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东盟的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03-18■娄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桂林国际化广西

■娄 佳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与东盟多国相邻,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一带一路”倡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发展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共同推进下,广西成为与东盟各国合作交流最为活跃的省份。在近期发布的《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教育开放合作提升计划”,要建设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深化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多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院校高达200余所,每年到桂留学人数逾万人,“留学广西”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众所周知,旅游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0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旅游业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业的发展亟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迫在眉睫。

一、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旅游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旅游教育已具备一定规模,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含高职)、本科、研究生四个培养层次、结构合理的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广西现有近60所院校开设有旅游相关专业,其中本科院校20余所,如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桂林旅游学院、钦州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河池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等;高职高专24所,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各地级市也都有多所中职院校开设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二)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多元化

目前,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学历层次、师资建设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一是专业设置多元化。各院校开设的旅游类专业基本涵盖了旅游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普通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外语专业、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等;旅游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管理、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工艺品设计、旅游外语等专业;旅游中职教育院校主要有星级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如广西民族大学,除开设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外,还开设有东南亚国家(越、泰)语言课程,侧重培养小语种方向的旅游人才;桂林旅游学院现建有28个本科专业,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旅游管理、烹饪营养教育、工艺美术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此外,还建有23个高职高专专业,基本上涵盖了7大学科门类,覆盖了旅游业传统“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及休闲健康、智慧旅游等新业态领域;桂林市旅游职业中专为国家级示范院校,现开设有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中餐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西餐烹饪等专业。由此可见,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组建全面、布局合理的结构体系。二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得到了深入发展,教育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协同发力。在办学规模逐步壮大的同时,开始注重内涵发展,从单一线下课堂交流,到课堂教学和考试方式为线上线下有效互动;从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旅游人才。三是学历层次的多元化。据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是广西首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招生资格的院校,现已发展为硕士学位点4个;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发展形成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招收旅游管理、旅游规划与环境管理博士研究生,多元化的学历层次满足着国内国际人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四是师资队伍建设多元化。聘请的国内外旅游教育专家、学者,外教、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逐年增高,广西现有旅游类教学名师近20名,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

(三)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广西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10国积极开展教育合作。近年来,政府、行业和学校不断发力,创新与东盟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先后举办和成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国-东盟商务会展人才培训中心”“中国-东盟艺术人才培训中心”“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和广西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真正实现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旅游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旅游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学校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学院,不仅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设立了海外校区,还与多国合作成立了旅游文化教育中心。

(四)旅游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广西充分利用文化与地缘优势,在教育领域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范围越来越宽广,多数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常年稳定在90%以上,呈现共赢共生的特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招生数量也在逐年扩大。但从办学条件看,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院校旅游职业教育质量远远领先于国内、区内其他同类型院校,有的学院旅游专业是国家示范专业,但大部分院校还处于滞后状态;从学科或专业设置看,旅游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开设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较多,而东盟国家的小语种专业较少。随着广西-东盟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对老挝语、柬埔寨语、越南语、泰语、缅甸语和印尼语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目前,也仅有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华侨学校、桂林旅游学院等部分院校开设有相关专业。此外,各院校旅游类学科或专业发展不平衡,如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类专业有6个,广西大学有4个,广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仅有1个。从师资配备上看,多数院校教师没有旅游专业背景、国际教育背景,境外培训、学习和交流经历较少,国际化水平整体偏低。从人才培养上看,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能并驾齐驱,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人才竞争力下降;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实际工作中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此外,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高素质国际旅游人才培养需求。总体来说,有些院校的旅游职业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但多数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滞缓。

二、面向东盟的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一)树立国际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随时更新国际化办学的观念,这是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起到带头作用。广西教育厅、广西文化与旅游厅及相关行业要意识到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制定与完善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服务广西-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为全区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指明方向。2021年10月,桂林旅游学院发展成为省部共建高校,由文化和旅游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这也是新形势下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必将全面提升广西旅游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提升双向留学工作质量,在招生、管理、服务和培养方面规范化,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优秀旅游人才。譬如,“东盟在桂留学生奖学金”设立至今,已奖励了250多名东盟各国留学生,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奖学金的设立,增加东盟各国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机会;政府要有效利用区内高校和企业资源,同时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决策空间,推动他们可以结合学校发展需求快速决策,高效推进,努力实现“走出去”“请进来”并重发展,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另一方面,院校要发挥主体作用。各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完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例如,通过与东盟各国组织开展境外研修、教师公派出国工作、师生共同参与国内外国际会议和项目等,强化职业教育国际化意识和视野;通过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出国留学服务管理体系,改善教学和学习生活条件,为留学生提供便利的服务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把广西各院校建设成为东盟青年学生最向往的留学目的地。总的来说,要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学校主体”四方联合行动、共育旅游能人的长效发展机制,提升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二)依托资源载体,培育办学特色

一是教学内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东盟各国旅游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中共同制定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标准,以及技能认证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发展、人才需要同步。政府、院校、行业各层级都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国际标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本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完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课程实践、课程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引入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支持院校与东盟各国间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譬如,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线上教学等方面切入,推动旅游专业课程国际化改革。同时,要时刻关注区域、行业等国际人才市场对旅游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北部湾大学秉承海洋性、国际性和地方性办学理念,重点突出广西海滨和东南亚旅游特色,先后与泰国曼谷北部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桂林旅游学院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在教学与运营、理论与实践、硬软件配备等方面,全部按照“洛桑模式”运行,在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教学科研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人才培养直接与国际接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应对旅游业发展热点和前沿,是广西最先开设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二是教育资源国际化。实现教育资源跨国互动,共同组建资源共享平台,丰富教学、师资、实践等教育内容和形式。这里特别关注的一点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数据收集和使用更加便捷,这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探索与发展空间,将其更好地运用于旅游职业教育日常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在拓宽师生眼界的同时,显著提升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综合能力。三是学术交流国际化。要积极开展广西与东盟各国在国际旅游教育领域的互动交流,通过定期召开广西-东盟旅游教育国际研讨会,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推动广西-东盟旅游职业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开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电视周等交流活动,加强对东盟国家文化、语言等综合知识教育,这也是更快适应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路径。

