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价值、困境和对策

2022-03-18孙留萍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安全观总体国家

孙留萍

(北京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北京 100875)

新时代,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国家发展处于新方位、人类发展面临新问题。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与中国形势深刻变化的新考量而提出的实践创新。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任,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既是新时期对国家安全形势的现实回应,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随着近年来大学生被策反参与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有所增加,当代青年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素养堪忧,强化对这一群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迫在眉睫。”[1]因此,找准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将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培养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举措。

(一)培养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时代新人的需要

具有高度总体国家安全意识是时代新人的重要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当前,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领航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然而,近年来国家安全机关披露的一系列案例表明,国外敌对势力总是以各种手段对学生群体进行诱导,窃取我国各类信息,破坏我国国家安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之意义日益紧迫。因此,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深化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严峻形势的认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激发大学生保家卫国的责任和情怀的重要举措。

(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得生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各国蔓延。当代大学生出生于祖国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的好时代,对于旧中国山河破碎、战乱频繁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对于过去经济困难、物资贫乏的生活也没有直接感受,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中,对不良社会思潮缺乏警惕。然而,“西方国家依托新媒体技术加紧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等,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4]。因此,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引领青年切实明晰当前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新趋势,正确看待我国的历史机遇与自身使命担当,这对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重大意义。

(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频发,国家安全“软实力”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否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高校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引导,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和安全防范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任务。这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二、新时代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实挑战

新时期,新的发展环境下,国家发展面对的内外因素更为复杂,国家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也进一步扩展,这些都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厘清现实挑战,有助于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工作。

(一)高校作为境外策反的重要领域增加了教育的严峻性

据统计,退伍军人、留学生、高校师生、军事发烧友、军工科研人员等容易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勾连,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成为境外间谍策反勾连的重点对象之一[5]。其一,高校是各种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地和集散地,敌对势力的渗透首先选定的是教育系统,大学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颜色革命”的重要目标和争夺对象。“高校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桥头堡,成为意识形态渗透争夺博弈的前沿哨。”[6]其二,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社会经验不足,经常活跃在网络和社交平台,言谈之间很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学习生活情况等。其三,大学生在高校里参与各类课题、项目,其中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者信息对境外间谍来说有重要情报价值。

(二)“全媒体”时代增加了教育的艰巨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将我们带入“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以及人们的沟通交往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学习和生活方式深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被公认为“数媒土著”[7]。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在网民群体中,学生位列第一,占比为21%,达2.08亿。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间谍案件的高发地,境外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交友、互联网兼职等各种隐秘的串联方式对学生进行引诱,从而获取国内各种机密信息,这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三)非传统国家安全威胁手段的隐秘性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

频发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常态化风险。近几年案例显示,境外敌对势力主要采取的手段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定位目标。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网络上通过军事爱好群、论坛等有针对性地寻找目标添加QQ,或者是通过普遍撒网式的QQ漂流瓶“钓鱼”、发布兼职信息等寻找学生目标。第二,美化自己身份,降低学生的警惕性。谎称自己是某领域的杂志社编辑和科研工作者、事业有成的“前辈”,或者是出于兴趣爱好,初步建立起联系。第三,多种方式拉拢。针对不同学生,用共同爱好激发、金钱收买、兼职赚钱、感情拉拢等方式,吸引学生为其搜集、窃取情报。第四,表达方式的隐晦性。引导学生通过隐语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如飞机写成“小鸟”,军人写成“小丑”,军事写成“君事”,邮件发送也要求采用加密方式[5]。可以看出,境外敌对势力手段多样,再加上学生防范意识薄弱和抵制利益诱惑的意志力不强,这些都是造成高校频发国家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困境

为更全面客观地呈现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实效和存在的问题,笔者选取北京市某高校,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资料。问卷内容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度、高校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状况、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效果、学生建议意见五个方面共22个问题。调查共回收70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706份。根据调查结果,主要从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和方式四个方面分析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

(一)高校思想上高度重视,但实践中整体规划不够

高校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育,但在实际执行中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方面存在覆盖面不够、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首先,在全员方面,教师参与度不够。从工作分工来看,国家安全教育一般被认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工队伍的任务。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军事理论课”开展,该门课程一般是挂在学工部的武装部下面,由武装部统一组织授课。然而,非传统国家安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学科教师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对学生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其次,在全过程方面,缺乏长效机制,重阶段性而缺乏持续性。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而国家安全教育逐步弱化。在“您在校期间是否接受过国家安全教育?”这一问题上,选择“从来没有”的16位学生全部为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安全教育主要载体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分别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然后便是不定期的讲座报告,没有专门针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将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时间段局限于重要纪念日、活动日等时间节点上,形式轰轰烈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依然突出,亟须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教育机制。”[8]

