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阅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22-03-18叶湘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信息

叶湘虹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空前提速、信息内容海量增长,而新型阅读媒介(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40年前就作出论断: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碎片化时代,碎片化包括信息、受众和媒体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何利用碎片化阅读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发展

何为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具有哪些特征?碎片化阅读作为网络时代新生事物,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是本文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是在零散时间里运用手机、电子书和网络等新型媒介进行的片段式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是不完整的、零散的,以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呈现。

2021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的阅读情况如下:数字化阅读率为79.4%,图书阅读率为59.5%,报纸阅读率为25.5%,期刊阅读率为18.7%[1]。可见,数字化阅读人数远超其他方式的阅读人数。 “数字化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主要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深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2]所以说,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最为重要的方式。

(二)碎片化阅读的特征

“数字化”带来了物理世界的比特化,我们所认知的客观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以“数字版本”的形式呈现,物理世界的客观存在在网络世界中被“信息沙化”和碎片化。碎片化阅读呈现如下特征。

1.阅读的易获得性带来阅读的浅层化。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建立链接、共建共享等方式进行,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碎片化阅读非常吻合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链接化、去中心化、社群化等特征。传统阅读时代,读者是围绕着知识权威和书籍展开阅读的;而互联网使我们进入了无限知识时代,知识传播从传统形式转变为网络形式,读者认可的是受众众多的网络意见领袖。互联网的便捷性与信息更新的即时性使得碎片化阅读唾手可得,大大增加了读者对信息的可获得性。但是,碎片化阅读内容的泛娱乐化和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带来的是读者的浅层化阅读、非线性阅读和低阶性阅读:读者多以占有信息为目的,满足于对信息的浅尝辄止,难以进入深入而系统的思考状态。

2.阅读的碎片化导致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被衰减”。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读者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与方式获取信息。与阅读纸质媒介相比,人们会更倾向于运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网络信息。以微信为例,这个平台拥有超过9亿用户,有350万个活跃的公众号为用户推送门类多样的丰富信息,人人都是生活记录者和电台,碎片化阅读内容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但是,在网络碎片化信息呈现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被隐性地“衰减”了,因为互联网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存在一个“阈值”问题,“不符合阈值大小的‘碎片’则被拒之于数字化世界的门外”[3]。可以说,“阈值”截断了事物的客观性、连续性和真实性。人们在接收碎片化信息的同时,被困在了碎片化信息带来的表层的“热闹”之中,却对客观事物的把握失去了完整性,对客观世界本该拥有的真实感受随之衰减。

3.阅读的丰富性导致对事物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所承载的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互动、便携等特征于一体,使读者享受到了碎片化阅读的简短有趣、丰富多样,以及可随时随地满足需求的好处。比如,当我们使用手机进行阅读时,任何一个平台下的信息都是“琳琅满目”,而任何一条信息下还有数量巨大的相关链接。人们处于对信息的不断的跳跃性选择中,这必然削弱读者的专注度,读者处于信息阅读的“三心二意”状态,无法投入深度学习中。可以说,信息过载和信息碎片化使得事物原本的完整性在网络空间“被打碎”,加之,围绕某一主题的多个数字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不断缠绕、重复甚至冲突的,读者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非系统化认知层面。此外,原本系统化的信息散落在网络空间,这阻碍了人们对信息的系统、深入的阅读,读者被淹没在信息海洋里,甚至存在“迷航”的危险。

(三)碎片化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是我们的宗旨。

碎片化阅读作为时代产物,因其浅表化、零散化和浮躁化特征,似乎很难实现上述教育功能。然而公允地说,碎片化阅读确实给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积极影响,有利于隐性思政、即时思政和多维思政。

1.碎片化阅读有利于隐性思政。我们知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灌输特征,如果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恰当、内容陈旧单调乏味,容易引起部分受教育者的排斥。而对于渗透在碎片化信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会因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可视化等积极参与其中,在留下显性记忆同时,会留下隐性记忆痕迹。读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不知不觉接纳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此种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大隐于无形。如新冠疫情爆发后,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移动终端上看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确诊病例变化和疫情防控进展情况。将中国与美国、印度、欧洲各国的防控信息进行对比,就不得不叹服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的巨大成就。事实胜于雄辩,碎片化阅读起到了无声的教育作用。

