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释义、外部挑战与应对举措

2022-03-18史艺军关志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治

史艺军, 关志鹏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政治安全占据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其核心内容是中国国家主权安全、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政治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因此,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至关重要。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在国家安全层面上把维护主权安全和政权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当前,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时代新发展理念,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扎实推进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补足经济发展的动能,致力于更加辉煌的发展成就。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机遇期,某些外部势力,一是为转移本国的内部矛盾,二是为打压中国的发展,不断地将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问题政治化,攻击中国。并且施展各种手段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抹黑中国,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威胁中国国家政治安全。因此,充分认识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加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势在必行。

一、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释义

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释义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国家政治安全,以及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逻辑起点,只有将中国国家政治安全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更好地呈现出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整体样貌。

(一)国家政治安全的科学内涵

目前,学界从中国国家政治体系本身的构成要素及其合理有效运行的层面出发,基于多维观察视角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内涵进行了系统化考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概念认知有多重解读。但可以看出,国家政治安全的状态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能力是中国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具备的两大要素。中国国家政治安全,即“中国语境下的政治安全”,是一种有序、稳定、良好的政治状态,属于国家安全层级上的传统安全范畴,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内生要素,是中国国家政治体系及其相关构成要素免于国内外各种即时和潜在的威胁因素的影响、渗透、侵害、破坏和颠覆的客观状态,以及保持国家政治安全状态的能力。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主权安全”这一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前提、“执政安全”这一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重中之重、“政治制度安全”这一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支撑和“意识形态安全”这一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价值认同等基本要素,表现为中国国家政治体系所囊括的重要权力和重大利益的安全状态。尽管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没有对“政治安全”的概念认知,但存在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具体实践。

(二)国家政治安全的认知发展

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接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和道路过程中逐渐明确和完善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国家政治安全主要经历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新生政权稳定、构建合理政治秩序和确保长期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初步奠定了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基础。进入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政治安全的认识不断深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作为党的重要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政治安全”的概念,并强调要通过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来确保国家政治安全,这使得国家政治安全建设有了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自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并强调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突出抓好政治安全工作,将“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纳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之中,把政治安全与人民安全、国家利益安全相结合,明确了国家政治安全在中国总体国家安全中的首要位置。2021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1]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要求,明晰了国家政治安全实践的行动导向。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进一步拓宽了对国家政治安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国家政治安全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促进了国家政治安全的多维式融合发展,同时也指明了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未来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国家政治安全的首要位置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构筑了中国国家安全的顶层设计。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点要求,特别强调要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揭示了国家政治安全的本质属性。第一,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总体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是由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要求我们必须把政治安全放在总体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它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第二,政治安全占据中国总体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表明政治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第三,国家政治安全第一位的属性规定了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等国家其他领域安全的政治方向。在中国国家安全整体格局中,除“政治安全”子系统以外的其他子系统均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的实施,且服务和致力于国家政治安全的实现。

二、中国国家政治安全不断经受外部世界挑战的表征

21世纪已经走过了2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处于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的中国,面临来自外部世界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施加的即时和潜在的多重风险挑战。综合来看,外部世界某些势力对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体现在对中国国家主权安全、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政治制度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与攻击。

(一)对中国国家主权安全的挑战

侵占领土和干涉内政是中国国家主权安全的主要威胁来源。国外某些势力威胁中国国家主权的事件在建国初期的发生频次较多,且破坏性较强。主要表现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西方某些势力侵扰中国边境,试图挑起与中国的争端,同时插手中国台湾问题,严重干涉中国内政。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外部世界某些势力借机进一步挑战中国国家主权安全,表现在不断对中国涉港、涉台、涉疆和涉藏等一系列重大内政问题的干涉,另外还有极个别国家的军机、军舰肆意频繁靠近并出入我国南海与台湾海峡部分区域等挑衅行为,中国周边的某些国家也间歇性地无故挑起与中国的主权争端。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安全。

(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挑战

外部世界某些势力破坏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措施和手段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他们采取混淆视听、制造各种舆论战、传播各种不实言论等手段,妄图抓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作为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突破口。他们实施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渐进式消解,以达到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损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颠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目的。特别是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某些外部势力就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栽赃中国。2021年3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溯源是科学问题,应由全球科学家合作开展,不能被政治化,这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2]。总之,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以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过渡阶段,外部世界某些势力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威胁终究是将中国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政治化处理,进而破坏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

(三)对中国政治制度安全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但西方国家某些政治势力包藏祸心,别有用心,企图将中国政治制度污名化。对中国“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彰显,一些政客指责是“威权主义”制度的表现,在世界范围内渲染所谓“中国政治制度效能低下”的舆论。著名学者郑永年详细阐释了西方某些国家误读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源,即:“由‘自己’看‘他者’。他们经常用两个对立的概念来构建自己的理论。西方很自然地把自己视为民主,把他们想象中对立的东方看成专制;把自己看成白,所以别人就是黑的了”[3]。可以看出,西方某些势力是带着所谓“西方民主制度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自以为是的人权价值观”,来抨击中国的政治制度,以此破坏中国政治制度安全。

