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居民、政府面对“减碳”境况及其突破研究

2022-03-21麦凯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居民政府企业

麦凯文

摘   要: “减碳”这一重大任务涉及千家万户,甚至关乎到每一企业、每一居民的切身利益,更与政府的政策导向息息相关。当前,企业、居民、政府部门在全球最大、时间最短的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分别出现了新情况,需要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思路。

关键词:企业;居民;政府;减碳;境况突破

中图分类号:FX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5-0049-03

一、各类主体的境况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遇到或将要遇到各种困难。

(一)企业呈现多重矛盾

下面以煤电企业和“小微”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因为这些企业比较典型,基本上是碳排放的元凶。

1.增产与“减碳”的矛盾

我们知道,如今煤电的增产依然在国民经济中相当重要。而煤炭这种化石能源是我国碳排放最大的源头,所以在“十四五”期间,煤电是国家严控的项目。我国“减碳”的首要目标是,2030年非化石的能源消费的占比要达到约25%,意味着近几年内要保证人们生活的正常需求,保证电力供求安全和连续,煤炭企业一方面必须要增产,而另一方面企业的消耗还要下降10%。我们离“碳达峰”还有8年时间,任务相当艰巨,企业面临的“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2.成本上涨与“减碳”的矛盾

企业自然十分期待高效、安全的清洁非化石能源,但是这种清洁能源的技术成本太高,远远超过传统煤电的技术成本。特别是,如果煤电这种化石能源的基础设施要淘汰的话,将会带来极其昂贵的退出成本,包括物资成本与人力成本。至于以后为达到碳中和的碳捕获及利用的技术、碳封存技术,都会带来相当大的成本。总而言之,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发电系统的构建需要付出巨大的额外成本。而且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扬,通过传导机制,也必定会影响下游产品价格上升。

3.技术转换与“减碳”的矛盾

企业“减碳”要抓住的牛鼻子上就是碳排放的比重要約大于90%的化石能源。要进行替代,除了成本以外,还存在技术转换问题。首先,企业进行技术转换需要一定的时间,长期的发展惯性、传统的生产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完全、彻底地摒弃。其次,非化石能源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总要有个过程。就从技术性能上来说,非化石能源目前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风电就会受制于气象条件等不可控因素。再次,企业自身对电力的调峰、储能、输送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问题。

4.企业生存与“减碳”的矛盾

我国目前的“小微”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70%。2021年上半年的限电,使小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工;而电费涨价,使小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众所周知,“小微”企业对社会贡献大,但是其有先天的不足,特别是技术差、排污大,在“减碳”过程中有不少企业会难以自拔。还由于“小微”企业可能对信息的知晓受限、对市场的判断有误,企业“减碳”转型风险比较大。特别是那些处于化石能源下游的小企业,其带来的碳排量大,而又无力购买市场碳排放的指标,最后的结局就是被淘汰而退出。

(二)居民遇到现实问题

我国居民一般能够接受节能减排,但是也会碰到一些具体困难。

1.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与节能的对立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居住更大面积的住房、使用体量更大的家用冰箱、驾驶更加宽敞舒适的大排量“SUV”家庭汽车、夏天多使用冷空调与冬天多开启暖空调,富人想拥有豪宅、私人飞机与游艇,所有这些都要消费更多的能源,似乎与节能背道而驰。

2.居民实际工资下降与“碳价”提高的背离

2021年上半年煤价的提高,使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于是出现了电力供应减少的情况。随着电价的上浮,客观上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由于碳的配额数量收缩,“碳价”上扬而拉高产品成本,企业把这种“碳成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转嫁出去,最终由消费者买单。企业转嫁生产成本、提高消费品价格,居民收入没有增长或者收入赶不上消费品价格上升的幅度,居民的实际工资下降,影响居民特别是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

3.居民可能丢掉饭碗与淘汰污染企业的冲突

在实现“双炭”目标过程中,严重污染的企业要淘汰,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在“减碳”转型过程中会有“阵痛”,免不了造成工人转岗、下岗。在我国,往往是不少能源企业所在的地区,通常是相对不发达地区,工人丢掉饭碗的话,就有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政府承受一定压力

从2021—2060年,我国要从“高碳—低碳—零碳”的过程中,政府面对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承受种种压力在所难免。

1.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压力

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我国,高耗能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小。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的GDP增长与减少碳排放量确实存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当前为了减碳,有些传统的产业项目肯定不能上马,当然会影响产值;而有些节能的绿色项目,也难以一下子与老产业接续,这样在短期内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2.民生需求与节能减排的压力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增加能源的供应量,然而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在绿色发电技术没有占主导地位的一定时期内,无论是煤炭企业的扩张还是煤电产能的扩张都会受到一定限制,供求之间一时半会还不能改变不平衡、不对称的状态。比如,在一段时期某些地区电力供应减少、电费上涨所带来的民生影响。

