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思路及建议

2022-03-18张仁开

科技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联合体科研院所产学研

张仁开

(1.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2.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组建创新联合体奠定了良好基础。进一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要着力增强龙头企业的创新组织能力、高校院所的创新协同能力、中介组织的创新服务能力、政府管理部门的创新治理能力以及创新联合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院,明确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一般以企业发展需求和产学研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为基本形式,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为主要目标,对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促进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引擎的重要手段。

一、上海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上海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积累了多模式的产学研合作经验,为进一步组建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创新联合体建设的良好生态

上海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举措,宝山、杨浦、闵行、浦东等区还制定了区级产学研项目资助政策,多举措、多形式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取得积极效果。例如,市科委在2009年就与上药集团、上海电气、上汽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科研专项,共同支持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实质上是以项目为纽带的创新联合体的早期探索。市经信委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市科协推动在企业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目前已达464家,进站院士、专家2656名,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业创造效益达450亿元。

(二)面向产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和联盟,构建了一批创新联合体雏形

上海整合产学研优势力量,打造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了一批创新联合体的雏形。例如,2010年以来,市科委围绕重大产品和核心技术组建了多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了从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到市场的完整产业创新链。“十三五”以来,市科委致力于建设面向行业和产业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目前已建成20余家,集聚创新人才2000余名,服务用户和产学研合作单位超过2000家,在孵企业和团队200余个,累计实现服务收入超过15.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和产业规模近百亿元,为进一步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奠定了创新联合体建设的组织基础

上海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尤其是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开展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具备了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组织和实力基础。目前,上海已有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例如,中国宝武集团搭建了“平台层—孵化层—应用层”三位一体的孵化体系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对内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潜力,对外促进产学研创资源融合。上海医药近年来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2020年达到19.72亿元。

(四)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比较完善,具备了建设创新联合体的产业机体

上海科研力量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已形成“价值链”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的综合优势,形成了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支持的良好生态,具备了建设创新联合体的产业机体。例如,集成电路领域,超过700家重点企业落户上海,形成了集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及其他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场景应用等层面均出现了一批头部企业和平台型机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产值已达千亿级别。

二、上海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困难和问题

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关键在于以领军企业为核心,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机制。近年来,上海企业创新能力加速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但也存在统领型企业缺乏、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不健全等短板和问题。

(一)行业领军企业缺乏

上海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但缺乏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大疆、海康威视、科大讯飞等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强大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头雁”和“掌舵人”。无论是反映综合竞争力的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反映细分领域竞争力的行业级头部企业,上海与国内外知名城市都存在差距。如集成电路领域,中芯国际尚未能进入晶圆代工的超级阵营,与行业的领跑者台积电相比,全球市场份额不足后者的1/10,制程工艺相差约两代四年,盈利能力、产能及客户差距也较大。

(二)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能力亟须增强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知识的供给、新企业的孕育和有效支撑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一般以获得财政经费、发表论文数量、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评价科研人员的创新业绩,而对面向企业和产业的横向合作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重视不够。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对企业科研人员的开放共享程度不高。

(三)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尚需优化

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多是单个项目的合作,更高层次的以联盟、联合体为主要形式的实体化合作并不多,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亟需健全,不同创新主体往往处于“有实力、有意愿、难协调”的状况,无法对创新目标、资源和运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控制。

(四)创新联合体建设的专项政策需要完善

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创新链韧性,浙江、甘肃等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且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与兄弟省市相比,上海在创新联合体顶层设计、政策扶持和实际推进等方面都已显滞后。虽然《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等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但对组建的具体条件、基本程序及相关的扶持政策都缺乏实施细则,创新联合体建设的专项政策亟待完善。

三、上海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思路及建议

创新联合体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主力军,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培育科创策源功能的实践中,上海应聚焦国家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综合优势,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支持创新联合体发展。

(一)增强龙头企业的创新组织能力

统领型的龙头企业是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关键依托和主导力量。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特别是其创新组织能力的强弱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联合体的作用发挥。因此,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关键在于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统领型企业。要充分发挥统领型龙头企业的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和带动作用,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一是提升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1)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等机制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建设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实力,培育一批在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龙头企业。(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机制。在政府科技项目立项及评审上,更多听取来自企业特别是市场一线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技术研发方向、技术路线选择、技术要素价格等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树立市场导向的知识产权理念,倡导“专利不等于创新”的观念,引导企业更多地从市场开拓需求出发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鼓励企业开展“从0到1”基础研究。运用税收优惠、研发用地优先供应等多种措施,支持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企业采取联合研究、委托或联合建立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等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面向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