(四)对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意识形态是某些西方国家攻击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靶心。某些西方国家为转移本国内部矛盾,掩盖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端和执政党自身所犯错误,“甩锅”中国。他们固守冷战思维和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攻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腐蚀中国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分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外部世界某些西方势力用“威权主义”“压制民主”“没有新闻自由”等话语输出,传播西方所谓的“人权至上”“民主自由”理念。并且在国际社会一再唱衰中国,企图引起群体效应,进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进行围追堵截,制造中国意识形态的混乱局面,以造成对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破坏。

三、新时代应对国家政治安全外部挑战的举措

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竞争与对抗的因素日益凸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使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某些西方国家不愿接受一个秉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他们不希望看到中国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越来越接近的发展趋势,想尽办法采取各种措施干扰、打压、遏制和破坏中国的发展。因此,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作为一种显性的实践形态,是维护政治稳定与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统一的重大系统性工程,必须把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放到维护中国总体国家安全的突出位置,并对其进行全局性谋划。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根本原则。

已经走过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人民胜利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将四分五裂的旧中国统一为五十六个民族紧密团结的大家庭。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中国的主权安全和政治安全。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建设新国家,创建了社会主义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奠定了经济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创造经济发展新奇迹的同时,也不断创造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时代发展再次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中国也才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4]20要将“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贯穿到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全过程。

(二)不断完善依法治国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党和政府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条件。这两点如同鹏之两翼,车之两轮,互为依存,不可分离。

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必须从法治建设开始。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而法治建设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基本条件,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离不开法治建设,法治建设为国家政治安全的实现提供法治化路径。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标志着中国国家安全建设有了综合性和全局性的法律依据。尽管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定性和实施散见于《宪法》《刑法》和《国家安全法》等重要法律中,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应当制定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专门法,完善相关立法工作,使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法治建设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同时,建议制定专门化的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战略文本,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供基本遵循。

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治本之策,是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具有内在一致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完善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供良好的政治生态,也为增强国家政治安全带来实际效能。国家政治制度是否安全是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中之重,而国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与政治制度是否安全又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能够促进党和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人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更畅通、社会各方面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作出了阐释。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并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充分发扬民主,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政治本领,筑牢国家政治安全基石。2021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印发了《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指导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艰辛历程,全面总结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经验,谋划了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为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提供根本指向。

(三)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不断改善民生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不断改善民生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巩固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治制度安全的两大基石。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政治安全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不断改善民生为国家政治安全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两者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高效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政治安全的坚实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也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4]7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更加突出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既涉及高质量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涉及高质量的精神生活需要。高质量的物质生活需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而高质量的物质生活需要又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的。对此,党和政府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即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绿色发展观,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稳步推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都为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实现提供可靠物质保障。特别是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下行走势,甚至是负增长,但是中国能够积极地克服疫情影响所带来的经济困难,持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同样为中国抗疫期间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改善民生为国家政治安全创造稳定社会环境。不断改善民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导向的深刻体现,是保障“人民安全”这一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终极价值目标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民生工程,先后提出“六稳”“六保”“两不愁三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针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扶贫等民生领域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努力方向,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民生需要,为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凝聚民族自信心与建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

凝聚民族自信心和建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是塑造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凝聚民族自信心为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增强精神动力,建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供话语支撑。建构话语体系的过程同样是凝聚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的过程。

凝聚民族自信心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增强精神动力。首先,发挥凝聚民族自信心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应有功能。民族自信心得益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积淀,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贡献和担当,而全体中国人民的贡献和担当又源于民族自信心,因此凝聚民族自信心构成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精神力量和内在需要。其次,搭建凝聚民族自信心的系统工程。凝聚民族自信心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支撑,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此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及时唤起全体中国人民的国家政治安全意识,用民族自信心促进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实现。最后,创设凝聚民族自信心的有效载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凝聚民族自信心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程度能够折射出中华民族整体精神风貌,要把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凝聚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建构,通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实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构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提供话语支撑。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是国家政治安全本身逻辑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其建构和完善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增强对中国政治的解释力,解释得越透彻,国家政治体系的运行就会越顺畅,应对外部的挑战就越有力,国家政治安全就越牢靠;其二是完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风格,传播中国声音。以人们熟悉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要积极做好外宣工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有效沟通,化解中国政治传播的症结,增强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认同,及时揭穿某些西方势力带有政治意图的、诬蔑社会主义的不实言论,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为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提供话语配套。

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居安思危,在战胜外部世界的挑战中,把握维护中国国家政治安全的主动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中国国家政治安全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国家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