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

2022-03-18李红兵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科技中国 2022年5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科学技术安徽

■文/李红兵(安徽省农村与社会科技发展中心)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我国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40多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体制机制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安徽科技体制改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卓有成效的历程,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酝酿时期(1978—1984年)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科学进军”的氛围中,国家对科技工作实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通过编制系列规划,引导与协调科技发展的重点与布局,快速建立起体系较为完整的科技体制。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双重因素使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全新的经济建设时期。随着国家战略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科学技术工作也发生历史性转变,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始向服务经济建设调整。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围绕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大力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改革的重要举措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我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同年10月,中共中央转发《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重点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全国科学大会还提出了科学院研究所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等制度,开始了我国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1981年2月,为配合经济调整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转变,国家科委研究并拟定了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即《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央14号文转发。转发通知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科技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方针”。

1981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批转《关于贯彻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抓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当年安排的科技项目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占95%以上。

自1982年起,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即“依靠、面向”的战略指导思想逐步形成,标志着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

1984年1月,安徽省委常委会连续举行会议,研究运用现代新技术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问题。同年4月,发布《关于促进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同年5月,发出《关于尽快打开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工作新局面的通知》。当年,全省签约利用外资329万美元,比1983年增长5.6倍。

这一时期,我国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安徽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始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之旅。

二、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时期(1985—1994年)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第二阶段。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85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讨论科技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他强调:“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样,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启动时期。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

这一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面向—依靠”,即“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通过改革运行机制、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革的重要举措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揭开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序幕。同年8月,安徽印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意见》,确定扩大研究院所自主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1988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即29号文)提出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逐步实现科研机构的调整和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避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调整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并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向前发展。同年6月,安徽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改变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局面。

1992年8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稳住基础性研究、基础性技术工作和科技人员这支队伍;同时放开放活技术开发机构、社会公益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工作方针指导下,绝大多数技术开发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

1994年6月,安徽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强调要把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个关键,在深化改革中找准科技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同年9月,作出《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决定》,推动科技进一步面向市场,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这一时期,安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发挥,科技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

三、科技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时期(1995—2005年)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开创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发展的新局面。但是,科技体制总体布局还有待完善,科技投入总量仍显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科研机构设置重复、力量分散、专业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很好解决,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

这一时期改革的目标任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九五”期间,主要是推动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十五”期间,主要是从多方面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

(三)改革的重要举措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这是国家再一次对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同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江泽民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年10月,安徽省委六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意见》,提出“科教兴皖”“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

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布,首次从立法上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

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同年11月,安徽全省创新技术大会召开,确定加快实施“科教兴皖”战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2001年12月,安徽印发《关于深化省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实施分类改革。

2003年10月,《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颁布。

2003年12月,安徽省政府发布《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03—2007)》,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这一时期,安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科研机构初步建立起新型运行机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实施“科教兴皖”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时期(2006—2015年)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各项科技管理和运行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为新世纪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科学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科学研究质量不够高,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同时,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

这一时期的改革任务主要是重点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益科研力量薄弱以及科技宏观协调不够等突出问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加强自主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提供体系和制度保障。

(三)改革的重要举措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战略部署。

2006年4月,安徽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走创新型崛起之路,建设创新型安徽”,同时印发《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

2008年1月,胡锦涛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科技实力比较强,应该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同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动员大会”,力图通过体制机制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2009年12月,科技部经报告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合芜蚌试验区),并将安徽省列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2010年1月,合肥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加快推进创新型安徽建设。

201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合芜蚌试验区参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重大政策试点。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同月,安徽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具有安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很多。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新世纪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大幕,就此正式拉开。

国家层面:2014年3月,《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发布,让管得过死的科研经费“活”起来;同年12月,《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发布,把科技项目“统”起来;2015年1月,《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发布,让空闲的科研仪器“转”起来……协同发力,集中攻关,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战全面展开。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指出从八大方面30个领域着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同年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炉,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十方面143项改革任务,并给出明确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政策最为全面、涵盖面最为广泛的科技体制改革文件。

省级层面:2014年2月,安徽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6个实施细则,即“1+6”配套政策,全面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2015年7月,在试点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形成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体系。

这一时期,安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合芜蚌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效应进一步凸显。

五、科技体制改革的合力攻坚时期(2016年至今)

(一)改革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科技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确立。但总体来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价和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亟需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束缚了科技生产力发展,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影响着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

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同时改革科技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体系、经费保障体系、人才管理体系,在分配制度、科技评估与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三)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同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和国际地位,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2016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安徽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赋予安徽为全国科技创新探路的重大使命。同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同月,安徽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月,《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印发。同年5月,安徽印发《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同月,安徽出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同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掀起前所未有的创新创业热潮。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旨在从政策制度上让科研人员不为“帽子”“牌子”和“检查”所困扰。同年9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了《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2019年4月,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开馆。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安徽创新馆。他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同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建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020年12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1年5月,《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发布,旨在完善科技人才引育使用机制,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提升科技治理工作效能。同年9月,科技部致函安徽省人民政府,支持安徽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

2022年1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2022年确定为科技政策落实年。2月,安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创业良好生态。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十三五”以来,安徽努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很多挑战。改革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科学技术安徽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实施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为兵团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