3.社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压力

毫无疑问,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消费,没有电力的增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无法推进。现实中我国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相当大而且具有惯性,所以导致全国的能源消费量还会继续增长。专家估计,203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可能达到60亿吨标准煤,这样第一步“碳达峰”以后,将给第二步“碳中和”带来更大的压力。

上面分析的这些现象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难处,从长远来看这些困难都可能得到克服。

二、各类主体突破困境的思路

前面分析了节能减排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对症下药设计自己的路径,这样克服千难万险是完全可能的。

(一)企业的“减碳法”

“减碳达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的中长期战略,企业必须要节能减排,同时企业也必须增产,如何“两条腿走路”并且行稳致远?总结国内节能增效的成功经验,企业前行路在脚下。

1.科技发明是根本

在“减碳”背景下,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是要通过科技的发明创造,转化为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企业要增产减排,需要国际最前沿的生态技术。而先进的绿色技术必须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发明创造。当下尤其需要突破解碳、降碳、“固碳”的机理,所以企业要抓紧低碳前沿技术的研究,高校及科研部门要抓紧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规模化储能技术、氢能技术,还有资源循环利用链接技术。对于我国的煤炭企业、发电企业可持续增产增效来说,低碳型技术体系的发明创造迫在眉睫。

2.绿色生产是关键

企业“增产+减碳”时间紧、任务重。实践证明,今后要以新技术、新工艺为前提达到减排效果、实现“绿色生产”。上海有一家专门生产火电、核电等重要零部件的科技公司,创造了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曲拐锻件全模锻”工艺,这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各项性能指标都好于进口产品,不仅超越了当下世界主流的“弯锻法”,更为重要的贡献是通过一次性原材料30%—70%的节省,可以使碳排放减少50%以上,实现“绿色生产”。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以新工艺、新材料支撑的绿色生产可以使企业既降低成本又做到“减碳”。

3.精准管理是捷径

企业减排的技术性毋庸置疑,而企业管理更胜一筹。企业要节能增效,在科学管理上就要动足脑筋、想尽办法,通过精准施策达到减排增效。“东航”的精准管理就达到了这样的“降本”与“减碳”效果。比如,从上海市到北美东部的航线,东航通过研究寻找最佳的风向来确定新的航向,飞过去时靠风助力,返回时减少风的阻力,这样就缩短了航班时间、减少燃油,自然碳排放相应也就减少了。其他航线也类似精准发力,这样的科学管理推动了企业增值与低碳效果两全齐美。

4.改造转型是方向

企业要瞄准绿色的经济增长点,对高耗能的、高碳排的技术工艺进行尽快节能改造和结构调整。石化企业首先要把传统加油站改建成加能站,新建加氢站、“油氢”合建站、“充换电”站、光伏发电站。煤电企业也必须朝着低碳、脱碳的可再生能源的方向进行改造转型。 “小微”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减碳”情况进行排摸、估量,该退的退、该转的转,早日融入低碳经济的大潮,成为低碳经济大家庭中、下游的一员。小企业虽然困难不少,但是由于规模小,船小好掉头,转身比较容易,只要找准了方向,把握了机会,精准发力,能够走出一条宽广的新路。比如,浙江庆元有个生产香菇的小企业,在相关部门指导下,为使香菇去除水分,用热泵式烘干机取代原来延续800多年的以火烘干,大大减少了有害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运用清洁能源在提高用能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经济效益。

(二)居民的“减碳行”

广大居民要识大体顾大局,积极紧跟时代发展,选择低碳拥抱绿色。

1.拥有绿色合理的生活态度

我们居民必须深刻意识到,“节能减碳”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与个人消费更是紧紧相连。有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接近整个社会碳排放量的53%,以至于节能减排对居民的日常消费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提高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认知水平认识到,虽然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消费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但是幸福美好生活决不是那种奢靡、浪费、挥霍的做派,而是合理、生态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虽然富起来了,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还存在大量相对贫困地区与低收入群体,当前提倡“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很有现实意义。过上好日子的人们必须懂得适度消费,购买各种利国利民、健康适用的消费品。居民对绿色消费品的需求,往往对企业的生产决策起到引领作用,居民的消费行为会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使得企业愿意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活用品,居民的绿色消費行为甚至可能影响政府的科学决策。

2.选择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先,居民要选择低碳或“零碳”出行:家庭购买新能源车、小排量的车或者零排量的车子。自行车是“零碳”的最佳选择,骑车不受堵车的困扰,能够控制时间,还能锻炼身体。有数据显示,在交通出行的5公里之内,如果选用共享单车,可以替代30%的燃油车。居民应该发扬光大我们自行车王国的传统,认识到人人都可以营造低碳的生态环境。至于选择步行,以“步”代车,更是健身与节能两不误。