2.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即时思政。传统阅读往往是通过书籍、期刊、报纸等进行的,信息的新颖性受到传统媒介更新周期的限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教材先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所传递的信息有明显的时间延后性。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阅读方式与人们即时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受众排斥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阅读打破了传统线性化阅读的时空局限,读者借助“万能”的搜索引擎可以搜到想知道的任何信息。与传统阅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碎片化阅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充分的、多视角的、即时的、可互动的,而且愉悦的讨论氛围可以带来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2021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新闻刷屏,中外网友即时互动,我国网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所以说,碎片化阅读可以带来即时思政。

3.碎片化阅读有利于多维思政。碎片化阅读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跨越时空、信息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多维思政。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呈现方式多维。读者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即能与信息面对面,而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或各种方式的组合呈现。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视角多维。心理学研究发现,在网络空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视角的评价,这可以让读者聆听不同声音,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有利于培养读者对思政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尤其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受众来说,阅读某一主题下的多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单方面的信息更有利于其思想观念的转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多维。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不只是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方式进行。现实生活世界是最好的思政课堂,而互联网作为现实生活世界的“数字版本”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维的教育时间与空间。

二、碎片化阅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52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碎片化阅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碎片化阅读影响读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阅读心理,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困境。

(一)碎片化阅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阅读心理

随着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普及,碎片化阅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受众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阅读心理。读者在有更多机会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同时,也存在着阅读目的的迷失、阅读形式的非线性和思考问题浅表化等问题。

1.阅读目的的迷失。网络节点间的链接和关系既丰富又复杂。读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在短时间内接收的信息太多,以致超过了认知负荷,况且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使读者一直处于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压力情境中,容易产生信息焦虑。事实上,“用户感受信息过载的压力越大,越容易选择忽视所接收到的信息”[6]。而碎片化阅读的娱乐性很容易使读者被各种信息诱惑而难以自拔,迷失在阅读初期目标之外。传统阅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读者为着一个明确目的去捕捉知识与信息,进而通过深入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与德性智慧;而在碎片化阅读时代, “认知负荷过载”和“信息迷航”导致了阅读目的的迷失,碎片化信息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2.阅读形式的非线性。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形式从传统的“一条线”变为当下的“一张网”。阅读过程中,每个读者有自己固定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一般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从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人不太受外围复杂信息的影响;场依从型认知风格者,很容易迷失在碎片化阅读的信息海洋中,导致阅读深度和效率明显下降。对处于接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认知风格尚未完全形成,应当更多地通过线性阅读训练来强化他们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独立思考、深刻批判、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道德意识与能力。过早地让学生漫游在非线性的碎片化阅读中,会导致其认知风格不够独立,思想认识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阻。因此,碎片化阅读影响了年轻人的阅读心理,阅读形式从传统的线性转变为互联网下的非线性,容易导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思想混乱,思维能力的发展受阻。

3.思考问题浅表化。在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看来,媒体包括冷媒体和热媒体两种类型。冷媒体所提供的是一些低清晰度的抽象信息,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来理解。而热媒体所提供的是具有高清晰度的、充满数据的、直白呈现的信息,这些信息内容清晰、容易理解、不需要思考。显然,阅读热媒体信息比阅读冷媒体信息要轻松愉悦得多。但这种阅读会使人思维懒惰,会让人习惯性地依赖网络搜索去解决问题,而把思考的独立性与严谨性抛掷一边。碎片化阅读就是一种典型的热媒体阅读形式,基于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容易陷入一种“怪圈”:表面上看,读者沉浸于阅读之中,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实际上缺乏深度的理论思考、品鉴与分析。基于热媒体“热闹与欢愉”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问题是,经典被理解为落伍,理论被肢解为碎片,严肃的思想被消解为戏谑,浅表化的阅读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冷峻思考变得稀缺。

(二)碎片化阅读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困境

碎片化阅读除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阅读心理,还会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困境。

1.易导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注意力分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意外出现的信息往往会吸引我们,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互联网信息充斥我们的生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随时会被手机上推送的信息干扰,而大脑对新信息的猎奇心理会让我们难以自控地去点开信息阅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注意力就这样被分散了。

