自身利己主义本质的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逐利性以及鲜明的投机性。教育资源人际分配不公平、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高等教育现存模式的弊端及社会信息影响,是使精致利己主义产生并泛化的重要因素。为治理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协力并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真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精致利己主义;高校教育;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5-0092-03

引言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2012年4月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发言:“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1]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高智商、虚伪性以及过度逐利性为主要特征的精致利己主义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精致利己主义与国家对于高校教育的要求相悖,故而揭示精致利己主义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中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阐释及特征

本文将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定义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与集体主义相对的,以高智商和精于算计隐藏自身利己主义本质一种社会现象。精致利己主义以主动参与集体事物为表象,在维持与周围人相同或相似的思想体系和目标规划的前提之下,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特征。

(一)过度逐利性

精致利己主义者通常会为分数与指标去参加自己并不喜欢的活动与课程。他们首先会考虑活动或课程的加分价值,花费时间,难易程度和是否对评奖评优等有益,无视活动与课程设置的初衷,忽略了其中的过程,使活动与课程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另外,针对性选择表现为拒绝“无效社交”。他们优先考虑社交对象是否会对自己现实的利益有积极作用,例如家庭背景、社会人脉、获取课程分数等,事前积极与社交对象进行交流,表现出明显的世俗老道,但事后又从这种社交关系中全身而退,无视前社交对象,表现出道德行为前后不一的双重道德人格现象[2]。

(二)鲜明投机性。调查研究发现,该类人群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在开始时会寻找与之相关的体制规则漏洞或是其他有利条件,尽快完成自己的任务。具体表现之一为,高校学生在写创新论文时利用了查重系统运作的漏洞,但是内容终归是没有创新的东西。另一种表现是,他们平时只是用心打理着自己的社交圈而忽略课程,临近考试发现自己没有相关材料时,会向他人索要,最终也能应付考试,取得不错的成绩。

以上两种突出表现通常造成三类行为后果。

(一)精致利己主义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泛化

精致利己主义者群体会成为一个利益团体,首先考虑自身利益后执行各级上层布置的任务,相互之间虽然充斥着虚伪,但是他们一致对外、相互包庇,能把不合理的事情强行合理化,且这种不合理的权力已经渗透到其他学生日常生活中。例如,学校中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进行利益合作,负责部门会内定参加活动人员,其他学生无法参与,将资源介绍给固定的学生,造成了“资源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资源”,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种垄断。

(二)学生间“内卷”现象普遍化

内卷的原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以高校本科生科创为例,由于现在的高校科创与学生评奖评优、升学推免等方面直接挂钩,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激烈的竞争。需要注意,当该阶段每个人拥有的时间、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大致相同,他们开始重视另一个指标——数量,如论文发表数量、参加的科创活动数量等。他们在追求数量取胜时,往往会忽视对质量的把控,最终影响学术环境。

(三)学校活动失去本身价值

学校活动目的是落实国家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有序地开展活动,有助于增进人际间的交流和感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社会。当学校活动受精致利己主义影响时,它将被精致利己主义者控制,与指标挂钩,成为逐利的工具。同时,学生已将活动本身的初衷淡化,学校活动也将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这是学生对正确价值取向生成发展的主动放弃。

二、中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产生原因的剖析

(一)教育资源人际分配不平衡、不公平是精致利己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教育建设的根本遵循。但是中国高等院校中依然存在教育资源人际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个人善于表现自己,有利益价值,则会在资源分配时优先考虑。部分学生认定世俗老道、高智商而善于表演为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时,会逐渐向该类特征转变,精致利己主义就会在这种环境中泛化。

(二)家庭教育问題是精致利己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是中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起点与重要基础,是社会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成为导致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1.家长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家庭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也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孩子在成长时具有“崇拜权威”心理,大部分的孩子最终还是会选择顺从家长的意见。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就是父母,部分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能以身作则,展现不良行为,使得孩子逐渐习得不良的行为。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长长期坚持唯分数论、唯金钱论,那么孩子也会逐渐打破观念错位的限制,认同利益是自己追求的第一要素。这就是精致利己主义在孩子成长初期的雏形。

2.家长没有抓住青春期这个重要节点。家庭教育中的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内容,即家长关注的内容和学生希望家长关注的内容,这一矛盾在青春期阶段最为明显。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寻求独立自主,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捕捉到这些变化,没有真正读懂孩子内心的需求,再加上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会加快精致利己主义在孩子逐渐放大。

3.其他家庭教育问题同样在发生着作用。这里可能影响因素:区域家庭教育差异与父母是否参与抚养问题。东中西地区家庭教育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上,而受到各种家庭观念影响下的孩子们进入高校,具有差异的人产生相互作用,精致利己主义在其中有更多机会产生。父母是否参与抚养问题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父母是否亲自参与抚养问题,二为是否为原生家庭参与抚养问题。由于孩子无法在各个时期正常得到父母的教育与引导,造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3]。

(三)教育模式的转变是精致利己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现存高等院校的各种评价制度本身已经向精致利己主义倾斜。活动是为服务其他同学、学校而设置,但是在活动与分数和评奖评优挂钩后,学生受制于评比等因素,被动地参加自己不喜欢活动。成绩本身是一个教育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验的指标,但是部分学生总是会假装自己存在一些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其目的是为加深教师对自己的印象,以便在課程中取得高分数。

