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开发与建设
——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为例

2022-03-18关荣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第二课堂

关荣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一、历史上的赫哲族及其鱼皮文化

赫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北方渔猎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地区),其先民在历史不同时期有“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不同称呼。“赫哲”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清康熙年间。“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1]赫哲族主要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因而在历史上曾以“‘使犬部’、‘鱼皮部’和‘狍皮部’闻名于世。”[2]

赫哲族在长期渔猎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皮文化,其历史悠久。《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玄股之国,其在(黑齿)北;其为人衣鱼食鸥。”文献中提到的“衣鱼”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赫哲族先民就已懂得用鱼皮缝制衣服以御风寒。《吉林通志》记载:“河口东西一带为赫哲族部落,亦曰黑金,俗以其人食鱼鲜,衣鱼皮,呼为鱼皮鞑子……衣服用布帛者十无一二,寒时者狍鹿皮,暖时则以熟成鱼皮制衣服之。”清代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纪》中则记载:“鱼皮部落食鱼为生,不种五谷,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

上述文献说明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赫哲族鱼皮文化发展过程中,出于装饰需要,鱼皮纹饰剪贴技艺逐渐成熟,催生了赫哲族独具特色的鱼皮画。赫哲族鱼皮画蕴含了极其丰富的艺术元素与艺术灵性,经过代代相传,如今已成为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赫哲族鱼皮画现状

赫哲族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习俗都呈现较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渔猎文化特征,其中鱼皮画最为引人瞩目。“赫哲族的传统手工艺,有着独特的实用与审美价值。”[3]赫哲族鱼皮画早已被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等外部环境的改变,加之受赫哲族对本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正逐渐走向消亡。

赫哲族人口总数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鱼皮画面临技艺传承人不足的严重危机,这对保护、传承赫哲族鱼皮画非常不利。该如何培养传承人,是保护赫哲族鱼皮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开设及经验

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开发赫哲族鱼皮画,有些学者认为:“导致赫哲族文化消亡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年轻的一代缺少保护和传承赫哲族文化的意识。”[4]这种观点无疑看到了问题的本质。正因如此,2011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中就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充分说明高校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应当积极承担起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积极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这样具有优势的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在专业的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指导下,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集体性课外教育与实践活动。[5]

“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所不具有的教育功能,同时“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又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牡丹江师范学院在“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开设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相关课程,将赫哲族鱼皮画列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以赫哲族鱼皮画为主题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学校以赫哲族鱼皮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起步较早,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务相关部门对“第二课堂”的开发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如年终对相关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不仅给予相应的学分,而且在学生参加的各种评比中给予一定的倾斜。更重要的是,学校在经费上给予一定保障,这为“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的各项政策不仅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这是“第二课堂”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其次,开展“第二课堂”的相关教师对赫哲族鱼皮画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丰富的研究经验,这为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的顺利开设提供了保障,也为更好地培养赫哲族鱼皮画技艺传承人提供了基础。这是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优势之一。

再次,在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详细讲解鱼皮画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制作技艺演变的整个过程,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教师还提醒学生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使学生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对赫哲族鱼皮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了使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顺利开展,教师要在授课之前提前购置制作鱼皮画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原材料,如鱼皮、刻刀、剪刀、胶水、背板等。

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理论后,要逐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在鱼皮画的构图设计、鱼皮剪裁、缝制以及粘贴等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细心指导。虽然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但指导教师需要明白学生对此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鱼皮画的喜爱与热情,才有可能逐渐将他们培养成为该门技艺的传承人。

四、“第二课堂”对保护赫哲族鱼皮画的作用

在高校开展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对保护和传承赫哲族优秀的传统鱼皮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高校“第二课堂”中开设有关赫哲族鱼皮画的课程,可以“强化年轻的一代对赫哲族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从而让他们增强挽救赫哲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4]。只有加强对青年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传授,才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的珍贵性,才能够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吸引新一代的青年人加入到志愿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在青年一代中增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的目的[6]。要想对赫哲族鱼皮画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就要培养和增强青年学生这方面的保护意识,而“第二课堂”是实现这一目的最好平台。

其次,欲实现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画的保护与传承,扎实有效地推进此项工作,就要特别注重对该技艺传承人的培养。高校“第二课堂”在培养技艺传承人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与突出优势,因为大学生本身文化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第二课堂”有利于大学生对赫哲族鱼皮画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制作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提供选择。

最后,学校不仅可以将赫哲族鱼皮画引入高校“第二课堂”,还可以将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如通过学校的展板、宣传板、学报、校园广播站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地了解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宣扬和保护非遗的意识,又增加了校园文化形式的丰富性,二者彼此促进,相辅相成。”[7]赫哲族鱼皮画“第二课堂”成为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丰富的校园文化会对青年学生产生文化熏陶作用,因此以赫哲族鱼皮画为研究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对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启示

首先,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对保护、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证明“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人提供了新思路。

其次,指导教师要及时解放思想,更好地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赫哲族鱼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拓宽传承人培养的民族范围,不再局限于赫哲族,禁止出现“技艺固守”现象,“一技多传”对赫哲族鱼皮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十分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第二课堂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