(三)推进院校联盟,开展交流合作

联盟就是合力打造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平台,把握行业动态,加强专业群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广西-东盟国家之间旅游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广泛,联盟发展成为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加速剂,实现了广西与东盟各国交流合作的人才需求。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要总览广西与东盟各国对旅游人才供求全局,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优化;有效地对接广西-东盟各国旅游发展现状,加强广西-东盟旅游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与国际旅游市场对接,提高国际旅游人才培养质量;在了解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后,及时调整专业建设规划,以及各专业招生规模,实现供求动态均衡发展。其实,旅游联盟发展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在国内成效显著,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与课程的融合与传播。2017年成立的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就是为了满足旅游迅猛发展的时代需求,实现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旅游院校、旅游机构和企业间合作需要,不断挖掘可以提供的合作潜力,在教学、师资、学籍、学分互换、文凭互认等方面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合作、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此外,各院校可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致力于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以桂林旅游学院为例,现已对接旅游管理与服务、旅游策划与营销、旅游文化与传播等5大专业集群,发展成为全国办学规模最大、专业门类最齐全、与行业对接最紧密的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院校。

(四)传播广西文化,打造特色载体

国际化办学需要一个特色载体,要突出民族旅游,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这是有效地推进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广西拥有壮、瑶、苗、毛南等12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如饮食文化、村落文化、语言文化、节庆民宿、桂剧文化等,这些都为旅游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教育资源。学校要积极打造品牌文化,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优秀元素,丰富广西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渠道。譬如,贺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充分挖掘地方旅游教育资源,立足民族文化特色,打造了瑶族服饰技艺传习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博学园国家3A级景区,在文旅教育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弘扬地方民族文化;桂林旅游学院通过开展“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节、“戏曲进校园”、茶艺表演与制作、中国剪纸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让东盟留学生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提高学校和广西旅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在新媒体时代下,各院校要对照广西-东盟旅游人才需求标准,完善特色文化传播机制,立足区域办学特色,依托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新闻网站等加强对外宣传,为推进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五)优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关键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一是坚持“双线共轨”原则,把好新进教师入职关。优先考虑和选拔有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加强对外语水平的考核。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邀请国外知名旅游教育专家、学者到校授课,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二是提升国际化认知水平。各院校要加强与东盟各国开展实质性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科研项目合作。截至目前,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有72个,在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中,“桂林旅游学院中印尼旅游教育合作”项目入选。但其他院校科研项目推进不够,整体差距较大。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14个、梧州学院仅有2个。通过在国内定期开展外语、教学技能和对外交际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养;鼓励教师到境外攻读学位、访学,进行海外实习,充分了解东盟各国教育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能力和视野,切实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统一起来。譬如,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全区高等院校旅游专业骨干师资培训班,就是为了适应广西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新业态不断发展的需要,推进广西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和开阔广西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国际化视野举办的。三是科学布局规划,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要完善不同层级教师发展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办学项目、公派出国留学等,并在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倾斜。

(六)夯实学生基础,提高综合素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培养质量是广西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各院校要创新育人理念,注重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自信的四有人才。一方面,多渠道吸引优秀东盟留学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境外交流项目或在国内参加大型国际峰会和赛事,在展示广西教育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达到吸引东盟留学生前来就读的目的。例如,2021年5—9月,由中国-东盟中心支持,桂林旅游学院和柬埔寨七星海管委会主办的中国-东盟大学生国际旅游创新大赛,参赛学生涵盖了中国、印尼、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老挝、柬埔寨等9个国家674人次,为中国-东盟青年学子搭建了展示交流创新思想的平台,提高了国际视野和素养;此外,在奖学金评定、干部选拔等方面向学生的国际素养培养倾斜,提供鼓励政策和补助等,如桂林旅游学院制定出台的《桂林旅游学院留学生招生奖励方案》《桂林旅游学院留学生收费标准》和《桂林旅游学院来华留学生奖学金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极大地提高了留学生参与海外研修、实习、合作项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海外研修和实习就业。通过搭建海外数据平台,实时掌握旅游服务人员需求,甄选实习岗位、旅游活动等最新信息,获取海外招聘和面试信息;积极与海外相关旅游资格鉴定机构合作共建,扩大职业资格证的考取和实习就业的机会。以桂林旅游学院推进海外实习就业工作为例,学校依托“桂林旅游学院海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符合条件的学生纳入学校“百名优秀学子海外游学计划”,给予经费资助。目前,学校在美国、阿联酋、加拿大、日本、法国的境外实习就业学生人数达1008人。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旅游职业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的重要阵地,各院校要肩负使命,抓住时代机遇,立足地方发展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为广西-东盟各国合作与发展,为广西文化旅游强区的建设,培养与输送更多文化和旅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桂林国际化广西
聚焦港口国际化
桂林行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乐!乘动车,看桂林
广西尼的呀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