其次,高等院校急功近利。由于学术研究和高校学生日常评价挂钩,使抽象的学术质量逐渐被更为具体的数量取代,外加学生与教师需要承担学术以外的任务繁多,无法为学术研究分配更多的时间,导致无法在一个领域里深耕细作。

再次,高等教育分层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实施“985”、“211”计划,分批发展,从而导致中国高等院校水平分层并固化,教育回报率上升,社会流动的焦虑逐渐转变为教育机会竞争焦虑。在高等院校竞争教育机会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极力避免向下流动,所以会采取各种手段保证自己取得上升名额,也就不可避免存在利己主义心理。这些学生考虑到人际关系、声誉,他们会将这种心理、行为隐藏起来,于是精致利己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四)社会的信息影响是精致利己主义产生的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思想日益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不断滋生。在一些书籍、社交APP、短视频APP中,一些作者在作品中隐蔽地传递出错误的价值观,部分大学生易受其中不良思想的渗透。我国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没有综合科学评价指标,始终认定“业绩为王”,官僚主义盛行,奉承者多于实干者,这种风气会深入到学校。高校学生受到影响会面临着与现实妥协或者竞争的抉择。为了现实需要,被迫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忽视长远的规划,说明部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产生存在被动性。

三、中国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治理方式

(一)家庭层面

1.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减少自身精致利己主义不良行为与言语,例如:不顾一切追求眼前的利益,与人交往不真诚等等。坚持在平时展现出集体主义、言行合一等正向能量,提升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成长客观规律。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更需要多与孩子沟通,要及时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适当满足其合理诉求,及时给予孩子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3.相关部门形成合力,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构建科学、完备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一是构建有组织、有管理、成系统的家庭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二是提供针对性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应协调社会资源,为双职工家庭、流动、留守家庭建立有针对性、系统的家庭支持和服务体系。三是整合传媒资源。传统媒体、新媒体共同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内容服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3]。

(二)学校层面

1.家校联动,加强双方对于学生的交流沟通。从学校方入手,整合自身组织、师资、场地等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家长及教师讲解有关精致利己主义的知识,并能针对性地提供心理、行动等方面的建议指导,坚持在活动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要畅通双方沟通的渠道,双方及时交换信息,将精致利己主义在源头削弱。

2.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学校都要整治不良风气。对于违背师德师风的现象严惩严办,避免“相对权威”角色促使精致利己主义产生,避免学生在高压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而产生逆反心理,对身边的人与事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同时,要对教师团队加强防范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团队能够独立地给予学生正面引导。

3.改革高校相关制度体系。重新对评奖评优相关指标所占比例进行调整。学术活动应严格审核参加项目的内容质量(创新性、前景性等等),不应与所谓评奖评优等指标、所谓的人际关系在学术上妥协。高校学生日常实践活动参加人员可采取流动制、自愿制,让活动参加机会更加的公平,使“活动选人”这种不良风气清除。

4.构建高校精致利己主义监测评估体系。首先,借助专业机构设计精致利己主义评估测试。其次,学校与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统筹协调,学校负责分发收集测试,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分析处理。再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构建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监测数据库。需要注意一点,在此过程中保护学生个人信息等隐私。

(三)社会层面

1.注重社会舆论引导。提高社会大众对于教育性和专业性的认识,及时做好该方面社会舆情监测,以便了解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及言论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做出相应引导,逐步使社会大众打破对于个人发展极端、片面、歪曲的判断,从而更加理性、科学地认识精致利己主义,使其成为共识的社会问题。

2.改革企业用人评价制度。企业应制定员工综合评价体系,打破之前“以业绩为王”的错误的逻辑,转变为能力与道德品质共存的综合评价,使综合水平高的实干人才越来越多,企业的风气、社会风气转向良好。

四、总结与反思

精致利己主义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意识在个人身上的体现,而社会意识是植根于社会存在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精致利己主义的存在,只不过在以前的时代尚未对精致利己主義者有如此详尽的归纳。而在现代社会,这种一直存在且在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才被发现并被科学地定义。所以,精致利己主义者始终存在。

利己和利他是相对的,本质上是个人主义和集体道德的具象化。社会主义道德里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即集体主义,这是人类所能想象到的高境界道德,是应然的状态。而这种道德或者社会意识想要产生并长期存在,就必然要求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不必再为有限的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去烦恼、去竞争,换句话说,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社会,人们有资格去提高全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去消除人和人之间在资源分配、道德人格等等方面的差异。但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漫长的时间里是无法实现共产主义的,这就意味着精致利己主义现象会长期存在,只能削弱它的消极影响。这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那里,问题就在那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去实践。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EB/OL].http://edu.qq.com/a/20150520/041737.htm.

[2]   柏路.自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的困境与超越[J].社会科学前线,2018,(1):270-274.

[3]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R/OL].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2018-09)[2021-06-15].http://news.bnu.edu.cn/zx/ttgz/104333.htm

[责任编辑   兴   华]

3867501908243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分析
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
信息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刍议
福柯的自我建构理论及其对高校教育的启示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