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2022-03-18白玉芳廖启云高改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就业指导职业

白玉芳,廖启云,高改梅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2016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我们席卷而来,它的发展速度、影响程度、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三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无法预估它影响世界的方式和程度,但可以肯定它将对各行各业产生影响,会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促进生产工具变革和生产力进步。从对人才需求影响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正改变社会对人才能力方面的需求。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开展的雇员和雇主调查显示,领导力、创新能力、道德修养和人际沟通能力是未来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对这些能力的需求远超过对于技术或者某项特定工作技能的需求[1]。对高等教育而言,就是要厘清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影响,不断探索与工业革命系统演进同步的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注重综合能力提升,强调素质养成,创新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注重综合能力提升,强调素质养成。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新时期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进一步探索中国大学生就业规律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梳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可在课程设置、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教学评价上进行改进创新,以建立适应新工业革命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

第四次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深刻影响,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挑战。 各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流动,知识传播的边界也逐渐模糊,知识与信息触手可及,大学成为知识的集散地,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将改变未来人才的技能需求结构,计算机科学必然成为一门新的基础技能课程,智慧课堂、AI助教、慕课(MOOC)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知识生产和更迭的速度加快,信息爆炸、快速迭代和碎片化呼唤新的教育模式,固定知识架构的传统教育模式与知识进步的速度差距越来越大,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必须超越知识本身,培养有创造性思维、能适应社会变化、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又有终身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的人才。

(一)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提出新诉求

新工业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加速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改变着职业特征和对劳动力能力的要求。随着新业态、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在工作过程中,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高层次技术技能和社交技能变得日渐重要。社会大量提供 “需要社交技能和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尤其是在不确定状态下做出决策和提出创新思想的工作”[2]。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演进,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能力需求不断变化,技术和技能的含义也被重新定义,从过去重视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运用水平,变为更加注重交流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同时,要想适应新工业革命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而言,就要构建创新型学习生态系统,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学习框架,培养有较强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

(二)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冲击着现有的教育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各领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面积的引入和推广,正推动和影响着教育方式由量变到质变,实现了教育资源更大范围的共享,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塑了师生关系。“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先行在网络上进行知识性学习,随后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探讨或辩论,从而打破以往固定化、流程化的教学方式,学习也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课堂时间被重新分配,学生的学习决定权和主体性大大提升,其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得到极大锻炼[3]。人工智能将AI和VR技术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虚拟化的学习场景,利用大数据技术,发现学习者需求,然后智能地设定学习路径、推送学习资源,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他们的学习变得私人订制,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互联网+教育”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教师资源和其他数字化资源等不再是学校的专属资源,而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共享。学习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地方,听到来着世界各国名师的课程,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师生之间并不再是简单地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需要共同学习和完成项目。

(三)教育需要打破边界,在跨界融合中培养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第四次工业革命掀起新一轮技术创新,其显著特点是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一方面,大量简单问题和非创意性工作正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另一方面,复杂问题越来越凸显,多学科、多领域、大跨度、深层次的交叉渗透和跨界融合日渐凸显。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4]。因此,让学生仅拥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打破边界,让其在跨界融合中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而这种能综合运用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并创造新产品或新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将更能满足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四个转变”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呼唤着适应时代进步的新型人才,而新型人才的培养则呼唤新型教育。 高等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德育先行,知识为主,能力为重,个性、开放、创新、启发式的教育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育教学系统,重塑育人理念,改革课程设置,革新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上更加注重拓展、交叉、前沿与创新,由简单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综合能力的训练,以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校级必修课程应从课程设置、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教学评价上进行改革,以适应工业革命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在课程设置上,坚持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从单一知识传递到综合能力训练提升转变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和心理需求,为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年级的课程侧重应有所不同,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总体目标,是指根据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对就业指导课程总的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特点或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制定出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阶段培养目标。

要以总体目标为中心与指引,按照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学校整体教学目标,从单一知识传递到综合能力训练提升转变,打破原有的重职业理论知识传授,轻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提升,重就业择业技巧教授,轻实践体验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 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重点塑造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围绕阶段目标,可针对各年级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

1.对于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解决大学学习与就业的关系、专业与职业的关系、生涯规划与树立正确职业理想的关系,加强职业理想、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按照四个部分进行课程设置:(1)了解大学,包括大学与人才培养、大学学习与未来。(2)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唤醒生涯意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3)明确大学生活与职业生涯的关系,包括大学生活学习与生涯规划的关系、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4)职业生涯决策,包括职业生涯决策基本概念、决策理论及应用、确定大学毕业目标、制定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书。