其次,居民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装配式建筑,因为这种建筑的材料制造和房屋的施工安装与传统的建房相比,碳的排放数量减少20%以上。我们城镇的居民,可适当选择用天然的材料替代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提供绿色能源的住房。农村老百姓可以选择可以采用木头结构、竹子结构的住房。

还有我们所有的家庭与办公室都应该采用节能照明和节能的各种家用电器。

3.有接受新职业的思想准备

对于那些污染企业,或者说能源消耗相对大的企业,特别是比较落后的中小企业,确实面临转产、倒闭的危险,作为从业者要看到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作为从业者个体而言,居民要加强职业培训,多掌握职业技能,紧跟新的职业发展趋势,未雨绸缪,到遇险时候就会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华丽转身,去从事绿色的职业和生态产业。

(三)政府的“减碳策”

政府面对重压也要减负,变压力为动力,要打好“民生经济”与“生态经济”两张牌,要弹好“经济稳定、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及“减碳”的和旋,把握好“碳排放”节奏,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

1.政府投资支持减碳

政府要大力投资 “减碳”项目,特别是向那些革命性创新的低碳、零碳、“负碳”前沿科研项目进行倾斜,积极支助科研部门、高等学校进行专项或基础性的创新研究。比如,对我国深海、远海领域的风力发电关键技术的攻关给与重点支持,使我国的能源革命早日到来,使煤电企业尽快“脱胎换骨”,以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对能源的需求。同时,政府部门与公共机构要带头购买绿色低碳的公车及生态办公用品,营造全社会养成使用绿色节能产品的环保氛围。

2.政府调节市场减碳

政府部门要主动面向减排效果突出的低碳项目,进一步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符合碳中和目标要求的金融债。目前,政府通过对“碳市场”的交易来激发企业的环保意识减少碳排放。上海市构建了“碳交易”的基本体系,但是如何使得碳基金、碳质押、碳配额远期等产品健康发展;建立更为合理的碳定价机制,按市场逻辑来管好“碳市场”,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碳额”分配;对“碳交易”市场进行监管,避免过度的投机操作,政府部门还需要化大力气。政府部门也还得进一步通过市场机制切实对“小微”企业进行帮困解难。比如,政府从“碳交易”市场获得的部分收益来创立一个“绿色基金”,用来支持与帮助弱小企业及贫困地区的减排事业。政府有关部门更要合理管控市场价格,防止“减排”成本的随意转嫁,让居民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3.政府引领企业减碳

政府要瞄准减碳、“零碳”的方向主动出击。比如,某地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建造“零碳岛”,通过“光储微网”的一体化项目,采用植树造林自然提升“碳汇”能力,使全岛的用电在2025年达到完全自给,余电还能外送,率先局部实现碳中和。政府应高度集中解决碳排放最厉害的企业和部门的困难与问题,这些帮助企业降低“减碳”成本,通过税收等各种优惠手段帮助企业向脱碳化、负碳化方向发展。政府部门要按照规划,合理引领企业调整和优化用能结构,用清洁能源替代高碳能源。政府部门要深度参与“油氢合建站”建设,推动相关企业建设与发展氢能公司。政府要助推绿化产业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力度,增加森林蓄积量,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形成森林碳汇,使得碳移除技术得到最大的利用;更大地发挥海洋、草原、湿地、土壤及冻土的“固碳”作用。

4.政府导向居民减碳

政府需要通过主流媒体宣传来提升居民的生态理念,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进行生态生活的合理导向。由于我国地区辽阔,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习俗差异很大,特别是节俭、节能的意识、减排的方式千差万别,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能够拥有低碳绿色的生活意识,到2030年都能够过上绿色低碳高质量的生活。

结语

我们的企业要清醒看到“减碳”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充分考虑长远与眼前、企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政府部門要引领企业对接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把维护安全与减污“降碳”很好结合起来。我们普通民众要把“节能减碳”作为生活的第一要素,追求现代化幸福美好的绿色生活。政府部门要在经济发展中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在率领民众与企业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真正做到“节能减碳”与社会发展两手都很硬、两手都很出彩。

参考文献:

[1]   孙明春.绿色建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N].第一财经日报,2021-11-17(11).

[2]   金凤.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多种技术“抱团”发力[N].科技日报,2021-11-12(5).

[3]   安峥.全方位助推”双碳”战略目标达成[N].解放日报,2021-10-14(09).

[4]   田栋.“践行双碳玻璃创造美好世界”[N].解放日报,2021-10-18(04).

[责任编辑   柯   黎]

3923501908292

猜你喜欢

居民政府企业
石器时代的居民
2018上海企业100强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