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研究述评

2022-03-18杨彦京王晓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制度化价值观机制

杨彦京,王晓明

(1.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可以为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也可以为下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相关概念及重要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功能与作用;不同视角与维度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相关概念及重要关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相关概念与关系的目的是,明确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喻文德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具体内涵,并从价值观的变革、认同及践行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1]61。任润兰不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还分析了制度、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概念的含义,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2]7。孙伟平在阐明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应遵循的原则[3]。万光侠等从政治哲学视角,指出了价值观与制度之间有机统一的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与社会治理等的重要价值意义[4]35。也有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伦理向度的内涵与特质,并指出了其重要的实践价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功能与作用。吴增礼等在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负面清单制度的概念基础上,认为负面清单制度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提供规范和导向、协调和整合、监督和保障等三大重要功能[5]。孟迎辉在分析了法律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认为法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着底线规范、红线惩治、高线激励等功能[6]159,指出公共政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利益调节、行为管制及价值导向等功能[6]186。也有学者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雷号伟等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价值,还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府治理和党内治理的重要意义[7]。武传鹏等研究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现实必要作用[8]。

3.不同视角与维度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部分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学理基础与原则遵循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张振国基于文化立法的视角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法治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共识、价值引领、社会责任三个层面;在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过程中,要理顺文化的社会公益价值与经济追求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整体性融入与个体性融入的关系、核心价值观融入与制度可操作性的关系[9]150。有学者从文化自信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以及所遵循的基本理路。田祥茂在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过程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价值观制度化过程中四个基本要素——制度代理人、生活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0]。陈顺伟从制度结构视角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主要包括制度体系、制度实践和制度文化[11]。秦宣从制度建设视角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加强具体制度建设[12]。陈顺伟等指出,制度要通过其蕴含的价值观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现实基础、稳定根本方向、保障最终目标实现[13]48。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制度保障的相关概念(如制度、机制、法律、政策、价值观等)进行了明确区分,给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共识,这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些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但是,关于具体的法治建设、政策体系与运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基础理论的研究视角仍有待拓展,比如可以从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与生态哲学等视角进行分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内容研究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内容,需要了解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下的具体内容,进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内容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制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任润兰探讨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制度建设情况,并从制度体系、制度执行、制度监督等方面指出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2]31。吴增礼等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制度不规范、机制保障不健全、法治滞后等[14]99。万光侠等从政治哲学视角总结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实践的重要经验;还探讨了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如公序良俗的调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规则规范的社会化培育有待加强,知行合一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实践还需深化[4]40。陈顺伟等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建构的同时,分析了制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效果的评价功能[13]51。武传鹏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的重大意义,探讨了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的举措[15]。孟迎辉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建设方面,存在立法的完备性问题、价值取向问题、执法的效力问题以及司法的公正问题[6]16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公共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定主体、政策制定内容的价值取向、政策执行以及政策系统化评价体系方面[6]191;从基层单位、公共场所、基层社会群体等不同维度看,制度规范与行为准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6]241。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制度。任志锋等从制度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制度自觉,并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分析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制度意蕴[16]。冯颂颂在阐明新时代敬业价值观的内涵基础上,从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管理和法规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敬业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挑战[17]24。马曦分析了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诚信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18]。也有学者基于高校的具体管理制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邓安能认为,诚信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诚信制度基因和制度精神缺失,诚信制度建设缺位、缺失与不足,诚信教育与诚信价值融入制度的功效不足,等等[19]12。鲍宗豪分析了诚信的基础性制度、地方诚信治理制度、联合奖惩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协同机制、利益主体差异、影响主体的多种因素及思维习惯等方面分析了诚信制度供给短板产生的原因[20]。贾月基于制度文化视角,从大爱的精神理念、制度文化的层次性、制度的执行力、配套的激励和惩处机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友善价值观的培育[21]。刘奇英基于法治视角,分析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与自由价值观之间的关系[22]。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学者们探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认同机制、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等。王学俭等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以利益维护机制来强化价值认同,以制度保障机制来固化价值实践,以激励约束机制来转化价值导向,以示范引领机制来培育价值环境[23]。刘新庚等主要从思想导引、内心驱动和外在驱动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2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上,学者们探讨了认同的内涵、认同的动力机制、认同的目标机制及认同的保障机制等内容,还针对重要群体的认同进行了分析。隋璐璐等从理论解读机制、利益引导机制和实践转化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25]。也有学者探讨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方面,学者们结合疫情防控、马克思主义人学等进行了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方面,学者们结合网络与新媒体等进行了探讨。此外,李嘉莉指出,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应构建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的立体传播机制、“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互动机制、依托国际组织和平台的多方对话交流机制、民间文化交往与官方外交的多层互补机制[26]。