2.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设置应侧重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需求,通过自我探索,发现自身长处与不足,对照职业需求,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按照三个部分进行课程设置:(1)自我探索,包括兴趣探索、职业价值观探索、能力探索、气质探索。(2)了解职业世界,包括认识职业,认识相关产业、行业与企业,了解当今职业变化的特点与趋势,了解职业资格、职业准入和职场中的选才标准,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3)就业力提升,包括完善基本素质、学习与知识积累。

3.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在了解社会、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提升个人社会实践能力。按照两个部分进行课程设置:(1)职业体验,包括社会实践、走访人才市场、外出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企业、了解企业日常运作和企业文化。(2)情景模拟训练,包括成立招聘小组、举办模拟招聘会、模拟线上求职应聘。

4.针对大学四年级毕业生,由于其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课程设置应侧重就业形势分析、政策解读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了解,就业心理调适,求职择业技巧提升,就业权益保护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人生追求与国家需求等关系,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按照四个部分进行课程设置:(1)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包括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了解当年全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分析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本校毕业生就业政策。(2)就业心理调适,就业观念转变,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包括分析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盲从、攀比、好高骛远等就业观念转变与心理调适,求职择业礼仪与技巧。(3)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与途径,就业信息的筛选与甄别。(4)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包括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鉴定与劳动争议、就业过程可能出现的侵权与违法行为。

(二)课程编制从简单就业指导向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相融合转变

从本质上说,新工业革命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集中表现为不同领域学科知识、技术技能和思想理念的相互交融[5]。这种交互交融的现状与趋势,对跨学科交叉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明显,跨学科的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变革方向。专业课程确保本科生能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而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学生在建构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前提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不断创新并创造价值。在设置校级层面就业指导通识必修课的基础上,各学院根据学院具体专业情况设置本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由学院的专业教师担任授课教师。各学院的专业教师有渊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行业领域当前就业状况,行业实践经验丰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本专业就业相关知识,并能为企业与学生搭建就业桥梁。这些课程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从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明晰职业发展方向,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通过这样的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更有目标性,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所学知识的相互融合,提升个人能力。

(三)课程实施从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要手段,向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教育方式转变

工业革命的发展使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逐渐替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远程慕课教学、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已成为新的教学方式。通过线上课程和远程慕课,学生可以接受最新的、最前沿的就业指导,有机会听到就业指导专家的经验分享,极大弥补了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的不足,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使教学方法变得更新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职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经验录成小视屏在课堂上分享讨论,使课程更加生动形象,更有代入感,从而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同时结合模拟招聘、就业案例分析、游戏教学、项目专题研究和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教学等教学方法,避免了就业指导课由于大课、合班、学生人数较多而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以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教学方法为例,就是将学习内容融入具有情境的问题中,课前在线上布置相关作业,如给出求职同一岗位的不同面试案例,学生需在课前对这些案例进行学习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在线下的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和相互协作找出最佳方案。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真正实现了就业指导课程从单一知识传授到综合能力提升。通过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与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仅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协助学生实现创造性行为改变,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职业需求[6]。

(四)从对课程本身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向自主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知识转化能力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转变

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下,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新范式呼唤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方式和慕课开始普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与之相适应,考评制度也需要相应改革,避免单一评价方法。通过建立动态多元测评系统,构建自主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知识转化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能更好地验证课程的实效性。建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就是要从注重对知识的考核转变为注重对能力的考核,从注重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考核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注重学习能力考核转变到注重思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注重最后结果考核转变为注重全过程各环节学习效果的考核。

对于就业指导课程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就是要分年级分阶段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可通过提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对其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于自身的学习生活目标更加明确。生涯规划书的制定过程也是对自我深刻剖析、自我认知的过程,能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大学二年级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自动测评进行考核。通过设置网络课程章节测验、随机测验,记录学习过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过程性评价。对于大学三年级学生,可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考核。通过对模拟招聘、项目专题研究、实践经验分享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打分的方式,较好地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可通过提交与当前就业状况联系较紧密的问题结课报告来考核。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更准确地了解当前就业状况和就业形势,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建立多元综合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从简单知识传授为导向转为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激发潜能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的课程目标。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对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新工业时代的到来对未来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也需应时而变,做出改革和调整。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从课程设置、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教学评价上进行调整创新,从而建立适应新工业革命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更能培养学生改变世界、创造世界的能力。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就业指导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工业革命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