(二)大学生主观上国家安全责任意识强,客观上缺乏相关安全知识且防范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有较强的国家安全责任感。参与问卷调查的全体同学认为国家安全很重要,会为国家安全贡献自身力量。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对国家安全法规和新型国家安全威胁不了解等原因,大学生对于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防范意识薄弱。调查数据显示,68.67%的学生会偶尔关注国家信息安全的知识,26.33%的学生听说过总体国家安全观但不了解,18.67%的学生不是很清楚我国国家安全形势,7.00%的学生完全没有听说过总体国家安全观;有53.30%的学生感觉国家信息安全离自己好远,国家安全问题仅存在于战争年代,和平年代没有国家安全问题,这说明很多学生对我国当前的安全形势没有一个较为客观和清晰的认识。对于《国家安全法》,86.6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熟悉,1.67%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只有24.00%的学生知道国家安全教育日,15.67%的学生知道国家安全举报电话。上述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客观上国家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媒体公布的大学生被境外间谍利用搜集情报的案例也表明,正是因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才会被境外间谍诱导利用。为了更好地还原实际生活中间谍出现场景,问卷给出了一个真实的间谍策反案例,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67%的学生认为“对方手段很隐秘,可能会陷入圈套”。

(三)在安全教育内容上对非传统国家安全的严峻性强调不足

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滞后于国家安全的发展形势,集中表现在教育内容局限于传统国家安全观,忽视了非传统国家安全观教育,导致大学生对新形势下国家安全的理解片面化,仍局限在国家安全的传统概念上。调查结果显示,在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教学方面以“军事理论课”为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涉及国家安全知识。同时,也有部分院系开设相关课程,如地理科学学部开设公选课“国家安全导论”,法学院开设“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调查结果显示,16.3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宽泛宏观,讲授缺乏生动性。一方面,由于上述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国际战略格局、国家安全体制等方面,或者是解读《国家安全法》等条文,旨在提升学生对国际时事政治的认识,树立忧患意识,内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联系不紧密。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国土、军事等传统国家安全层面的分析,对文化、科技、社会等非传统国家安全的讲授重点不突出,滞后于国内外安全形势。在对“国家安全内容”的理解上,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安全仅仅指的是政治、军事、领土等传统国家安全方面,14.96%的学生表示国家安全不包括信息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同时,在“请您根据目前国家安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从高到低进行排序?”这一问题上,学生普遍认为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核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因素占首要地位,而对于当下影响国家安全的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国家安全因素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而这些正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呈现出的新特征,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国家安全教育方式与学生需求不对称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接受的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按照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学校微信或者网络宣传、自学(网络)、讲座报告、课堂教学、班会或辅导员日常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其他(党课)。但是,学生感兴趣的国家安全教育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讲座报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学校微信或者网络宣传、班会或辅导员日常教育、自学(网络)。通过上述两个调查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国家安全教育方式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严重不对称,学生期望通过课堂教学和讲座报告等渠道获得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然而,在此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主要是自己通过网络等途径获知国家安全知识。另外,在访谈中学生也表示,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的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以传统的说教为主,运用新媒体不够。

四、提升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实效的路径

结合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应沿着“主体—客体—内容—方法”四个维度进行精准发力,充分调动并实现四要素的相互有效协作,打造价值、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一)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凸显各门思政课程国家安全观教学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教学”是学生最期待的国家安全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具体到国家安全教育,高校必须统筹设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特色内容,确定各门思政课的讲授重点和教学目标,构建价值、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首先,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政课重点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新开课程重点进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知识讲授,讲清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意义、内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时代性,加深学生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和认识。再次,“军事理论课”在原有国家安全形势及法律知识宣传普及基础上,重点加大信息、生态等方面面临的新型国家安全内容比重,通过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威胁因素的对比,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最后,调研显示,86.67%的同学认为高校有必要单独设立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积极尝试成立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并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

(二)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所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点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格局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9]。“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10]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复杂性,要求对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更具针对性。因此,每个学科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因课制宜进行多角度的国家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本专业可能涉及的国家安全风险点,增强学科专业方面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从而使得学生立足自身,居安思危,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增强总体国家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网络公布的案例可以看出,贪图利益、急功近利、幻想不劳而获的“成功”等是学生被境外人员利用的关键点[5]。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11]。其次,大学生要树立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认为现在是和平时期,间谍等国家安全事件距离高校和学生生活遥远。然而,由于非传统国家安全的复杂性和敌对势力手段的隐秘性,尤其是大学生国家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以网络为主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国家安全事件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无论是在个人上网,还是在境外学习和旅游时,应了解、掌握国家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四)善于运用典型的反面案例,发挥深刻的警示教育作用

鲜活的案例是“大思政课”的生动素材,选择好、运用好鲜活的现实案例是“大思政课”正确的打开方式。具体到国家安全教育方面,网络公布的大学生被间谍利用的真实案例便是最好的选择,相比正面教育,这些反面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真实故事性和较强的说服力,有着深刻教训,让大学生铭记在心。因此,在传授国家安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合理借助反面教材,对在校大学生被境外人员利用的案例进行多维分析,把问题讲清讲透,找到避免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以此为戒。同时,也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重点是吸取教训、获得启示,能更好地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五)拓宽第二课堂,涵养国家安全教育校园文化生态

首先,成立国家安全教育类社团。充分利用“415”等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日契机,通过组织参观展览、国家安全模拟演练、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推进国家安全教育的日常化、生活化、常态化。其次,主动占领学生利用率高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做到“时时有教育,处处有教育”。尤其是注重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的打造和建设,要围绕大学生群体关心的时政热点等议题,创新话语表达形式,使国家安全教育变抽象为直观,构筑贴近学生需求的传播平台和内容。

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事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当下,基于国家安全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以整体治理思维构建完备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创新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方法,调动高校各类主体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总体布局、共同参与、持续推进实施的国家安全教育长效机制,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安全观总体国家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