2.易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理解的阙如。阅读的本质过程是在“阅读脑”的工作下超越文本、超越信息的束缚,创造出美好的思想。“有没有阅读发生,关键是看读者是否通过阅读获取了意义。”[7]而碎片化阅读过程中,对于隐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大多仅限于表层接收,这易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理解的阙如。

3.易陷入“信息烟尘”中形成惰性思维。碎片化阅读中,因为垃圾信息的泛滥,读者处于戴维·申克教授所称的“信息烟尘”中:“那些意想不到的、令人讨厌的垃圾信息称作‘信息烟尘’。”[8]碎片化阅读过程中碎片化信息无序而杂乱地呈现,挤占了我们的时间和思维空间,诱发阅读焦虑。针对同一个事件,你可能会看到很多相互冲突的评价,读者往往难辨真伪,在信息处理上显得无能为力。长此以往,在信息超载的“信息烟尘”中读者容易形成惰性思维。

三、碎片化阅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

近年来,普通民众的碎片化阅读量逐年持续飙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需要尊重读者碎片化阅读的权利与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院士大会上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5]180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碎片化阅读,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笔者尝试通过构建导师、导航、导读、导思的“四导系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使读者超越碎片化的文本,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一)建立专家型导师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终究是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由于碎片化阅读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扁平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与中心地位被弱化。教育者的“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5]207,因此,教育者的引领作用不可或缺。利用碎片化阅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两点来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一是在教育队伍中,要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又要理解年轻人的阅读心理需求和认知偏好,善于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设计、传播,能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意识形态与理想信念的形成。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等各大论坛,存在一些呼声很高、影响力很大的网红意见领袖,他们的观点社会辐射能力很强。因此,我们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群体中有意识地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态度正确、品德人格高尚、学识理论深厚、影响力深远的网络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创作并传播的碎片化阅读文本影响受众,达到事半功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建构知识地图导航系统

通过阅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是读者是否从阅读文本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是否在阅读过程中发生了自己的理解。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虽然很容易获取信息,但精准获取系统信息的难度增加了,茫茫信息海洋中若没有导航指引,读者很容易“迷航”。其实碎片化阅读也可以成为有深度的阅读,关键在于引导:通过引导,碎片化阅读能够促进读者的具身体验与深度思考,推动读者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成长,使他们获得精神世界的享受与丰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通过信息技术把信息库建设成生动形象的“知识地图”;再通过信息库导航系统的有序指引,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一个系统而有“深度”的世界。此外,要借助知识地图导航系统有意识地培养读者的信息媒介素养,助其高效利用网络空间的知识,因为“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对用户碎片化阅读意图和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9]。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向导功能,引导读者明确阅读目的,强化理解与反思,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三)推出教育经典导读系统

阅读是对文本的意义再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但对普通读者来说,那些思想政治教育经典典籍是不太容易看进去的。如果利用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推出经典导读性的碎片化阅读文本,使得经典以普通读者读得懂的方式进入他们的视界和思想空间,就可以满足读者阅读经典的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以碎片化导读形式呈现时,应当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从读者的视角而不是从教育者的视角出发,以“数字公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保障经典导读的持续推行。如此就可以吸引读者进行系统的经典阅读,有效避免碎片化阅读的低阶性和浅层化问题。这样的经典导读,可以让读者爱上思政经典,进入沉浸式的碎片化阅读,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四)做好阅读中的导思系统

人类认知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人类认知而产生的思想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是高层级的、复杂的问题,需要以适当方式组织信息,运用深入而系统的思维、运用知识和智慧来解决问题。智慧是经过理解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面向未来,用以解决没有答案或者不能轻易得出答案的问题。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随着人们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稳定,神经元会进行重组,以新的脑结构和工作方式来支持新的工作任务。人类使用数字化产品进行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常态,这种全新的文化和信息环境同样会改变人类的大脑,我们要巧用其中的原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短时记忆不会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信息如果不被复述或加工就无法进入长时记忆。读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所获取的零散信息,如果没有经过复述与精细加工就不会进入长时记忆,也不会与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链接,更不可能实现认知层级的提升,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与智慧。我们需要利用心理学关于记忆和思维的规律,在碎片化信息导读过程中,从结构良好问题引向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的结构不良问题,促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信息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