二是增强企业的创新组织与管理能力。(1)提升企业的技术趋势洞察力。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预测,增强战略管理、研发组织和资源整合能力,加快培育统领型的创新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面向行业开展技术路线图研制和技术发展方向研判,形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切实增强在提出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评价和应用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价值等方面的能力。(2)支持企业构建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队伍。优化现有的人才政策、计划和人才奖励办法,上海地方人才计划等应适当向企业创新管理人才倾斜,加大对企业创新管理人才的扶持,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创新管理人才。面向科技型企业,定期开展创新方法、创新管理、技术预测、知识产权战略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企业理解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熟悉业界最佳的创新管理模式与实践,掌握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3)加强企业创新管理方法的宣传、研究和推广。依托行业协会或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企业创新管理交流平台,策划开展包括企业创新管理论坛、沙龙、头脑风暴或经验交流会等各类活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重视、学习、实践创新管理。依托专业机构和专家力量,定期开展企业创新管理调查研究,编著企业创新管理指导手册或案例汇编,强化企业创新管理方法和成功经验的推广应用。

(二)提升高校院所的创新协同能力

以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的高校、科研院所是创新联合体建设的骨干主体和重要支撑。在创新联合体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源头。因此,要着力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提出的创新需求特别是行业和产业重大技术需求,组织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攻关,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合融通。

一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攻关。(1)引导高校院所开展应用导向的科技研发。推动高校院所将行业产业技术发展需求转化凝练为基础性的关键学科问题,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面向企业重大应用场景,开展应用导向的科技研发。(2)支持产学研共建联合研发平台。鼓励高校院所面向区域和市场,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引导高校院所积极建设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等,完善科技成果从样品—产品—商品的转化链条。(3)支持高校科研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保留原单位职称职级的基础上,深入联合体相关企业,通过共建专家工作站、共同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产业化项目等进行协同技术攻关。允许符合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和创办企业。

二是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1)对接产业需求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引导和鼓励高校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培养后备队伍充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发展与产业培育的协同运转。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及时合理地设置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并调整专业结构,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平台等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为依托,加强面向行业重大技术需求的人才培养。(2)全面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鼓励高校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培养科技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入企业和产业一线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等,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企业家、创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

(三)强化中介组织的创新服务能力

创新联合体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平台所提供的各类服务。事实上,一些创新联合体的成员本身就是科技中介组织。因此,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还必须完善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中介组织的创新服务能力。

一是培育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妥善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积极培育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载体运营、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专业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服务水准,真正成为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二是打造枢纽型创新中介平台。政府管理部门牵头,整合社会资源,面向重点发展行业领域,搭建专门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优质资源,为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合作创新提供权威信息和正确引导,以减轻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

(四)提高政府部门的创新治理能力

在创新联合体中,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抢位”和“越位”。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创新联合体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紧迫需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技术基础,制定上海创新联合体建设专项规划,明确联合体在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的目标任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编制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南,为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提供指导。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实施创新联合体建设专项政策。完善创新联合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上海科技进步条例》《上海科创中心条例》等地方法规中,增加支持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等相关内容。加大对创新联合体的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发挥政府财政引导基金作用,吸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金融资本投入,多元化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科技攻关任务。完善有利于创新联合体的科研项目资助政策,鼓励创新联合体承担上海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优先推荐创新联合体申报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完善创新联合体的绩效评价机制,从创新联合体承担政府项目的任务执行完成情况、内部日常管理和成员单位合作情况等方面,定期对创新联合体绩效进行评价。

三是加强宣传推广,优化创新联合体发展社会环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和亮点工作,积极宣传推广创新联合体形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和典型经验,营造有利于创新联合体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创新沙龙、产业论坛等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信息沟通和经验互鉴,推动创新联合体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增强创新联合体的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支持只是创新联合体发展的初始动力,推动创新联合体发挥更大作用,还必须增强创新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创新联合体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一是优化建设模式。明确创新联合体的基本体制构架和成员基本要求,根据具体产业的特点,结合该产业领域企业构成,确立合适的创新联合体组建模式。例如,对于龙头企业比较明确的行业领域,可采取由一家企业牵头的模式,通过该企业组织整合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对那些具有多家龙头企业的领域,可由多家企业共同牵头组建联合体,实施企业轮值制确定“盟主”或科研项目责任单位。

二是实化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攻关、收益分配激励、知识产权共享等各方面的机制,充分激发各方协同创新活力。完善创新联合体成员遴选和退出机制。引导产学研各方达成规范、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形成能够自我运转、持续稳定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健全创新监督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研发合作的风险。优化内部协商和外部协调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增加成员之间的信任。

猜你喜欢

联合体科研院所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