综上所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内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现实性等有待进一步强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经验总结略显不足,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需加强现实性和针对性方面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制度研究,尤其是在个人、社会及国家三个层面的制度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同时,针对不同群体(比如学生、公众人物、少数民族、党员干部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研究有待细化。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实现路径研究

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主要内容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实现路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实现路径上,学者们主要从整体视角、微观视角及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1.从整体视角来探讨实现路径。任润兰认为,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必须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策化、法治化与监督化建设[2]36。吴增礼等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负面清单制度的总体思路,还探讨了负面清单制度的保障体系和对负面清单制度存在风险的防范化解[14]103。万光侠等从政治哲学视角指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坚持事实与价值、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辩证统一关系,还要注重制度创新、构建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4]42。喻文德从制度顶层设计、价值评价和道德秩序重建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1]65。孙婷婷强调,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需要将严明党纪与遵守国法结合起来,将管理制度与乡规民约结合起来[27]。

2.从微观视角来探讨实现路径。张华基于大学生群体视角提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提高主体认识、注重体系建设、加强机制保障、推动相关合力构成、促进制度创新发展[28]。也有学者以高校管理制度为视角,探讨了高校章程、学生管理制度、教师及管理和服务人员管理制度等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上的作用,提出要构建立体化的制度保障。冯颂颂在关于新时代敬业价值观的培育上,从社会分配制度和劳动者再培训等社会机制的完善、企业评选表彰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探析了具体的实践路径[17]35。关于新时代诚信建设制度化方面,邓安能从制度精神文化、制度体系、诚信价值融入社会制度机制及利益导向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构建路径[19]1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立法的制度化方面,张振国认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立法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规则—责任”的衔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操作性[9]154。王玉倩等从完善制度机制方面探讨了基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29]。孟迎辉从健全和完善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基层社会群体的行为准则、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路径的研究[6]135。

3.从经验借鉴方面来探讨实现路径。学者们探讨了国外关于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路径。卢艳兰从政治、法律及社会制度维度分析了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保障机制[30]。孟迎辉认为: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路径主要体现在立法、管理与司法等方面,必须注重宪法宣传和核心价值观向法律规定的转化,严格法律执行,注重司法公正[6]167;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公共政策路径主要体现在基本立足点、利益表达机制、整合协调机制和再分配机制等方面[6]197;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道德回报路径主要体现在道德回报教育、道德回报立法、道德回报监督等方面,道德回报理念化、道德回报体制化、道德回报法律化等做法可为我们提供重要借鉴[6]222。

综上所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实现路径研究,既体现在整体性与微观视角方面,也包括经验借鉴方面。在制度保障实现路径的整体性研究方面,系统性的或现代化视野下的研究仍显不足。现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实现路径的微观研究,主要体现在诚信、敬业、法治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在经验借鉴方面,对核心价值观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仍需进一步总结提炼,还要加强经验借鉴研究的系统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研究的建议

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进一步促进了价值观培育,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在社会实践方面,制定了关于志愿服务、保护见义勇为等相关规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这些都从制度层面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研究内容较为宏大,研究中针对某一视角下的深入调研分析较少,对微观领域的研究有待不断深入。据此,笔者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1.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基础理论研究视角。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相关基本概念入手,不仅要深入分析社会主义、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且探讨制度本身的内涵、具体分类、特征和功能等,进而深化对相关重要概念内涵的哲学层面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相关重要关系方面,需深入探讨制度保障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还需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视角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主要环节、具体要素以及制度保障优势的体现。同时,结合抗击新冠疫情、脱贫攻坚等实践中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断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方面的经验。总之,要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基本概念与相关重要关系,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整体分析,不断夯实与制度保障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内容研究的系统性。为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现状,应结合调查问卷与重要群体的访谈等开展实证研究,从而把握制度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归纳与整理相关的主要问题,深入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但在研究其制度保障内容时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层面,而应加强其制度体系建设研究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至于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制度保障方面,需关注不同群体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加强研究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还应加强国内外关于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对比研究,以便为我国价值观制度化建设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可以再丰富一些,如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社会结构分析法等。

3.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实现路径研究的创新性。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实现路径,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路径的理论和内涵研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路径的历史研究和核心价值观自身制度化研究[31]。从宏观层面看,可考虑从制度哲学、文化哲学等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实现路径进行整体性分析。从微观层面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的现实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研究方面,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的关联,注重现代化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化、法治化、制度化研究[3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保障路径创新方面,要注重不同群体的主体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制度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当然,研究视角的选择不能与我国所处的新发展格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等时代背景相脱离。

猜你喜欢

制度化价值观机制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