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与国内先进创新型城市的对比与启示

2022-03-18曹莉莎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

科技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东莞创新型

■文/曹莉莎(东莞市电子计算中心)

2018年4月,东莞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与国内先进创新型城市相比,东莞存在源头创新资源薄弱、新兴产业增长缓慢、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仍需向纵深推进。

一、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

(一)创新型城市基本情况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于2008年启动,截至目前,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支持78个城市(包括72个地级市,北京市海淀区、上海市杨浦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庆市沙坪坝区4个直辖市城区,以及昌吉市、石河子市2个县级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东莞于2018年4月获批创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将78个创新型城市分为五大类:科技资源富集型(南京、武汉等10个城市);产业技术创新型(深圳、东莞等24个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型(成都等13个城市);开放协同创新型(苏州等12个城市);支撑绿色发展型(太原等19个城市)。

(二)先进创新型城市主要做法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主要依据城市创新要素基础以及城市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对78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进行分类。每一类型中的部分先进城市形成了特色做法,对东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下一步发展启示深刻。

南京(科技资源富集型):依托科教优势,以重大平台建设为抓手,聚焦核心技术攻关。2018年,江苏省、南京市整合东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共建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作为国家实验室基地,紫金山实验室陆续取得了5G毫米波相控阵芯片、全球首个骨干网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全球首个5G网络数据采析体系与性能追踪系统等重大原创成果。

武汉(科技资源富集型):突出产业创新,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提升产业集群能级,突出抓好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产业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存储器、商业航天、网络安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四个基地获批国家产业化基地,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诞生了128层三维闪存芯片、100G硅光收发芯片、超高速大容量超长距离光纤等高科技成果。

深圳(产业技术创新型):坚持市场化创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出以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创新领军企业。截至2020年,深圳科技型企业7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万家,深圳创新呈现6个“90%”特点,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自“十三五”起,深圳全力弥补基础研究短板,确立并执行每年不低于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全市11所高校建立基础研究经费稳定支持计划。

成都(创新创业活跃型):深化科技改革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试点高校完成500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以及1000项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推广至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对A类外国人才提供许可便利;举办菁蓉汇、创交会等系列品牌活动,打造双创升级版,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苏州(开放协同创新型):以开放创新的视野超前布局新兴产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08年起,苏州坚定不移实行“大产业、大园区、大配套”的发展思路,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等重点园区超前布局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坚持开放合作,在欧洲、东盟等创新密集地区布局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引入国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国际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载体。2020年,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8718.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9%。

二、东莞与先进创新型城市的对比

东莞自2018年4月获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来,紧扣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持续加强创新谋划,取得显著成效: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承载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使命,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国家队”;科技创新体系从以技术创新为主向以源头创新牵引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融合并举转变;R&D投入强度跨越3%,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十二五”末的6倍,稳居广东省第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历年研究成果显示,东莞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得分与深圳、广州、苏州、南京、武汉等先进创新型城市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头创新资源薄弱

大科学装置、高校是源头创新主要载体,东莞重大科技平台发挥成效还需时间。大科学装置方面:北京已建或在建5个大科学装置,布局了中科院系、北京大学、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等20多家高校院所开展大科学装置应用场景研究;上海已建或在建14个大科学装置,其中上海光源一期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展研究课题12 877个、发表SCI论文6000篇,罗氏、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制药巨头纷纷在张江布局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东莞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来,累计完成课题超过600个,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教资源方面:截至2020年,东莞拥有普通高校9家,与广州(82家)、武汉(83家)、南京(53家)等科教资源发达城市无法比拟,且东莞现有高校离高水平大学存在很大差距,仅有3个硕士学位点,无博士学位点,无A类与B类学科,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尚处于建设中。源头创新资源的薄弱导致东莞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低,2019年东莞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仅为0.54%,与广州(13.68%)、南京(10.94%)、武汉(5.42%)等城市差距甚远。

(二)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后劲有待增强

2020年,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385家,在创新型城市(不包括4个直辖市)中的排名从2018年的第3位降至第5位,次于深圳(18 650家)、广州(11 610家)、苏州(9772家)、南京(6507家)。近几年,苏州、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迅速,2018—2020年这四个城市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3%、44.3%、33%、41.6%,而东莞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导致东莞被苏州、南京反超,武汉、成都与东莞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接近东莞水平。

(三)亟需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目前东莞工业结构中存在电子信息产业“一家独大”、新兴产业规模小的现象。2020年,东莞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54.2%,30%,13.5%,2.3%,高端电子信息占比超过50%,新材料产业增加值为322.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仅为54亿,占比不足3%。而苏州、武汉等创新型城市产业结构相对均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具备一定规模。2020年,苏州高端电子信息(包括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7%,22.9%,26.5%,5.8%,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5141.5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122.3亿元;2020年,武汉高端电子信息(包括集成电路、电子器件及设备制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制造产业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0.1%,51.7%,18.8%,7%,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47.8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制造产业增加值129.6亿元。与先进创新型城市相比,东莞尚未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有序梯队,亟需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四)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足

东莞拥有独特的市镇二级行政架构,使得有限的财政资源分散在镇街,财政支出整体强度大为降低。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不足,2020年,东莞市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仅为4.07%,远低于深圳(8.0 6%)、广州(7.59%)和苏州(9.56%)、武汉(6.34%)。镇街财政科技投入长期处于低位,东莞镇街科技工作以配套支出为主,缺乏主动谋划,镇街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远低于市本级,2020年东城、长安、塘厦等发达镇街财政科技支出占比仅为2.04%、0.88%、1.34%。对比苏州,各区财政科技投入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如常熟(11.37%)、张家港(7.82%)、昆山(10.9%)、太仓(10.04%)。

三、先进创新城市建设对东莞的启示

(一)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

一是加快大科学装置应用场景建设。设立大科学装置专项,推动大科学装置成为吸引全球科学家开展科学原理探索的研究平台,促进与大科学装置有关的研究成果在东莞产业化;推进大科学装置用户中心建设,建立开放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为设施运行计划发布、用户使用申请受理、机时信息发布和数据共享提供支撑。二是推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探索赋予其中试项目立项权、技术路线制定权、攻关任务分解权、资金分配权,探索“先中试、后孵化”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快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微电子学院建设,增设半导体专业,联合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开展学科共建和人才培养。

(二)加快创新型企业及新兴产业培育

一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培育创新型企业。建立市、镇、孵化器(村)三级联动的高企培育组织体系,推动孵化器在孵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建立创新型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培育,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二是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依托东莞市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重大科研平台以及产业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申报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或产业创新中心,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面向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肿瘤靶向治疗、质子交换膜等重点项目落地;支持广东医科大学加强生物医药等优势学科建设,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引进校本部生物医药领域高端创新资源,培养生物医药人才。

(三)建立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

一是加快海外创新驿站的布局。依托东莞企业在海外尤其在欧洲的创新物理实体及商业网络,设立海外创新驿站,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展技术、项目和人才合作交流,加快创新资源聚集东莞。二是强化莞港澳科技创新合作。设立“莞港创新圈”计划项目,探索建立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鼓励港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承担财政资金设立的自主创新项目。三是加快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举办科创训练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在创新创业社区举办学术交流会议、高校校友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活动。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速不低于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明确镇街财政科技投入不得低于全市镇街平均水平,争取纳入镇街领导班子考核。二是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建立政府研发预算管理制度,持续稳定支持重点领域基础研究活动;设立东莞市自然科学基金、松山湖科学城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广东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东莞市联合基金”,联动省、市两级共同支持松山湖科学城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东莞创新型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浩欧博生物医药销售有限公司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可园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